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保羅·瑞恩:一部小傳

保羅·瑞恩:一部小傳

這是選·美的第957篇文章

本文為《保羅·瑞恩:一部小傳》完整版,作者王浩嵐

約莫半個月(兩個月)之前,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出人意料」地宣布他將不再尋求連任其位於威斯康辛第一國會選區的眾議院席位,並將在這屆國會結束後卸下議長一職。

雖然人稱「白面書生」的泡軟不會在留在下屆國會基本已是國會山上半個公開的秘密,但他選擇提前八個月宣布退休著實是讓他的共和黨同僚深感意外,也給共和黨本來就布滿了烏雲的中期選舉前景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瑞恩作為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年輕的眾議院議長,在接任三年之後依然「年僅「四十八歲。按理來說,四十齣頭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正是年富力強、還可勇攀政治生涯新高峰的黃金年齡。但泡軟卻一反常理,突然選擇卸下眾院議長這一國會最重要的職位,年紀輕輕就退位讓賢。他給出自己選擇退休的理由呢,是說自己已經完成了自己二十年前來到華盛頓的使命,而且他也到了他人生中應該多花些時間陪伴自己家人的階段。

陪伴家庭向來是政客離開崗位所最慣用也最虛假的理由,泡軟雖不例外,但他個人成長的歷史和他家庭現狀(三個孩子都到了十幾歲的青春期,距離離開家上大學只有幾年)倒是給他自己聲稱的理由增加了幾分可信度。不過呢,這依然無法改變他真正影響他選擇離去的三大原因:「使命」的完成,總統特朗普,和年末中期選舉可以預見的藍色風暴。

瑞恩其人

保羅·戴維斯·瑞恩是土生土長的威斯康辛人,成長於並不顯赫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瑞恩的父親在他尚未成年的時候就因家族遺傳的心臟病離世(瑞恩祖父也是五十幾歲就心臟病離世)。少年喪父的瑞恩憑藉著父親留下的社會保險以及自己平日的兼職完成了大學學業,擁有政治和經濟學雙學位的瑞恩在畢業後為時任威斯康辛共和黨籍參議員鮑勃·科斯滕做了幾年幕僚。在科斯滕92年輸給了民主黨的政壇新星拉斯·費恩戈德(Russ Feingold)之後,他選擇留在了華盛頓,轉而為一個叫FreedomWorks的保守派智庫工作。也是在這段工作經歷中,泡軟遇到了他政治哲學上的 「導師 「,前眾議院共和黨議員傑克·坎普(Jack Kemp)。

鮑勃·多爾(左)和傑克·坎普(右)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傑克·坎普這個名字可以說是非常陌生,十個里有九個是認不出來,剩下的那個可能還是因為對96年總統選舉還有點印象。但坎普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國,尤其是在共和黨選民和保守派中享有盛名。作為里根經濟學的直接操盤手之一,他還在眾議院的坎普推動撰寫了里根任內的第一輪的大規模減稅政策,進而推動了右派至今津津樂道的滴漏經濟學的實踐。

通過減稅促進經濟增長從而製造為下層人士主動提升自己社會經濟地位的機會,限制政府在經濟和社會的角色,再加上里根對未來無限樂觀的態度與其極力推崇的美國卓異主義精神,構成了現代保守主義的核心思想,這也成為了過去三十年每一個共和黨人所崇尚的保守派信條。作為坎普門徒的瑞恩自然是忠實的信奉這這一套保守派理論,這一點從他作為一個年輕的幕僚時開始,直到他成為眾院議長,從未改變。

在96年大選鮑勃·多爾和坎普輸給了柯林頓和戈爾的組合後,瑞恩短暫地回到了家鄉,為親戚開的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在1998年威斯康辛第一選區的國會議席出缺之後,泡軟成功當選為國會議員,只有二十八歲的他,是當時眾議院第二年輕的成員。

接下來的日子裡,泡軟默默地累計著自己的國會資歷,他對政策細節的痴迷讓他得到了一個 「政策狂人 「(policy wonk)的外號。在同是共和黨人的小布希掌管白宮期間,泡軟幾乎做到了凡是總統支持的立法項目,他就堅決支持,即使不少開支政策與他倡導緊縮赤字的長期主張相左。(當然,在布希歷任之後,泡軟回過頭來表示自己當年投票支持的時候都是抱著十分矛盾的心情,至於可信不可信,那就不好說了)

小布希和保羅·瑞恩2006年在密爾沃基

從大規模單方面減稅,到為聯邦老年保險增設昂貴的處方葯部分(Medicare part D),再到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以打擊恐怖主義,在小布希的帶領下,一向主張財政保守,限制政府支出的共和黨政府讓財政赤字和國債節節攀升。充滿諷刺意味的是,布希年間的大政府政策為共和黨的意識形態分裂和茶黨的崛起埋下了伏筆,某種意義上也間接導致了特朗普式民粹主義在未來的粉墨登場。

也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虛偽」, 逐漸在華盛頓和共和黨內部有了一定話語權的泡軟,在小布希連任之後極力推崇了部分私有化社會保險的計劃,希望藉此打開徹底改變並削減聯邦福利項目支出的道路來控制急速增長的財政赤字。當然,福利改革一向是民主國家的一大難題,對於人口龐大的美國來說,觸動每一個福利項目都是動了不少人的蛋糕。像社會保險這樣歷史悠久又深受廣大美國人民愛戴的福利項目,想要通過減少補助金額等一系列手段來削減它的總體支出可以說是是一種政治自殺行為。布希和泡軟的計劃自然也是毫無懸念的失敗了,但泡軟推動福利改革的夢想一直未曾破滅。

