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5後」漢學家談他們的「中國故事」

「85後」漢學家談他們的「中國故事」

關注並在對話框回復文字「搜索」

許惟一丨文

雒文佳丨編

什麼樣的人能被稱為「家」,似乎沒有定論。傳統上講,德高望重的年長之人,他們受到了別人的尊重,得到了身份上的認同,便理所應當以「家」自居。

然而悉數歷史,21歲的岳雲百騎破兀朮百萬雄師,17歲的霍去病受封冠軍侯, 16 歲的康熙滅鰲拜、穩固江山……「自古英雄出少年」 的例子屢見不鮮,「小鮮肉」也從來都不是乳臭未乾的代名詞。

文學評論家施戰軍在談及「新生代」時談到:

他們喜愛從自我經驗出發,而不是從前輩經驗、也不是從反叛前輩經驗出發,他們既富有天真,又能正視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妄念』和姿態性的宣言。

7月6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北京語言大學承辦的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北京)開班儀式在京舉行。來自34個國家、共38名青年漢學家暢談了自己與中國的故事。

GIF

30 歲不到當教授,100 年前的「中國情」

1988 年出生的孔天威,目前是哥倫比亞國立大學的教授,同時他也是哥中友好協會的成員。

「我們致力於把所有哥倫比亞的學者聚集起來,引導他們進行有關中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把他們的研究結果彙集起來,從而促進我們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孔天威介紹道。

在他看來,接觸中國學術界及中國學者,有助於幫助哥倫比亞實現這一目標,從而使兩國人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孔天威與中國的緣分,起始於他的高祖父的故事。「我的高祖父是瑞士的工程師, 革命年代被迫舉家移居到上海生活,而這段歷史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個傳奇。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日子裡,他了解到很多關於中國近代史的事情,也看到了中國反對外國侵略勢力、爭取民族統一所作出的努力。」

這段家族歷史也讓孔天威對中國產生了興趣。後來,他開始接觸有關漢語方面的學習,去過杭州,又參與了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傳遞。

2012 年,哥倫比亞時任總統桑托斯訪問中國,也正是在這一年,孔天威完成了他在南京師範大學的學業。

「桑托斯總統訪華是哥倫比亞領導人自1980年和中國建交以來的第四次訪問。目前,中國是哥倫比亞的第二大最重要貿易夥伴, 但是很多哥倫比亞政客和商界領袖都對此知之甚少。」在孔天威眼中,中國與哥倫比亞在經濟上的關係十分密切, 但是哥倫比亞民眾卻將中國視為非常遙遠的國家。成為兩國關係的「使者」,也成為了孔天威的夢想。

目前,孔天威已經在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做了6年的教授和研究員的工作。「回到哥倫比亞工作,主要是為了繼續幫助架起兩國關係的橋樑。在校內我開設了《中國經濟轉型》《中國知識經濟過渡》《當代中國》等課程。此外,我還公開發表了不少論文, 以及為哥倫比亞投資機構做諮詢工作」,孔天威說道。

GIF

我是漢語老師里計算機玩得最溜的

馬奕男的家鄉在非洲南部的波札那。2010 年,已經從計算機專業畢業一年的馬奕男, 得知家鄉開設了孔子學院,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上了學習漢語之路。

「在孔子學院學習中文的時候,我得到了學院和老師們的鼎力支持」, 馬奕男說道。2011 年,他申請到了湖南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 便一邊攻讀專業知識,一邊學習漢語。在業餘時間,他還會走入鄉村,感受中國的鄉土人情。

兩年以後,馬奕男成功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五級,並進入上海師範大學攻讀國際漢語教育專業。雖然離計算機專業漸行漸遠,但他似乎依然樂觀。

馬奕男說,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 那就是把漢語學好、學透。他還參加了很多漢語教學方面的比賽,並獲得了好成績。

2016 年,馬奕男如願地從上海師範大學畢業,回到家鄉波札那,成為了一名漢語老師。回望在中國的幾年,馬奕男依然不改初心:「我剛剛開始做漢語教學方面的工作,未來也會更多地投入到漢語教學研究的工作中。波札那的中文老師數量很少,我也將會做好這份工作。」

GIF

愛喝熱水,愛討價還價

我已經成為了「中國人」

來自塞爾維亞的葉子,目前是語言學院的在讀博士生。她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龍文化。

