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邊洗澡還一邊打遊戲 這得多上癮!遊戲成癮被定為精神疾病 你同意嗎?

一邊洗澡還一邊打遊戲 這得多上癮!遊戲成癮被定為精神疾病 你同意嗎?

新聞背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將自6月19日起生效,WHO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遊戲成癮是否應該列入精神疾病範疇,一直是個爭議性很大的話題,放下爭議,在我們身邊,遊戲成癮、網路成癮、手機成癮等問題的確一直是客觀存在,而且有加重趨勢,尤其是青少年出現此類問題更是令家長備受困擾。在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採訪到的多個相關「病例」中,「遊戲成癮」的癥狀背後隱藏著的深層次心理問題比遊戲本身以及問題的定性更值得引起家庭和社會的關注。

手機套上防水袋

一邊洗澡一邊刷遊戲

每年寒暑假期間,因沉溺於網路遊戲耽誤學習而來到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諮詢就診的學生和家長都絡繹不絕。14歲的小影(化名)是一名初三女生。從家長介紹談話中,醫生了解到,小影有典型的完美人格,辦事認真仔細,從心底特別抗拒失敗。加上人際交往圈狹窄,使她潛意識中將手機遊戲視為與外界隔離的「保護傘」,表現出對手機遊戲的一種「成癮」心理。

遊戲成癮也嚴重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和學習。近兩年,小影表現出離不開手機的癥狀,哪怕是洗澡的時候,只要聽到或者以為自己聽到了遊戲中的提醒聲,她就要馬上關掉水龍頭,濕漉漉地跑出來看手機。有時候洗一次澡跑出來三四次。後來她乾脆把手機用防水袋裝起來帶進了浴室里,一邊洗澡一邊刷遊戲。

專家解析: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被手機依賴症所困擾,手機遊戲成癮的問題也隨之有所增加。市精衛中心兒童心理門診主任王永柏表示,一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機依賴症」的高發人群。這些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想與外界聯繫又不積極主動,只能藉助於玩手機、刷遊戲來排解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還有像小影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極其害怕失敗的人,往往容易到遊戲的虛擬世界中尋找「成就感」。

父母鬧離婚

他沉迷血腥遊戲無法自拔

不久前,一名13歲的少年小利(化名)就因沉迷網遊和頻繁打架鬥毆,被母親帶進了醫院的心理診室。小利媽媽說,自己和小利爸爸長期感情不和,從小利很小的時候起,夫妻倆就經常吵架甚至砸東西。小利爸爸平時就總愛坐在電腦前玩遊戲,小利長大後也學著爸爸的樣子玩。

後來,手機遊戲流行起來,小利纏著媽媽給他買了個智能手機。媽媽本意是買個手機方便母子聯繫。想不到小利下載了好幾個打打殺殺的遊戲,有些遊戲畫面血腥,媽媽看了都受不了。但一提到讓小利卸載遊戲,或者沒收手機,小利就會大發雷霆,摔門、砸東西。在學校小利也變得越來越不合群,一言不合就跟同學打架,經常臉上、身上帶著傷回家。在老師的多次建議下,媽媽不得

不帶小利來看醫生。

專家解析: 心理專家表示,家庭不和、親子關係不良、父母責備、限制過多都可能誘發孩子過多地迷戀網路和電子遊戲。同時,有研究發現,網路或遊戲成癮對兒童、青少年危害極大。首先,電腦遊戲阻礙了少年兒童大腦的正常發育。這些兒童的左前腦正常發育不僅受到遏制,而且早、中期的智力開發也受到影響。其次,網路迷戀對青少年的行為發展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有暴力內容的遊戲和影視作品,可能使兒童認為武功和暴力可以使他們變得強大,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因此在一定的情境下兒童就會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來獲取想要的東西。這類兒童在現實生活中更有侵犯性,行為粗野,對人冷淡、挑剔,缺乏助人行為。

焦慮缺乏自信心

白領患上「手機依賴症」

除了青少年之外,成年人其實同樣是網路成癮、遊戲成癮問題的不可忽略的一個群體。剛畢業學生小李,在瀋陽某公司做市場推介工作。他一般從早上出門上地鐵就開始打開手機遊戲。下班回家更是經常徹夜不睡地刷遊戲。終於有一次,小李在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領導大怒之後,小李決定卸載所有手機遊戲。可是卸載後,他突然感到不適應,整天坐立不安,總覺得手機里有遊戲的聲音,整個人變得神經兮兮的。心理學專家認為,小李的表現是典型的「手機遊戲依賴症」。

無獨有偶,28歲的張小姐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職員,由於工作的性質需要和外界頻繁聯繫,手機便成為她形影不離的得力「助手」,使用手機的頻率也遠遠高於他人。由於工作業績突出,張小姐被提升至管理崗位去從事行政工作。工作性質的轉變使得接入電話驟然減少,一向對工作熱情很高的張小姐開始感到十分焦慮,時不時地掏出電話來看是否有未接電話,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發火。其實,張小姐患上的也是一種手機依賴症。

專家解析: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手機依賴的問題,但並非都是心理疾病。像張小姐的情緒變化,其實與她換了工作,心理壓力大有很大關係。小李的遊戲依賴問題,則是與他自己缺乏自信心,工作中缺乏成就感,靠遊戲逃避現實有關。解決「手機依賴症」的關鍵在於讓患

者找到生活重心,從充實自己的生活開始,盡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機上,應該適當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如郊遊、健身、看書等。

「手機依賴症」嚴重的人還會出現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癥狀。「手機依賴症」嚴重者應及時接受心理醫生疏導,比如小李和張小姐這樣,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不宜再自行解決。

提醒

預防孩子「遊戲腦」警惕以下幾個徵兆

據統計,在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門診,因網路成癮求咨人數近幾年來有增加的趨勢。王永柏提醒,孩子如果患上了「網路或遊戲成癮症」,即「遊戲腦」,輕者精神依賴,不上網就焦慮、煩躁,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重者與毒品成癮相似,完全被遊戲和網路控制,難以擺脫,整個人變得不可理喻,沒有自尊,為上網可以不擇手段。因此,家長應該合理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心理治療,並及時進行干預。

專家建議,預防遊戲成癮和網路綜合征,一是要控制上網和遊戲時間,每天積累時間不超過5小時,且在連續操作1小時後應休息15分鐘。二是要早期發現網路綜合征的徵兆,如有下列癥狀出現就應警惕可能發生中樞神經功能損害:(1)是否需要長時間使用網路或遊戲才能滿足?(2)沒有上網或玩遊戲時身體是否會有顫抖現象?(3)是否會有幻想或夢到互聯網和遊戲場景?(4)手指頭是否有不自主的敲打鍵盤的動作?(5)是否當看到新的網址和遊戲就會心跳加快?(6)是否看到任何一個名字時都萌發加上電子郵件」@」字元的衝動?(7)是否有不明原因的焦慮感覺?上述徵兆具備的條數愈多,說明你戀網路程度愈重,就應及時去看心理諮詢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王永柏特別提醒,不管遊戲成癮者處於一般心理問題階段,還是已經到了精神疾患的程度,安全的做法首選是,到正規的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進行規範診治,慎重選擇以營利為目的的戒癮機構進行矯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逯芸聲 的精彩文章:

女子與男子逛夜市 被男朋友追來並一刀扎向腹部血流不止身亡

TAG:逯芸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