對於共和黨來說,06年中期選舉可以說是災難性的一年,國會兩院盡失,民主黨自94年來第一次主導整個國會山。對於泡軟來說,整個黨的慘敗倒是給了他的思想和政策主張新的生命。老一輩共和黨建制派退的退輸的輸,讓泡軟為首的年輕一代開始扛起了保守派的大旗。

雖然淪為少數黨的一員,泡軟成功跳過了資歷更深的前輩們當上了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的首席共和黨成員(Ranking Member)。泡軟成功利用了自己的職位來推動自己理想中的預算方案來對抗多數黨的撥款法案,不過他所主張的大規模削減聯邦和福利開支被黨內大多同僚認為過於激進,少數黨領袖約翰·博納(John Boehner)更是對他的計劃嗤之以鼻,多番挖苦。成為了黨內的「大腦「卻被給高高掛起,這頗為尷尬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奧巴馬上台後的前兩年。10年茶黨的彗星般的崛起,徹底地改變了共和黨的政治生態,泡軟的思想和政策主張終於成為了黨內和保守派的主流。

茶黨領袖

茶黨的興起是近代美國共和黨乃至保守派運動史上里程碑的一幕。這群充滿著憤怒、反建制、反大政府的右翼共和黨人帶著仇視整個華盛頓的態度雄赳赳氣昂昂的來到了首都。

乘著這群旗幟鮮明地反對奧巴馬和其民主黨附庸的茶黨東風,共和黨在10年的中期選舉中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多達八十多位新共和黨眾議員幫助共和黨時隔四年重奪眾院。少數黨領袖博納理所應當地取代了南希·佩洛西出任新任議長。

登上了政治生涯巔峰的博納,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想像中的議長生涯與現實大不相同。與以往歷次政治變革所不同的是,這群信奉者茶黨原則的議員們,不僅和華盛頓的政治生態格格不入,更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過融入體制之中。不像前代共和黨新人們在當選後默默地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本,力圖建立人脈以謀晉陞,茶黨信徒抱著要摧毀兩黨政治機器的信念以一種敵對的態度來到華盛頓。他們要的不僅是個人政治生涯的成功,而更多是要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要的是徹底打倒大政府主義,要的是領導層不惜一切代價地反對奧巴馬的一言一行。毀滅而不是建設,這是茶黨和建制派共和黨人根本上的意識形態分歧。誰更具有純潔性這個話題。則成為了數年間黨內鬥爭的主旋律。

如此好戰的茶黨議員,佔據了眾議院共和黨黨團的三分之一,人數眾多的他們在黨內有著極大的能量,這讓他們名義上的領導老牌共和黨人博納頭疼不已。作為一個傳統的建制派共和黨成員,博納奉行的是傳統的議會政治的那一套,往往通過自己浸泡國會山多年建立的人脈,在充斥著香煙、雪茄和酒精的會議室里同兩黨成員一起敲定法案的細節。崇尚這種充滿妥協和個人因素的務實道路的博納自然是和把意識形態純潔性掛在嘴邊的茶黨成員格格不入。從他當上議長的第一天起,博納就不能有效的控制著自己的黨團,而他的悲劇結局也是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

奧巴馬和博納

與博納和茶黨從一開始就不對眼不同,對於泡軟來說,茶黨的崛起給與了他施展自己政治宏圖的空間。接著共和黨重掌下院的機會,當上了預算委員會主席的泡軟有了實在的機會去展示他所預想中的聯邦財政支出該是如何的。他要求大規模削減非國防和福利支出的主張不再被主流的共和黨認為是極端想法,甚至他的法案通過眾院時,僅有四個共和黨人反對。

除開他委員會主席的位置,泡軟還充當了黨內一個並不起眼卻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導茶黨成員立法過程和制定政策的細節。對於大多數茶黨成員來說,來到華盛頓最大的問題不僅是他們和領導層有著深刻矛盾,更多的是他們缺乏政治經驗,難以理解政策細節和國會山複雜的內部規章制度。為了讓這些新來者更快適應他們的角色,泡軟自願每周花時間開課來給這些茶黨成員解釋共和黨和保守派的政策主張。

這一來一往,相對年輕的泡軟就和不少同樣年輕的新成員建立了深厚的個人關係。這段經歷讓黨內兩邊都熟的他被尊稱為「共和黨的大腦「,更給他日後成為羅姆尼的競選搭檔與接班博納當上眾院議長埋下了根基。

2011年的美國尚處於經濟危機後的緩慢復甦,稅收的下降和經濟刺激計劃使得聯邦赤字和國債節節攀升。新官上任的共和黨議員希望憑藉自己在眾議院的多數來迫使奧巴馬政府緊縮開支,從而緩解財政赤字和國債的增加所帶來的風險。

面對著民主黨控制的白宮和參議院,共和黨所有的談判籌碼其實並不多,多數黨領袖艾瑞克·坎特絞盡腦汁找到了一個之前從未引起過巨大爭議的議題,迫使民主黨讓步:聯邦債務上限。

每隔幾年,聯邦政府就要就要被迫提高聯邦債務上線來允許財政部繼續發行國債並維持政府的日常開支。債務上線的設置大概就相當與一個小孩個自己設個每個月定量的糖,每到月底超量的時候都畫個這次例外下不為例的紅線,然後月月重複劇本差不多,都是一個起個自我安慰的效果。每次當聯邦債務總額接近上限的時候,國會總是會乖乖地提高上限,以避免聯邦政府在國債上違約會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坎特和他的茶黨盟友相信,他們能通過拒絕提升債務上限這一險招來迫使奧巴馬讓步,因為作為總統,奧巴馬無法承擔債務違約讓美國脆弱的經濟再度崩潰的責任。

