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藍皮書:中國雙創發展報告
近日,由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雙創藍皮書:中國雙創發展報告(2017~2018)》發布會在深圳召開。
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央工作會議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重視城市的基礎性作用,明確城市是創新創業戰略的核心載體。基於國內外雙創的研究發展形勢,《雙創藍皮書藍皮書:中國雙創發展報告(2017~2018)》通過定量分析較為全面地評估了我國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為體現地區創業、創新的特點和趨勢,本藍皮書借鑒了國內外關於指數構建和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從城市的環境支持、資源能力和績效價值3個維度構建了雙創指數評價模型,對各樣本城市的創業、創新能力進行了測度。總體來看,我國雙創發展特點鮮明:各城市創業、創新勢頭良好,深圳綜合能力位居榜首;全國雙創發展層次明顯,呈現金字塔形。目前我國雙創核心城市和樞紐城市較少,雙創節點城市和潛力城市相對較多,說明雙創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數城市的雙創發展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除了對各個城市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外,本藍皮書從多個層次揭示了我國雙創發展的特徵,從「大」發展層面的區域發展分析,到「小」區域視角下的深圳國家創新示範區建設的專題研究,探索了我國創客發展面臨的挑戰及雙創活動新模式。總體而言,區域雙創呈現出東部強於中部、中部強於西部、西部強於東北的特徵;肩負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使命的深圳正由新興趕超階段邁向高端引領階段;創客的創業、創新問題逐漸出現;雙創模式的新探索離不開全球創新資源的布局與「產學研」的加速發展。
在全球信息化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雙創研究區域,延伸研究國際雙創發展十分重要。本藍皮書在國際篇中探索了國際創業、創新指數體系、國際雙創城市(地區)排行、國際雙創指數結構對比,以及國際創新城市發展新趨勢幾個大問題,為雙創的研究與發展提供借鑒。
在資源分布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緣優勢和不足。研究發現,影響雙創環境的因素,既包括工業發展規模、創新孵化器數量、外貿規模等硬指標,也包括政府效率、商業信用環境等軟指標。為推動各地雙創加速發展,需突出城市地緣優勢,著力發展優勢產業;探索創新、創業新模式。
中國雙創指數綜合結果深圳位居榜首,北京和上海緊隨其後,廣州和杭州分別排第4、第5位
藍皮書通過構建中國雙創指數,對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進行系統性分析。中國雙創指數指標體系包括環境支持、資源能力和績效價值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可據以測度和對比全國100個主要城市的創業、創新發展程度。通過對全國100個城市相關數據進行採集、處理和計算分析,對城市雙創發展進行綜合測評和分維度測評,有利於更加準確地理解我國雙創發展形勢。
中國雙創指數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如下表。
表1中國雙創指數指標體系
環境支持的表徵指標主要反映創業、創新的外部環境影響因素、政策制度影響、基礎配套條件等情況,主要包括以下指標。
市場結構:非公有制企業數量佔比(主要表徵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小微企業數量佔比(反映創業、創新主體力量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區商業模式創新、創新生態群落以及營商環境的發展水平);外商投資佔GDP比重(表徵對外開放程度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開放創新水平)。
產業基礎:對外進出口總額(表徵對外開放程度);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表徵工業產業規模);民間資本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GDP比重(主要表徵市場與政府資源配置的狀況)。
制度文化:政府效率指數(反映公共服務能力和政務管理的水平);商業信用環境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的市場經濟秩序與市場信用環境);每萬人圖書館數量(表徵地區公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對創業、創新友好的社會氛圍)。
配套支持:公共陸路交通效率(表徵地區人員出行便捷程度);物流業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業、創新物料資源的傳送效率);互聯網寬頻普及率(表徵互聯網時代城市關鍵的基礎設施條件,「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國製造2025》主要指標);綜合醫院占醫療機構比重(反映地區衛生醫療水平);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表徵創業、創新孵化平台的發展程度)。
資源能力主要表徵創業、創新資源,即人、財、物等重要資源的聚集能力,主要指標包括人力資源和資本投入。
人力資源:凈流入常住人口(表徵地區人員流動的開放性和社會的包容性);高等學歷人口比例(表徵有能力直接參与創業、創新活動的人力資本情況);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就業人員比例(反映地區創新型產業人才格局以及高質量從業情況,關聯「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普通高校在校生數量(反映地區潛在的創業、創新人才供應情況)。
資本投入:科學技術支出佔GDP比重(財政對科技研究開發領域的經費投入強度,關聯「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反映製造業領域新技術推廣轉化以及產業升級的投入規模,「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中國製造2025》主要指標);年度IPO規模(反映雙創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情況);年度新三板上市企業數量(反映多層次資本市場在雙創領域的活躍程度)。
績效價值的表徵指標考察創業、創新的經濟效益、知識技術輸出質量及其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產業績效: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員對創業、創新活動中經濟產出的貢獻);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反映製造業的技術體系、生產模式、產業形態和價值鏈在整體經濟中的情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反映製造業新技術推廣轉化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創新驅動產業進步的情況)。
