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北京的書肆與書店

老北京的書肆與書店

老北京的書肆與書店

老北京的書肆與書店

書店古稱「書肆」、「書坊」、「書鋪」,或稱「經籍鋪」,既銷售圖書又刻印書籍,發行和出版兩位一體。

我國最早的書肆亦稱「槐市」,在西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四年)時,京城長安的太學已有萬人的規模,那時的太學生們很想買到自己喜歡的經書,但苦於無處可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在太學院附近栽種了數十行槐樹,規定太學生們每月初一和十五可到這兒聚會,相互買賣經書,故史稱為「槐市」,實際上就是我國最早的書店與書市。

老北京的書肆最早始於遼代,那時的書籍,除書肆里自己刊印外,還常常到南方北宋地區收購。蘇軾之弟蘇轍出使遼朝皇宮仼職時,就曾在北京(遼時稱南京)發現其兄蘇軾的《眉山集》已通過書肆流傳到此。北宋當時雖有「書禁」之令,但也難禁那時書籍的傳銷經營活動。

老北京的書肆與書店

到了明清民國時期,老北京經營古舊書的書肆、書鋪更加興盛。那時的書肆集中於前門內的棋盤街,廣內的報國寺、慈仁寺和琉璃廠。這些書肆為吸引購書者,都將一些古舊書籍及期刊雜誌在門前擺放,供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墨客、莘莘學子們便於瀏覽、挑選。一些小書商販則尋廟會期間設攤於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城隍廟等廟會形成書市,這也就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書市。由於當時的書肆、書攤眾多,像琉璃廠、隆福寺等地,逐漸已形成古舊圖書的文化街,成為歷代文人和學子經常光顧搜尋古舊書刊和補充短缺書籍之場所。

乾隆年間,以大學士紀曉嵐為首編纂四庫全書的人員,出於考證典故的需要,也常到琉璃廠搜集古籍。據傳說那時紀曉嵐買書「日費數十金」。有些學者在府宅不易見到,倒是常可在書肆內找到進行暢談。後來的李大釗、魯迅、老舍、齊白石、劉半農等名人雅士,也是古舊書肆的常客。據《魯迅日記》記述,魯迅在北京生活的十多年中,他到琉璃廠竟去過四百八十多次,總計購買三千多冊所需書籍。

那時為數眾多的學生每到課餘和假日,都願到古舊書店,一待就是幾個小時,有的是為買書,有的則只是立足翻閱、摘章尋句。那時期沒有群眾可去的圖書館,書店成為不是圖書館的閱覽讀書之地。

在明清代至解放初期老北京崇外東打磨廠里的「老二酉堂」、「寶文堂」等書局,是有名的刊印經銷古版書籍和印製普通百姓喜愛的《三字經》、《百家姓》及戲曲、鼓曲小曲唱本的場所,其出版的唱本馳名京城,深受平民百姓的青睞。當年我住崇文門,年輕時曾去過「老二酉堂」選書,常聽到這些前店後廠的書局製版印刷的機器聲。

老北京的書肆與書店

東打磨廠那時也是老北京的一條文化街,這裡的眾多書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併入琉璃廠的古舊書行業。另外當年老北京的東安市場、西單商場也設有不少書店和書攤,逐漸與琉璃廠隆福寺的書店成為老北京的四大淘書之地,很多人都在這些地兒淘買自己想要的新舊書籍和期刊。北京解放後原有的書店、書局、書鋪更恢復了生機,古舊書行業統一由中國書店古舊圖書門市部經營,一些古版圖書經修訂重新再版。解放後,第一家新華書店在北京王府井開業,開始時出售了原東北書店和蘇聯出版的圖書。那時的期刊雜誌如最早出版的《中國青年》、《學習》、《大眾電影》等,也是由新華書店經銷的。青年時期的我常逛新華書店選購新書和期刊,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紅岩》,就都是在新華書店排隊購買的。

買書、讀書、藏書,一直以來都是北京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老北京的大宅門與四合院的門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正說明了百姓世世代代對文化知識的企望。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鮮為人知的藏書軼事
清宮散佚文物大起底:多少寶貝流落海外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