考慮到他二把手計劃的風險,議長博納希望通過和總統直接談判來達成妥協,既能夠達成財政保守派所要的財政緊縮,又能夠避免脆弱的經濟再度衰退。不幸的是,11年夏天一系列戲劇性的事件導致兩人的談判徹底崩盤。在長達數個星期里,兩黨對於債務上限問題劍拔弩張,互相指責對方在玩危險的政治遊戲。兩黨都拒絕讓步的態度,甚至一度導致標普在歷史上第一次調低了美國的信用等級。

最終,在災難即將來臨的幾天前,兩黨達成了一個誰也不開心的協議,以有限的削減財政和國防支出來換取了債務上限的提升。雖然泡軟在整個債務危機中並沒有扮演什麼重要角色,但通過財政緊縮法案算是他和財政保守派近些年來第一個重大勝利;對於博納來說,無力制止他黨團中茶黨分子的極端行為只是他悲劇的議長生涯中無數個無奈的開始。

在名義上的共和黨領導人博納與黨團基層成員離心離德的同時,三位年輕眾議員果斷地站了出來,為共和黨和保守主義的未來提供了藍圖,指明了方向。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坎特、多數黨黨鞭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和預算委員會主席泡軟三人結成了密友,他們代表著共和黨的未來。三人都期待著共和黨候選人在大選中擊敗奧巴馬,然後憑藉著他們在國會的多數來推動保守主義議程從而實踐他們理想中的美國。三人中,坎特是領袖,麥卡錫則是執行者,而泡軟呢,則是公認的智囊軍師。三人都被認為是將在不久的未來接替博納的不二人選,尤其是作為二把手的坎特,接過博納的議長寶座只是時間問題。

坎特(中)、麥卡錫(右)和瑞恩(左)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最終他們三個人的命運和他們當時預想的竟是完全不同。當來自黨內溫和翼的羅姆尼成為了共和黨12年的總統候選人後,他需要一個既比他年輕,又從政治光譜上比他更加保守的競選搭檔來擺脫他自身這個上了年紀的資本家的形象。左顧右盼了之後,他選擇了來自中西部搖擺州又同時在黨內保守派里享有盛名的泡軟作為副總統人選,希望通過他的年輕和保守資歷來幫助他勝選。泡軟,雖然從未表露過自己對與白宮有過野心,選擇接受黨交給他的使命,積極的幫助羅姆尼競選。

最終,奧巴馬和拜登兩人還是比米蓉泥和泡軟的組合要技高一籌,不僅在大選夜相對輕鬆地取勝,更保住了民主黨在參議院本來岌岌可危的多數。泡軟入住海軍天文台1號的夢想就這麼暫時的破滅了,不過他還是成功連任了他威斯康辛的國會席位,繼續回到自己預算委員會主席的位置上,對聯邦財經政策施加影響。

羅姆尼和瑞恩共同競選

執掌眾院

在輸掉總統大選之後,共和黨上下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裡都在自我反省。在完敗給本可擊敗的奧巴馬之後,很多黨內人士都對共和黨的未來非常迷茫。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所開出的大選「屍檢報告」更是指出,共和黨必需徹底改良自身的意識形態,在各類政治問題,特別是移民政策上,採取更溫和、更有包容性的立場,從而擺脫共和黨老年白人的刻板形象,趕上美國社會走向多元化的趨勢。

以約翰·麥凱恩為首的部分參議院共和黨成員和民主黨一起起草了一份移民改革法案,但這份對於非法移民過於「寬鬆」的法案並未能通過共和黨把持的眾議院。即便溫和派的共和黨眾議員加上幾乎所有的民主黨議員足以讓「八人幫」版本的移民法案通過眾院,但受到極端保守派空前壓力的議長博納拒絕將法案放到眾議院議程上進行表決。最終移民改革無疾而終,共和黨也失去了走向新時代的最好時機。

兩党參議員慶祝「八人幫」移民法案通過參議院

幾乎與此同時,兩黨在奧巴馬醫改的撥款問題上大打出手,聯邦政府也因故在十月份」關門大吉「長達十六天之久。迫於輿論壓力,共和黨最終不得不接受他們無法在奧巴馬任內廢除其醫保改革法案的夢想,而保羅·瑞恩則選擇和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帕蒂·穆雷聯合起草了未來兩年的聯邦預算案,暫時的解決了兩年內聯邦的撥款問題。然而就在共和黨準備在2014年中期選舉扭轉黨的頹勢的時候,一個誰都沒想到的意外卻發生了,歷史的進程再次意想不到的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作為多數黨領袖的艾瑞克·坎特本是接替博納成位下任議長的不二人選,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受茶黨擁戴的坎特比性格和政治立場上相對溫和的博納來說,更適合作為新時代眾議院共和黨的領袖。他採取堅決反對奧巴馬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強硬立場更是被極端厭惡奧氏的黨內基層所欣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坎特的風頭都蓋過了他名義上的領導博納。厭煩了黨內鬥爭的博納在無力阻止13年政府關門之後,一早就下定了自己要在14年中期選舉之後退休的決心。

