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軍隊出征,軍人們娶異族女子,華夏周邊的人很快全成了中國人

中國軍隊出征,軍人們娶異族女子,華夏周邊的人很快全成了中國人

原標題:中國軍隊出征,軍人們娶異族女子,華夏周邊的人很快全成了中國人


其實,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史,在我們所不太清楚的春秋時代及其以前就開始了。這時,漢民族的前身華夏族已初具雛形,但史學家們把中國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遷移、大融合,「定位」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原地區內不同部族和部落的混居現象非常明顯,不同部族和部落之間,通過和平交往或兼并戰爭,使許多非華夏部落相繼融入華夏族,其部落名稱也就此從史籍上消失。


然而,在之前的商周時代,這種情況也很普遍,華夏族沒有嚴格的族內婚制,常娶異族的女子為妻。比如,《史記·殷本紀》就說,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就是通過與戎狄的有莘氏通婚,取得了「有莘氏媵臣」(《史記·殷本紀》)伊尹的輔佐,從而實現了滅夏的大業。


有莘氏是夏商方國,有莘故城在今山東省曹縣西北莘冢(冢)集。比成湯更早的就大禹的父親,他娶了有莘氏女為妻,生下大禹。他去世後,大禹受舜命,與益、后稷一起率領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治理洪水。 因為治洪成功,大禹成了英雄,有莘氏族人就以「娘家人」的身份在當地為大禹的母親和大禹,修建了禹母祠和禹王廟。



還有,商族始祖契也是與異族女子通婚的。根據《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娀族就是戎族,簡狄和帝嚳之間的婚姻無疑是異族婚姻。而商王之子也是與異族女子通婚的。商王武丁時期有這樣一條甲骨卜辭,收錄於《甲骨文合集》第3410片,內容為:「己亥卜,〔王〕:子白羌毓,不〔其〕白」。

「子白羌」指商王之子喜歡的白皮膚羌族女子;「毓」是「生育」的意思。這條卜辭是在商王之子喜歡的白皮膚羌族女子將要生育占問的,占問的核心意思是,白皮膚羌族女子將要下來的孩子皮膚也會不會是白色的。從此條卜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商代王子的妻子是一位白皮膚的羌族女子。



另外,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西北岡祭祀坑中曾出土了398具人骨,現代學者通過先進技術對這些人骨進行測定能確定他們的人種,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具有黃白人種混血的特徵(楊希枚:《河南安陽殷墟墓葬中人體骨骼的整理與研究》)。很顯然,殷墟這些黃白混血人的父母是異族通婚的,而且還是跨越蒙古人種與歐羅巴人種的通婚。這也說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從來就是不「缺」白人的,而且黃人與他們結合,還有了不少「混血兒」。這也說明,華夏族至少是從這裡開始就「被混血」了,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具體體現,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種族概念。



祖先在這方面的智慧當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對此,歷史學家給予了我們更為合理的解釋。即在中國古代,人們講究天中、地中與人中的概念。自宇宙誕生,太陽系成形,地球就有了太陽的照射,時間與地域的差別造就了太陽照射的差別,這差別也就讓華夏祖先認識到天域也是有差別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中的概念;天有差別,地也就自然有差別,地中概念也就產生。地中分大地中,小地中;天地有別,人也有別,族群之別自然產生,能接受華夏理念的皆為人中,不接受的成為四夷。

而關於民族融合,要比這3個概念有意思得多,在這方面,專家們的合理解釋是:天地人貫通成為王,說的就是這個天地人中理念貫通之人。華夏族為什麼建中央之國多在中國之內,即天中,地中,在此內。中央之國為大地中,諸侯國為小地中,這些都是其地域的中心,華夏族會建立文武系統對地中四邊的異族進行教化,華夏軍隊與當地異族女人進行通婚,五代之內這裡基本為華夏族裔,經過幾千年這樣的同化,中國境內99%為華夏後裔。華夏的王室和貴族,不僅會在亞洲統治自己的天下,還會到臣服和歸順的國家進行監國,勢力範圍擴大至歐洲。但是後來由於白種人的迅速繁衍,勢力範圍退縮至東亞範圍。



在華夏族的基礎上,「中國」就是這麼來的。從文獻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尚書》、《詩經》等古籍。《尚書·梓材》云:「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為迷民,用懌先王受命。」這裡所說「中國」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僅僅是一個「國家在中」的概念。


事實是,「中國」一詞誕生的年代,要比文獻記載的更早。1963年6月,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一戶村民因為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鄰居的兩間房子住,院子後面是個土崖。當年8月的一個雨後的上午,這戶村民在後院發現下雨坍塌後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钁頭刨,結果就刨出了個銅器。這個銅器後來被稱為何尊,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何尊內底鑄銘文122字,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於民」說的就是,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


這裡所說的「中國」是指商的王都,但當時「中國」的區域絕對不至商的王都這塊地方而若把「中國」與華夏族結合在一起,我們會發現,當時實際的「中國」已經不僅僅是指今河南境內的地區,還且還包括華夏族的發展與壯大,即是對周邊民族的接受和吸納,包括著華夏族居住的所有的地方。


所以,今天我們對當時「中國」的理解,即是華夏族生存的土地是一個「大中國」,在這個大中國的中心區域中,有一個「小中國」是華夏文化、經濟與政治的中心,大約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家的首都,或者說是「國中之國」,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完全不同。在華夏的「大中國」里,大家雖然都有著自己的「國」,但始終是以「國中之國」為核心的,因而,在殷墟的出土黃白混血人骨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和今天的少數民族當然是中國人的道理一樣簡單。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過去的華夏族並不都是黃皮膚,是一個以漢族先民和文化為主體的民族,有黃人也有白人,和我們今天所說的中華民族中既有黃人也有白人是一個道理。(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的文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緊抱威斗,竟有千人為他而死
此女為中國兩朝公主,身上藏著日本一樣國寶的秘密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