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殲20飛控故障:降落時翼尖擦地 飛行員這樣挽救

殲20飛控故障:降落時翼尖擦地 飛行員這樣挽救

很多人一直搞不清戰鬥機的飛控系統和電傳有什麼聯繫和區別。簡單的來說,戰鬥機飛控可以大致分為三塊:信號系統硬、軟體系統,輔助動力系統。

圖:一種輕型飛機軟式機械飛控系統,以鋼索/滑輪傳遞飛行員的操縱信號和人肉動力

圖:機械式飛行控制系統的信號傳遞,是由金屬連桿、鋼索的移動實現的。連桿會儘可能布置在機身背部,這樣在遭受地面防空火力威脅時,能夠減少因為飛控系統受損而導致飛機失控墜毀的幾率。

在早期的飛機——也包括現在很多輕型和超輕型飛機上;飛行員控制飛機,是通過駕駛桿和腳蹬,直接牽拉金屬連桿、或者鋼索,帶動平尾、方向舵等氣動面偏轉,進而控制飛機做出各種飛行姿態變化和動作的。在這類飛機上,飛控系統的硬體就是駕駛桿、腳蹬、連桿、關節、鋼索、滑輪等等,軟體和動力系統,就是飛行員的腦子和肌肉。

上周《中國國防報》集中報道了殲-20研製團隊的事迹,而在轉載其中描述殲-20機載武器系統首次靶試失敗的細節時,大約是為了表達一下殲-20研製中有過的挫折與不易,很多媒體又把幾年前官方報道過的一次試飛中的驚險情況再翻出來。

某年盛夏的一天,某型飛機在著陸段拉平過程中,出現了一次機翼輕微擦地但成功著陸的驚險一幕,李建平率領控制律團隊連夜對飛參數據進行分析,確認這是一次較為罕見的人機耦合振蕩(APC)現象。

能導致殲-20這種上單翼飛機的翼尖都擦地受損的振蕩,其程度必然相當劇烈。能夠把飛機挽救回來,飛行員的技術與膽識絕非尋常

那麼問題來了,按說都到落地前最後一哆嗦了,試飛員那也是身經百戰了,為啥偏偏在這個本應保持拉杆動作、準備接地的時候,進行了多次左右壓桿操作呢?駐成飛的空軍某試飛大隊試飛員,自然有著豐富的殲-10飛機操縱經驗,然而殲-10和殲-20在操縱習慣上的區別,那也是相當巨大的。

由於側桿操縱的飛機,主要靠力反饋判斷飛行員的具體指令,因此相比中桿操縱飛機可達100毫米以上的位移量,其操縱桿的位移量都非常非常小。比如F-16的操縱桿左右位移和向後位移也就是幾毫米,向前更是不到一毫米。

F-16座艙,後來其他機型借鑒其側桿設計時,又進行了不少修改,提升了使用舒適性

這樣一來,由於這個壓桿的分力引發的位移很難被飛行員察覺到,這就會使得飛機操縱面出現飛行員主觀預期之外的動作,飛行狀態也會出現預期之外的變化,在抬頭的同時出現一側機翼下沉的情況。飛行員對這種變化自然要進行修正,但由於並不知道問題所在,因而短暫修正之後,問題還是會重複出現。

這樣就產生了飛參判讀的,在幾秒鐘時間裡駕駛桿頻繁左右受力的情況。由於著陸階段的飛行模態一般設定比較和緩,儘可能控制飛行員不進行大桿量操作,所以頻繁大幅度操作,就像短時間內開了幾個大型軟體導致電腦出現卡頓一樣。飛控系統出現響應時間延遲,導致飛行員的操縱和飛機實際動作不同步情況加劇,最終導致飛機輕微失控,翼尖擦地。

GIF

這種延遲產生之後,飛行員的本能自然是加大、加快其操縱力度,這反而會造成飛行員操縱與飛機實際動作更大的不同步,震蕩就此產生,最終導致飛機失控

幸好人機無大礙,事故之後,611所根據相關數據,很快從飛控、人機交互和飛行員培訓三個方面展開了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飛控上,首先還是從軟體上提升降落模態下對指令執行的響應時間;另外對飛行員有時過於「剛猛」的操作,飛控在執行的時候需要對其「軟化」一下,從源頭上降低出現「卡機」的概率。根據後續試飛結果,改裝後的殲-20降落時平均響應時間縮短了近一半。

「陣風」戰鬥機的側桿,注意手腕下防止飛行員疲勞的托架。該機的飛控設計十分精細,高速滑跑和低速滑行階段都有差別

人機交互上,側桿的好處咱們當然得繼續發揚。但既然飛行員縱向操縱時難免有個壓桿分力,那就給操縱桿的橫向突破力設的更大點,這樣只要推拉杆時,其壓桿分力不超過這個突破力,導致飛行狀態意外變化的概率就降低很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殲20 的精彩文章:

殲20戰機風擋沒有雨刷器,雨雪天起降安全么?真相令人振奮!
中國空軍需要多少架殲20才能滿足使用要求?這裡告訴你答案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