然而就在坎特準備好接班博納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猶太裔議長的時候,他卻在14年6月出人意料的輸掉了他所在的國會選區的共和黨初選。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經濟學教授大衛·布拉特的意外爆冷取勝,這放在美國歷史都是上數一數二的選舉冷門。沒人能想到,同屬極端右派的布拉特能夠擊敗大權在握的多數黨領袖,而布拉特與坎特僅有的不同點便是一個是外來者和政治新秀,而另一個在華盛頓浸泡多年。雖然在當時沒人能觀察得到,布拉特的勝選代表著反建制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的抬頭,也預示了特朗普未來彗星般的崛起。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輸掉黨內初選的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坎特成為議長的夢想也成了泡影,他索性很快辭去了他議員身份。在一番黨內鬥爭之後,原來的黨鞭凱文·麥卡錫取代了坎特成為了新任多數黨領袖,而他留下的黨鞭位置則是由路易斯安那州議員史蒂夫·斯卡利西(Steve Scalise)所填補。作為眾議院共和黨現任領袖,失去了預定接班人的博納為了保障黨領導層的穩定性,不得不放棄了他原定的退休計劃,勉強的繼續領導共和党進入下一屆國會。不過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博納和其黨團中的茶黨成員的內戰只是因為顧及中期選舉大業而短暫休戰,他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則在下一屆國會期間集中爆發,而他們的戰爭最終讓保羅·瑞恩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博納的接班人。

按理來說,博納帶領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再次大獲全勝,他本該處於政治生涯的又一個巔峰。畢竟在他的領導下,共和黨擁有了他們在八十年間中最多的眾院席位(當然,主要是因為這過去的八十年里共和黨控制眾議院的時候屈指可數,有限的年間內也往往只是極其微弱的優勢,在00年贏得選舉之後一度僅比民主黨多五席)。在國會山的另一端,參議院共和黨人也乘著反奧巴馬的東風時隔八年奪回了參議院多數地位,使得共和黨自06年以來第一次完整的掌控了整個國會。

大多旗幟鮮明反對奧巴馬的年輕議員們則開始要求兩院共和黨領導層更加主動的去阻撓破壞奧巴馬的一切政策。儘管兩院的領導層並非不願意去阻撓奧巴馬政府的議程,但表面上完全控制國會的共和黨人依然無法完成從推翻奧巴馬醫改到大幅度削減聯邦開支的一系列選舉承諾。共和黨在兩院擁有的優勢不大不小,顯然無力推翻奧巴馬對他們通過法案的否決,也很難給國內政策打上保守派色彩。

而在對外政策上,自古以來在這一領域就十分弱勢的國會更是無力阻止白宮採取各種單邊行為。共和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試圖阻止奧巴馬政府與伊朗達成歷史性的核協議,不顧白宮反對史無前例的單方面邀請了伊朗核協議最大的質疑者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來國會演講,讓他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矛頭直指奧巴馬政府。即使花了這麼大功夫,國會共和黨人依然無法改變伊朗核協議生效的既定事實。

這一系列的失敗讓很多共和黨人感到沮喪,他們不禁自問:如果無法阻止奧巴馬的政策生效,贏下國會兩院又改變了什麼呢?為了找個替罪羊,國會共和黨人中一部分極端保守派分子開始公開指責自己黨的領導層,認為他們背叛了「保守派運動」。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極段分子終於領悟到了團結力量大這個亘古不變的真理,多達四十個共和黨極右派眾議員結成一黨,成立了自己的黨團。這群人,以來自俄亥俄的議員吉姆·喬丹(Jim Jordan)和來自北卡的眾議員馬克·馬多斯(Mark Meadows)為首,稱呼自己為眾議院自由連線黨團(House Freedom Caucus)。

馬克·馬多斯(左)和吉姆·喬丹(右)

通過抱團所取得人數優勢讓自由連線很快成為了華府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小團體。自由連線成員標榜自己為最純正的保守派,堅決反對跟民主黨和奧巴馬政府進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和妥協。由於他們大多來自深紅選區,自由連線成員從不會像相對溫和的僚們那樣有選舉失利之憂,所以領導層不能有效的通過削減競選資金等手段來控制他們的行為。

自由連線很快就成為了共和黨領導層最大夢魘,無時無刻不讓博納頭疼不已。為了敲打這些黨內異己分子,博納把自由連線的核心人物從相對重要的眾議院委員會中踢出作為他們日常「造反」的懲罰。博納的這一舉動讓自由連線成員非常不滿,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為了報仇的喬丹等人公開謀求「政變」,企圖逼迫眾議院重新選舉議長。自由連線和博納的戰爭演變成了一場共和黨的激烈內戰,逼迫黨內成員公開站隊兩派。最終,早就萌生去意的博納為了保證政府不會再次關門,選擇了放棄。在教皇方濟各對國會兩院發表演講後的第二天,博納辭去了議長職位,結束了他四年半苦澀參半的議長生涯。

博納在教皇演講時抹眼淚

博納主動讓出議長寶座這一舉動震驚了華府,同時也造成了最高層次的權力真空。共和黨眾議院第二號人物多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本是繼承博納的不二人選,但是就在他即將登上議長大位的時候,他犯下了一些老牌政客本不該犯的大錯,比如在公開承認了成立眾議院班加西調查委員會是為了挖希里柯林頓的黑料。這一系列非受迫性失誤讓麥卡錫十分被動,但他真正的麻煩在於他作為黨領導層的一員,跟博納一樣和自由連線成員關係不佳,自由連線的許多成員更是公開拒絕為麥卡錫背書。由於自由連線人數重大,缺少了他們選票的麥卡錫不可能贏得當上議長所需的218張選票,所以他只好宣布自己不再角逐議長一職。

接二連三的意外讓共和黨群龍無首,一時間之內甚至讓人覺得議長寶座將會長期空缺。這時候,似乎唯一能讓黨內各派都滿意的折中人選就是這時候已經轉任眾議院籌款委員會(Ways and Means Committee)主席的保羅·瑞恩了。基本避開了黨內政治風暴的保羅·瑞恩被認為是唯一既能讓黨內主流派滿意,又讓黨內極端派覺得可以接受的人選。即將卸任的博納和麥卡錫都認同,在這個無比混沌的局面下,只有」白馬王子「泡軟能救共和黨於水火之中。但是,這個美好的設想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泡軟本人並不想當議長。