「塞爾維亞文化中有一種動物很像龍,但是它的象徵意義跟中國的龍並不一樣。通過這樣的研究,我會很自然地將中國和龍聯繫到一起,我也希望這項研究能夠讓塞爾維亞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葉子表示。

在中國讀書期間,葉子改變了很多原有的生活習慣。「我的家人經常說我好像變成了中國人,喜歡喝熱水,說話很快,早睡早起,喜歡討價還價。」

葉子還非常喜歡書法課:「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而且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我非常喜歡漢字,因為漢字中包含很精深的文化內涵,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表達語義的方式非常巧妙,對於以拼音文字語言為母語的西方人來說非常神奇。」葉子說,塞爾維亞與中國交好,塞爾維亞人也十分熱愛中國文化。

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一塊石碑上,赫然記載著兩國患難之交的歷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塞爾維亞與中國的友好關係能夠得到延續,塞爾維亞人民也可以加深對於中國的了解和認識。每一次來到中國,都給予葉子不同的感受。

「曾經有一位傳教士說過,你不應該問我中國怎麼樣,因為我已經離開中國三個月了,所以我介紹的可能都是過去式的事情了。」葉子希望,每個人都應該更深刻了解其他的國家和文化,這樣有助於求同存異,兼收並蓄。

GIF

連「Tiananmen」都念錯的孩子

後來成了漢語老師

馬拉至今還記得初到中國時的尷尬:「在留學之初,語言成為了一大障礙。有一次我打車回學校,上車就告訴計程車司機我要去北京語言大學。當時,我已經在中國學習了一個學期,對於日常交流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然而,計程車司機卻沒聽明白,反覆說了五遍之後,司機才恍然大悟,而我也一臉通紅。後來,我意識到漢語是注重音調的語言。從那以後,我在每次說漢語時,都會特別注意語音語調。」

碩士畢業以後, 馬拉回到尼泊爾,成為了尼泊爾加德滿都孔子學院的一名漢語老師。這些年以來,他一直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工作,教過大學本科生和中小學生漢語,也與中國的尼泊爾專家一起進行關於中尼兩國語言教學翻譯與研究的工作,並出版了若干本譯著。

談到中國給他留下的感受, 馬拉說:「1995年,年僅10歲的我來到中國,在很多地方留下過足跡。我感受到北京天安門的莊嚴、欣賞了四川樂山大佛的奇美、看過了上海夜景的絢爛,也因為高原反應受到拉薩醫生的悉心照顧……當時,我念錯了天安門的英文發音,也感受不到歷史古迹中的文化含義,直到若干年以後,我才感受到其中的美好與情誼。長大後,我在中國留學八年,算起來我人生的四分之一都是在中國度過的。

GIF

「摘扁桃體為我研究中國問題打開一扇窗」

蘇大衛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他16歲的時候。那時,站在北京天安門的城樓上,他看到對面掛起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宣傳橫幅,感受到城樓下來來往往民眾的民族自豪感,體會到歷史文物和摩登建築相互交融所帶來的衝擊感。也正因如此,中國給他帶來難忘的印象。

蘇大衛說:「從那個夏天起,我開始對中國文化、語言、歷史、政治,以及環境文化進行學習和研究,我發現這個歷史大國榮耀『回歸』了!

後來因為工作的原因,蘇大衛再次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在這期間,他與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一起生活,同時供職於一家北京微金融公司,從而了解到更多有關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方面的知識和現狀。

對於開始從事有關能源方面的課題研究,蘇大衛說:「我在中國生活期間受到了霧霾天氣的影響, 患上了扁桃體炎症。由於經常發作,我只得將扁桃體摘掉。同時, 中國有很多新能源企業發展迅速,因此我也看到了解決環境問題的希望。」

如今,蘇大衛專註於中國環境文化方面的研究, 包括和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為他們提供諮詢和可持續性解決方案。「我希望讓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國人與自然的關係,包括歷史的狀況和現狀。這些知識對西方來講是很重要的,也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未來建立更長久的機構間的合作」,蘇大衛表示。IP

這裡的留言區

等待有態度的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出版周報 的精彩文章:

這幾部吸睛IP改編作品,你打多少分?

TAG:國際出版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