創新績效:專利授權量(表徵技術創新水平的數量發展情況);每萬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表徵核心技術創新水平,關聯「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以及「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測度「互聯網+」在各產業領域的融合水平,以及「互聯網+」在商業模式方面的滲透度,關聯多類「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可持續發展:單位GDP能耗(表徵每萬元經濟產出的能耗水平,關聯「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空氣質量優良(二級及以上)天數佔比(表徵重要生活環境條件,「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測度結果綜合來看,深圳位居榜首,北京和上海緊隨其後,廣州和杭州分別排第4、第5位,總指數得分均在80分以上,為第一梯隊城市。第二梯隊多為長三角和中西部地區城市,長三角地區的蘇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等分列第6、9、13、16、17位,中西部地區的武漢、成都、長沙、西安分列第7、10、11、12位,得分均在60分以上。環渤海地區和東北地區得分相對較低,環渤海地區僅天津得分較高,青島、濟南、滄州等得分不高,東北地區的大連、瀋陽、長春等得分均在60分以下。總體而言,珠三角地區整體創業、創新發展略優於長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雙創發展較為均衡,中西部地區僅幾個主要大城市發展較好,而東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城市發展與上述城市仍有差距。
在雙創環境方面,深圳、北京、上海排名靠前,進入前10名的均是東部城市。這些東部地區大城市經濟較為發達,產業基礎雄厚,創業、創新活動相關配套也更為完善,在落實創業、創新政策方面更具有優勢。例如,深圳針對大學生創業、創新,出台了多項文件,從大學生租房、
落戶到登記註冊、資金資助,全方位給創業、創新者提供切實支持。這也是得分較低城市需要改進的地方。此外,環渤海經濟圈以山東省為中心的城市雙創發展氛圍較好,天津、青島的雙創環境進入了前10名。
在雙創資源方面,上海位居榜首,廣州和北京分別居第2、第3位,在雙創總指數中表現較好的深圳,在資源能力維度中排在了第5位。資源能力維度表現較好的城市多數位於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北京以及中西部地區由於歷史發展原因積累了豐富的高校、人才和資金等資源,而東部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由於其開放的地理優勢,在新時代吸納了大量國際化人才和資本,成為創業、創新領跑者。
在績效價值方面,深圳以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創業、創新氛圍較濃的廣州、北京、蘇州和上海位居前五。這主要是由於這些城市重視對高技術產業的投入,注重集約式的可持續發展,鼓勵創新發明。而雙創績效價值得分較低的城市則主要是西部地區城市,這些地區大多採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發展不平衡,社會文化差異較大,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緣優勢和不足。研究發現,雙創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既包括工業發展規模、創新孵化器數量、外貿規模等硬指標,也包括政府效率、商業信用環境等軟指標;雙創資源的重要影響因素是高等學歷人口比例與年度IPO規模等硬指標;雙創績效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人均GDP、專利授權量和單位GDP能耗。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是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大量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高端人才,資本市場活躍,具有知識密集型特點,雙創資源優勢明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則具有產業密集型特點,是我國製造業及新興產業的主要生產基地,雙創環境和績效優勢顯著;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整體的創新能力仍然偏弱。
基於以上判斷,藍皮書建議如下。
第一,突出城市地緣優勢,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創新和創業的理論和實踐是相互融合發展的,兩者需要齊頭並進,但不宜追求大而全的發展模式,應充分利用地緣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在國家層面則需要實施城市帶協同創業、創新發展策略,聯通環渤海、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經濟圈雙創城市,實現城市發展優勢互補,促進創業、創新高效率發展。
第二,探索創業、創新新模式,重點關注新興領域。一是在創客培養方面,要加強創客空間與多種平台的加速細分,為培養優秀創客提供更多的機會;二是在創業方面,務必要重視雙創複合主體與多元雙創模式的雙管齊下。雙創複合主體,即創業者在其身份是科學家或研發者的同時,也可以是企業家或公司管理者,從而有效地將創新和創業聯繫起來。發展多元雙創模式,即為創客提供多種類型的創業方式和創業平台。
雙創環境支持方面,東部城市遠遠領先於其他地區
為研究雙創100強城市的雙創環境支持的區域分布特徵,統計雙創100強城市雙創環境支持的子特徵。藍皮書所確定的評價方法,雙創環境支持的子特徵具體是指該區域支持雙創發展的市場結構、產業基礎、制度文化和配套支持。
首先,東部城市注重雙創環境的配套支持建設。根據測算,東部城市在雙創環境方面的市場結構、產業基礎、制度文化和配套支持子特徵上均領先於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其中在配套支持上,東部城市得分均值為6.27分,而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城市在配套支持上的得分均值分別為4.75、5.09和4.42分,東部城市遠遠領先於其他地區城市。
其次,中部城市雙創的產業基礎和制度文化薄弱。根據測算,中部地區23個主要城市在產業基礎和制度文化上的得分均值分別為2.93和2.80分,遠低於東部城市的4.14和3.75分,也低於東北地區城市的3.49和3.47分。這一方面有中部城市的地理原因,經濟開放程度低於東部城市,民間投資活躍度低;另一方面有歷史原因,產業基礎不及東北地區。
再次,西部城市雙創的市場結構和產業基礎薄弱。根據測算,西部21個主要城市在市場結構和產業基礎上的得分均值分別為2.69和2.21分,遠低於東部城市的4.07和4.14分,中部城市的3.55和2.93分,東北城市的3.17和3.49分,也低於該項指標的滿分7.08分。這主要是由於地理原因,外商投資較少,經濟開放程度較低。