作為坎普門徒的保羅·瑞恩一向嚮往的是通過他在委員會的位置來推行福利改革、稅收改革、緊縮開支等一系列保守派政策。剛剛當上眾議院地位最高委員會主席的泡軟自是不願意放棄他夢想已久的這一職位去當一個吃力不討好的眾議院議長。作為一個聰明人,保羅·瑞恩自能從博納的痛苦經歷看出議長這個位置就是個燙手山芋,誰干都是兩邊不討好。做議長更是要花大量的時間經歷去為共和黨候選人籌款,這也不是一向希望多陪陪自己年幼孩子的保羅·瑞恩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所以,瑞恩從一開始就回絕了部分同僚推舉他當議長的建議,認為自己不適合擔任這一職務。但是在黨內人士的不斷勸說之下,瑞恩最終還是勉強的接受了重擔,接替博納成為了新一任眾議院議長。

就這樣,從未奢想當上議長的瑞恩,以這樣戲劇性的方式登上了個人的政治生涯頂峰。但是,等待他的則是美國政治史上最為奇特的一次總統大選,而那個像彗星般崛起的男人,則徹底改變了新世紀的共和黨和保守主義運動。

二零一六

當上議長的泡軟與黨內大佬「約法三章」,反覆強調自己當議長只是為了救黨於水火之中,在全國各地為共和黨籌款的同時也要把周末抽出來陪自己的家人。由於博納在離任前已經解決了未來兩年的聯邦撥款和債務上限等重要議題,泡軟充分享受了他履新後的蜜月期,暫時緩和了黨內兩派的意識形態鬥爭。

但2016年的美國政壇,註定不會是風平浪靜的一年,兩黨的總統初選都被外來者攪局,而反建制的浪潮則一波高過一波。億萬富翁唐納德·特朗普異軍突起,憑藉著其外來者的形象和其極富爭議的言論行為,一路領跑共和黨初選。

特朗普早年便因為其特立獨行的言行而十分出名,後來憑藉著他主持的真人秀《誰是接班人》成為了全美國家喻戶曉的一位明星,但特朗普在政壇名聲大噪,則是因為他持續質疑奧巴馬不是出生在美國,並沒資格出任總統,甚至多次懸賞重金要求奧巴馬公開他的出生證明。且不管美國總統是否非得出生在美國境內在憲政界仍有爭議,特朗普的這一系列言行可以說是新時代種族主義的典範。幾乎從沒未有人質疑過在巴哈馬出生的麥凱恩是否有資格出任總統,但一旦審視到一個父親是肯亞人的非裔美國人身上時,他的資格就要被極端右翼分子打上很大的問號。這種對於不同族裔的總統候選人採用不同標準的現象,正說明種族主義在新世紀的美國依然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於很多極端右翼分子來說,奧巴馬不僅當然不像他聲稱那樣出生在夏威夷檀香山,而且還是個潛伏很深的穆斯林和內奸。而特朗普則因為大肆宣傳關於奧巴馬出生地的陰謀論成為了極端保守派的寵兒,受到各大保守派喉舌媒體追捧,一時間風光無限。

但讓特朗普真正下定決心進入政壇,卻是奧巴馬在2011年白宮記者晚宴上對他的回擊。奧巴馬當著特朗普和華盛頓名流的面,對其過往的經歷極盡挖苦,狠狠的嘲諷了特朗普在商界的種種失敗。正是這件事,讓特朗普堅定了他要有朝一日取代奧氏,成為賓夕法尼亞大街一千六百號的新主人。

當特朗普宣布他將以共和黨人身份參選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幾乎沒有正常人認為他有機會獲得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自然也沒人覺得他能當上總統。倒是各大媒體對這位明星候選人大肆追捧,幾乎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放到了特朗普身上。很長一段時間裡,整個24小時新聞周期幾乎全被特朗普的爭議言論所佔據,而被特朗普明星關環掩蓋的其他常規共和黨候選人則根本無法引起大多選民的關注。特朗普聲稱自己是終極政壇外來者,也是本次大選中的頭號反建制派候選人,他表示之所以競選總統,是要用自己作為成功商人的經驗來能打破美國政壇和華盛頓的僵局,從而讓 「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從要在美墨邊境之間建一道牆,到公開聲稱墨西哥的移民大多是毒販和黑幫,特朗普對非法移民和種族問題的爭議言論更是讓他受到共和黨中的右翼強硬派的一致擁戴。

特朗普這一系列出格的言行和他在第一次共和黨總統初選辯論上「出色」的表現讓廣大選民印象深刻,很快以一匹黑馬的姿態成位初選領跑者。一度多達十七人競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龐大陣容很大程度上分流了黨內的建制派選票,讓支持率往往不到四成的特朗普輕鬆贏得關鍵的新罕布希爾和南卡羅來納初選。勢頭生猛的特朗普乘勝追擊,在超級星期二之後的各州初選中接連取勝,最終擊敗了諸多建制派對手成為了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

共和黨建制派大佬們此前從未認真考慮過特朗普能成為共和黨候選人這一可能性,他們在一時間內很難接受這位來自紐約的億萬富翁成了共和黨新領袖的這一事實。他們無法忍受特朗普我行我素的個人作風和爭議言行,也絕不贊成特朗普的很多政策主張。尤其是在貿易這一議題上,一貫主張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人更是對特朗普公開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的相關論調不能苟同。但是受限於大選年的競選壓力和傳統的黨派忠誠,大多數共和黨人對特朗普的言行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勉強為特朗普背書。

特朗普在2016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演講

保羅·瑞恩作為國會共和黨人的領袖,自然也是公開為特朗普的競選背書,保持了共和黨表面上的團結。但作為一個傳統的保守派,泡軟也不是完全屈從於特朗普的言行,在特朗普質疑墨西哥裔聯邦法官因為其先天族裔而無法公正的判決的時候,泡軟也公開斥責特朗普的論調,聲稱特氏的言行是教科書般的種族歧視言論。在特朗普挖苦麥凱恩的被俘經歷時,泡軟也和他大多同僚一樣對特朗普表示了強烈不滿。

但與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傑夫·弗雷克(Jeff Flake)和俄亥俄州長約翰·卡希奇(John Kasich)等公開和特朗普決裂的共和黨人不同,泡軟並不會選擇直接和特朗普硬碰硬。出於對黨的忠誠,一直是「團隊選手」的泡軟選擇了和特朗普保持「君子之交」,最起碼保持住黨的團結,避免共和黨在大選前分裂從而導致在選舉中一敗塗地。顯然,泡軟與其他大多數人都認為特朗普沒有機會擊敗希拉里·柯林頓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他所要做的則是準備竭盡全力保住共和黨在眾議院的多數,從而保證共和黨能制衡未來的希拉里政府。

在大選不到一個月前,特朗普十年前在「走進好萊塢」(Access Hollywood)節目中曾自誇玩弄已婚女性的錄像帶遭遇媒體曝光,這一極端惡劣行為導致了很多共和黨人撤回了他們對特朗普的背書。泡軟則取消了他計劃中和特朗普一起在威斯康辛競選拉票的活動,並在和眾議院共和黨同僚的電話會議中宣布不再為特朗普的一切言行做辯護。這一黑天鵝事件讓共和黨和特朗普的選情急轉直下,民調顯示,不僅希拉里將在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取勝,民主黨也將隨著她的勝利重奪參議院的多數,甚至共和黨一度不可撼動的眾議院多數也受到了極大威脅。

在大選不到一周前,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公開宣布重啟對希拉里郵件門的調查,這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共和黨的選情,但希拉里勝選依然看去是必然的結果。

在總統大選的當日,泡軟在自己威斯康辛的家中與他的老鄉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萊因斯·普里巴斯(Reince Priebus)一同商量如何領導共和黨在特朗普敗選後的重建。出人意料的是,隨著泡軟和他的團隊看到搖擺州的出口民調後,他們驚奇的發現共和黨選民的投票率十分之高,而特朗普則在關鍵的中西部諸州和希拉里咬得很緊。隨著大選夜的深入,共和黨不僅出人意料的保住了參眾兩院,整個世界都震驚的發現特朗普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擊敗了希拉里,贏下了總統大選。沒人能預料到特朗普的民粹主義反全球化論調能幫助他爭取大量位於「銹帶「的傳統民主黨選民,從而以微弱優勢贏下了賓夕法尼亞、密歇根和威斯康辛等傳統藍州。而共和黨選民對於希拉里的厭惡以及空缺的最高法院席位也讓很多人捏著鼻子投票給了特朗普,最終幫助共和黨時隔十年再一次完全掌控了華府。

雖然泡軟和其他共和黨建制派雖然並不和特朗普同心同德,但未來的特朗普政府可以讓保守派實現很多他們夢想已久的政策主張:比如廢除奧巴馬醫改,削減稅收,改革福利制度。就這樣,共和黨建制派和特朗普因為共同的目標和解,達成了一個脆弱的」政治聯姻「。

特氏當權

作為國會共和黨的領袖,議長保羅·瑞恩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納爾自認為共和黨在國會兩院的多數地位和白宮的背書能保證國會快速通過大量保守派一項支持的法案。在與特朗普的會面上,泡軟說服了特氏,保證國會能在特朗普的就職百日之前通過廢除奧巴馬醫改的方案,從而讓特朗普能簽字廢除奧巴馬最重要的內政遺產。特朗普和泡軟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共和黨人在過去的七年里都在競選中保證選民將投票廢除奧氏醫改,通過新的醫改方案肯定是小菜一碟,也是新政府取得開門紅的最佳選擇。

但泡軟沒能意識到的是,共和黨雖然喊了七年要廢除奧巴馬醫改的口號,黨內始終未能總結出一個現實中可行的新醫保法案。當共和黨終於成了執政黨之後,他們很快就意識到要真正梳理美國錯綜複雜的醫療保險體制遠比耍耍嘴皮子難得多。奧氏醫改雖然爭議巨大,但其中不乏一些受到美國社會各界一致擁戴的具體條款。禁止保險公司歧視有「病史「的患者,允許年輕人在二十六歲之前享受父母的醫保計劃,和擴大了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 Expansion)的受益範圍等一系列政策都被美國人民高度認可。因此共和黨廢除奧巴馬醫改的計劃需要繞開這些潛在的政治雷區,避免犯下過度得罪核心選民的政治錯誤。然而,泡軟和他的領導團隊嚴重低估了推動醫療改革所面對的政治阻力,也高估了自身對於議會程序的操作空間。

因為共和黨在參議院僅有微弱優勢,遠不到破除冗長辯論(Filibuster)所需的六十票超級多數,共和黨想單純的憑藉一黨之力(顯然不會有民主黨人支持廢除ACA)來廢除奧巴馬醫改需要採取一種「走後門」的方式。通過利用一個叫做「預算調節」(Budget Reconciliation)的議會工具,讓共和黨能在參議院以簡單多數的方式來通過醫改法案,並繞開了民主黨人的阻撓。但預算調節的使用有多項限制,「伯德法則」要求使用預算調節的法案條款必須和聯邦預算開支相關,相關條例也必須要在未來十年內對預算和赤字有重大的影響。正因為使用預算調節有著種種限制,共和黨不能廢除大部分奧巴馬醫改中與預算無關的條款。與此同時,泡軟和他的團隊又不想因廢除奧氏醫改中較受歡迎的部分而開罪廣大選民,在共和黨醫改方案中涉及爭議問題的部分往往採取折中方案。