最後東北城市雙創和環境基礎紮實,但需進一步提升雙創環境支撐效率。根據測算,東北7個主要城市在雙創環境支持的市場結構、產業基礎、制度文化及配套支持上得分較高且較均衡,但是東北城市的雙創環境支撐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深圳肩負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
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最早杜德斌認為,在國家層面,最早可追溯至英國學者貝爾納於1959年提出的「世界科學活動中心」,日本學者湯淺光朝於1962年提出一個地區一定時間段內科學成果佔全世界科學成果比例超過25%的界定方法。在城市層面,最早提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是《連線》雜誌。由《連線》雜誌於2000年提出,是指全球先進文化、先進技術和先進位度的先行者,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創新活動活躍、創新成果引領全球、創新能力持續且靈活應對變化、創新文化多元,在全球科技創新網路中處於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區綜合了《連線》、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杜德斌等研究的概念。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要素包含4個層次:創新資源——高校和研究機構培養技能勞動力或創造新技術的能力;創新載體——帶來專業知識和經濟穩定的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創新動機——創辦新企業的積極性;創新環境——促使好創意成功進入市場的風險資本可得性。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分類有多種方式,經常被採用的有兩種。一種是按照規模和地位劃分,可分為地區節點型科技創新中心、區域中心型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支配型科技創新中心;另一種是按照國際產業分工和功能劃分,可分為綜合型科技創新中心、研髮型科技創新中心、專業技術型科技創新中心。當某個地區創新發展的產業具有佔地規模大的特徵時,如美國的底特律和日本的豐田市,創新成果更加專業化,該區域就會成為專業技術型科技創新中心;當某地區具有院校高度密集特徵時,如日本的筑波和德國的慕尼黑,則其更傾向於發展成為研髮型科技創新中心;當某地區的創新更加靈活且具有輕資產特徵時,該地區更容易發展成為綜合型科技創新中心。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都經歷了從區域創新中心到國家創新中心,再到國際創新中心的過程。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成長過程中,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決定了其發展方向和成效。
要回答「深圳建設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科技創新中心應該怎麼做」這個問題,首先應考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規律,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影響因素,進而結合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經驗及深圳自身特點,提出富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二、由國內創新中心轉向國際創新中心
根據世界銀行劃分的人均收入水平4個階段,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面臨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關鍵時期,即將從參與低水平國際競爭轉向參與高水平國際競爭。面對以創新戰略為核心的高水平國際競爭舞台,中國需要在空間上形成率先參與國際創新競爭的開放平台,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走出一條引領全國的新型開放創新發展道路。綜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承擔這一歷史使命並成功引領全國向創新驅動轉型成功的城市,都成功構建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深圳具備建設國際創新中心的發展基礎。創新強度已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深圳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05%,超過韓國。專利產出達到全國創新中心的水平,2015年,深圳市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3萬件,佔全國申請總量的46.9%,連續12年居全國各城市的首位。部分技術領域具備國際水平,深圳在4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已經具備國際水平。因此,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和創新體系,深圳責無旁貸。
「十三五」期間,深圳將向更高水平發展,著力打造成為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更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實現上述發展目標,需要更加強調以創新驅動為主引擎,實現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建設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不僅是深圳「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也是深圳「十三五」規劃得以實現的基礎條件,是深圳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歷史使命。
繼續引領國內科技創新潮流,瞄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水平,研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規律,借鑒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經驗,是深圳落實創新驅動、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路徑。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深圳又一次肩負開放「試驗田」歷史重任,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在觀念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上為全國做出貢獻的重大機遇。
TAG:皮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