瑞恩親自上陣用幻燈片仔細講解醫改方案的細節

在秘密起草籌備一個多月之後,眾議院共和黨人在2017年3月初正式推出自己的醫改方案,泡軟更是親自上陣用幻燈片仔細講解醫改方案的細節。然而與泡軟和他的領導團隊所設想的不同的是,他們力推的醫改方案遭到了共和黨兩派的猛烈攻擊。溫和派擔心領導層提出的醫改方案過於刻薄,尤其是方案中大力削減聯邦對個人醫保的補貼和撤銷聯邦醫保補助擴張等爭議條款讓他們無法接受。以自由連線成員為代表的強硬派則認為泡軟的計划過於溫和,不能兌現共和黨完整廢除奧巴馬醫改的競選承諾。一向讓領導層頭痛不已的的肯塔基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人稱「軟的泡」)更是公開宣稱該計劃為「小號版奧巴馬醫改」。

受到兩派夾擊的泡軟進退兩難,意識到自己的法案沒有機會通過眾議院的他不得不選擇將醫改方案從眾議院議程上撤下。在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泡軟尷尬地承認了奧巴馬醫改在可預見的未來里都將繼續存在,而共和黨只能吞下無法兌現他們最大的競選承諾的苦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面臨著保守派媒體和外界遊說組織的空前壓力下,眾議院共和黨人竟然又克服萬難,找出了一個兩派都勉強能接受的醫改方案,以兩票之差驚險闖關眾院成功。很多溫和派成員雖然不贊同法案的細節,但外界的壓力讓他們只能支持眾院方案,從而把皮球踢給參議院,期待參議院能通過一個更合理的醫改計劃。長舒一口氣的特朗普更是選擇召集國會共和黨人,提前在白宮玫瑰花園慶祝眾院通過醫改法案。這一「半場開香檳」的行為,則是在共和黨廢除奧巴馬醫改的計劃徹底失敗後淪為了經典笑柄,大可和伊斯坦布爾的米蘭相提並論。

身經百戰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納爾(龜丞相)意識到眾議院的醫改計劃堪稱毒藥,而共和黨在參議院微弱的優勢又嚴重限制了他的操作空間。幾乎每一個領導層提出的醫改計劃都遭到了溫和派的強烈反對,尤其是不少來自於接受了聯邦醫保擴張的州(Medicaid Expansion state)的共和党參議員不願承擔撤銷擴張的政治風險。黔驢技窮的龜丞相只能選擇寄希望於通過一個純粹只廢除奧巴馬醫改的法案來再次推動兩院談判。但就是這樣,一周前剛剛被診斷出患有腦癌的麥凱恩以一種極富戲劇性的方式投下了關鍵的反對票,也宣告了共和黨廢除奧氏醫改的夢想徹底破滅。

特朗普對於廢除奧巴馬醫改的失敗極度不滿,但他把怒火大多甩給了參議院領袖龜丞相和麥凱恩本人,並沒有甩鍋給泡軟和眾議院。特朗普在夏洛蒂鎮騷亂後的針對新納粹和白人至上主義者的不當言論更是讓共和黨和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率急劇下跌。在經歷了一個混沌的夏天后,共和黨不僅在中期選舉的民調中大幅落後民主黨,許多保守派金主更是威脅不再為共和黨提供政治獻金。迫於多重壓力的共和黨人在醫改失敗後,必須要兌現他們另一大競選承諾:通過稅務改革來平息保守派基層的怒火。從青年時代就把通過稅改作為畢生夢想的泡軟自然是一馬當先,積極推動眾議院通過共和黨的稅改方案。

為了通過稅改,共和黨再次選擇使用預算調節來繞開民主黨的阻撓。與醫保改革不同的是,幾乎每個共和黨人都積極擁戴減稅政策,共和黨在減稅這一問題上的一致性讓黨的領導層的工作容易了很多。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的共和黨甚至放棄了一貫的財政保守,在稅改方案不僅沒有採取收支平衡的方案,更是允許稅改在未來十年中增加多達1.5兆美元的債務。雖然不少藍州的共和黨人因稅改方案砍掉州稅減免(SALT)而投票反對,但稅改還是輕鬆地通過了參眾兩院,由特朗普簽字正式成為法律。特朗普有了他的標誌性立法勝利,而共和黨也達成了他們數十年以來的夢想。與惡魔的交易終於結出了豐收的果實,但很多共和黨人沒能預想到的是,共和黨也自此開始正式改姓特朗普。

共和黨人慶祝通過稅改

功成身退

雖然拋棄了一向秉承的財政保守主張,泡軟還是完成了他二十年前來華府所要實現的目標,稅改法案也將為他的議長生涯蓋棺定論。大業已成的泡軟,似乎失去了繼續當議長的動力。他所期望的福利改革因為缺少特朗普的背書寸步難行,步入選舉年的共和黨也沒有觸動福利這塊大蛋糕的勇氣和慾望。特朗普接二連三的爭議言論更是讓泡軟和他很多眾議院同僚疲於應對,許多無法忍受特朗普的國會議員索性選擇退休。公開質疑特朗普的亞利桑那參議員傑夫·弗雷克和田納西參議員鮑勃·寇克爾(Bob Corker)則意識到自己無法贏得共和黨內初選,自行退位讓賢,給了民主黨競爭他們參院席位的機會。南卡前州長、極端保守派國會議員馬克·桑佛德(Mark Sanford)更是直接為他公開質疑特朗普的言論付出了「血」的代價,在初選中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對手。

時至今日,特朗普和他的民粹主義意識形態幾乎已經完全取代了先前的共和黨建制派,成為了共和黨的主流。向來主張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人在特朗普滿世界發動貿易戰的時候,因為懼怕特朗普的報復,竟然一聲不吭,放任總統在貿易問題上乾綱獨斷。而身為傳統建制派成員的泡軟則是和特朗普新時代的共和黨格格不入,遠不如他的副手凱文·麥卡錫和特朗普默契的配合。自由連線等強硬保守派成員整日反對泡軟的管理方式和方針路線也是讓泡軟陷入了和博納一般進退兩難的境界。而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黯淡的選情,更是讓泡軟萌生退意。倘若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奪回眾院多數,那麼讓他下屆國會便只能當少數黨領袖,這一費力不討好的差事顯然對泡軟缺乏吸引力。

於是,在四月里一個平常的星期三早上,泡軟在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自己將在本屆國會結束後退休的計劃。這一爆炸新聞讓兩黨要員都十分吃驚,縱使泡軟的去意可以說是國會山上公開的秘密,但沒有人預料到泡軟會在中期選舉之前便公布這一消息。一般來說,議長會選擇占完最後一班崗,在領導自己黨度過當前的選舉周期後光榮退休。過去的幾任議長要不就是因為輸掉多數引咎辭職,要不就是被逼辭職,甚至有像前議長湯姆·弗羅伊那樣直接輸掉了自己的議會席位這樣的極端例子。上一位自行宣布退休的還是著名的民主黨議長蒂普奧尼爾(Tip O』Neill),他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卸任時還廣受歡迎的眾議院議長,支持率高達六成之多。與奧尼爾所卸任時的情況不同的是,作為多數的的民主黨在86年的中期選舉因為里根政府的一系列醜聞,選情可謂是一片光明,最終也增加了席位。而泡軟和共和黨卻恰恰相反,特朗普政府持續低迷的民調和中期選舉的歷史規律都對共和黨十分不利。泡軟也和他幾位前任一樣,在當上議長後支持率一路下滑,到今年初的時候甚至不足三成。

瑞恩宣布退休

泡軟提前宣布跑路的消息一出,明眼人都能看出共和黨在今年中期選舉的選情十分不妙,甚至連泡軟自己的國會選區都有可能被民主黨人、前鋼鐵工人蘭迪·布萊斯(Randy Bryce)贏下。不少共和黨眾議員更是指責泡軟逃避責任,身為共和黨這艘大船的船長,卻在沉船之前便溜之大吉。

泡軟一跑路,不少位於搖擺選區的眾議員也選擇跟隨領導步伐,不再尋求連任,給了民主黨創造了不少贏下關鍵席位的黃金機會。成了跛腳鴨的泡軟也失去了很多在任議長原有的「權威」,其出色的籌款能力也因他即將退休而大打折扣。因為同樣的原因,行將離任的泡軟也失去了對自己基層共和黨議員的掌控,很難再強迫一些「問題」議員來服從領導層的指示。眾議院過去幾周因為移民政策的亂象則印證了泡軟已經無力平息共和黨兩派議員間的爭端。泡軟的離去同樣也空出了共和黨眾議員領袖的位置,導致了在中期選舉前這長達八個月時間裡共和黨必然群龍無首。沒人能預測到多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能否不再重蹈覆轍,成功收集到218張選票來接替泡軟。自由連線黨團的成員早已放話聲稱他們只會在得到巨大讓步地情況下才會投票支持麥卡錫或其他建制派議員當議長。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共和黨能在中期選舉後順利地保住自己在眾議院的地多數黨地位的前提下進行的討論。倘若共和黨像很多人預想的那樣淪為了眾院少數黨,那麼極端保守派和共和黨建制派的分歧恐怕不會再像今天這樣備受關注了。

對於泡軟來說,他的政治生涯很可能在他卸任議長後便畫上了句號。不少人認為仍然不到五十歲的泡軟會在不久的未來重新回歸政壇,不論是參選州長或者角逐白宮都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不管怎麼說,泡軟這議長生涯三年,可謂是戲劇性和諷刺性十足。

從泡軟自身的角度來出發,他完成了畢生所追求的稅務改革,啟動了新一輪的「供給側改革」,與此同時,在知名財政保守派泡軟的治下,聯邦赤字卻節節攀高。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共和黨的稅改和財政支出計劃會導致聯邦赤字在未來的幾個財年裡大幅增長,預計每年都將超過一兆美元,而已經高達21兆的國債也將在未來的十年內突破30兆大關。醫保系統依然亂成一團糟,每年不斷攀升的福利開支也給本就不健康的聯邦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充滿爭議的移民問題依然是懸掛在共和黨頭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而這一同時,特朗普徹底完成了對共和黨的改造,而特朗普式的民粹主義也取代了新保守主義成為共和黨的核心意識形態。從今往後,鑒定共和黨候選人保守派純潔度的指標不再是其政策主張和投票紀錄,而是是否對領袖特朗普保持了絕對忠誠。為了實現自己政策理想而和特朗普簽下「惡魔契約」的泡軟,只能選擇無奈接受。曾經屬於羅納德·里根和亞伯蘭翰·林肯的老大黨,如今已是特朗普和他忠實追隨者的天下,這樣的黨自然也容不下一個強調家庭價值的老牌保守派。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短語來概括保羅瑞恩短暫的議長生涯,恐怕沒有什麼能比「酸酸甜甜這三年」這幾個字更加貼切了。而特朗普治下的新共和黨是否能持續施政,那就要看今年中期選舉的結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選美 的精彩文章:

通俄門一周年
復旦大學美國史讀書會:從制度主義路徑探索美國革命的起源

TAG:選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