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郊區:煤鐵之鄉 生態新城
陽泉市郊區位於山西省東部,太行山中段西麓,東、南與平定縣相連,西與壽陽縣毗鄰,北與盂縣交界,環抱陽泉市城區、礦區兩區。東西最長33公里,南北最寬35公里,總面積499.62平方公里。2018年,全區下轄7個鄉鎮(蔭營鎮、河底鎮、平坦鎮、西南舁鄉、楊家莊鄉、李家莊鄉、舊街鄉)147個行政村,總人口17.14萬人。
(註:2017年5月起,義井鎮被陽泉市城區託管;平坦鎮18個行政村被陽泉市礦區託管)
區位優越 山川秀美
郊區為「晉冀通衢」「三晉要衝」,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獨特,交通條件便捷。境內石太鐵路橫穿東西,陽涉、陽盂鐵路貫通南北;太舊高速公路越境而過,207、307國道縱橫交錯。區政府駐地蔭營鎮距陽泉市區7.8公里,距省會太原120公里,距首都北京410公里,為山西省1小時經濟圈核心區域。
郊區山河秀美,分布著秋林山、北方山、劉備山、綿山以及獅腦山等。境內有桃河、溫河兩大季節性河流。
獅腦山
獅腦山位於郊區南部,海拔1500米,為陽泉市最高峰,曾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獅腦山公園位於獅腦山主峰,1986年4月動工修建,1987年落成,佔地面積1984畝。獅腦山樹木蔥蘢,景色優美。站在山頂俯瞰,全市盡覽無餘。境內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是避暑、賞秋、休閑、度假的勝地。百團大戰紀念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百團大戰紀念館
翠楓山
翠楓山位於平坦鎮後峪村,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全國青少年科普基地。山勢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426米。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7%以上,彙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獨特的地質、地貌,明顯的四季溫差和良好的水土條件,形成了翠楓山景物百態、山奇水秀的自然風光。
溫河景區
溫河景區位於河底鎮武家莊村,東接大河北村,南連盂縣北溝村,西靠山底村,北臨五架山村。溫河因源於盂縣溫池而得名。景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生態優美,流域廣闊,是休閑踏青、生態觀光的好去處。
歷史悠久 資源豐富
郊區西部棗園一帶曾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石片、石核等物,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祖先繁衍生息。秦為太原郡地。西漢時,區境屬上艾縣。西漢以後,區境先後分屬於石艾縣、廣陽縣、平定縣、原仇縣、盂縣。民國26年(1937)10月底,日軍侵佔陽泉,並控制各交通要道。民國36年5月,陽泉解放並設市,區境內設二區政府。1956年3月,二區改稱蔭營區。1957年8月,蔭營區、站上區合併為陽泉市郊區。1963年2月,恢復蔭營區。1969年1月,蔭營區改稱陽泉市郊區。2017年5月起,因陽泉市城市發展需要,陽泉市城區整建制託管郊區義井鎮,礦區託管郊區平坦鎮18個行政村,郊區形成現今的建制區劃格局。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無煙煤、鋁礬土、鐵礦石等礦產16種。其中,煤炭、鋁礬土、硫鐵礦3種以儲量大、品質高而享譽全國。境內煤田面積311平方公里,探明儲量50.8億噸,可採煤層6層,全部為含硫量低、發熱量高的無煙煤。鋁礬礦、黏土礦分布面積達7.3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7737.27萬噸,且質地細密、雜質少,耐火度高;耐火黏土品質優良,已探明儲量2億噸。此外,白雲石礦石含氧化鎂20%,氧化鈣30%,品質優良,儲量高達1464萬噸。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郊區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老妮兒」牌陽泉壓(丫)餅
「晉陽府」牌醋
郊區名優產品眾多。三來食品公司生產的「老妮兒」牌陽泉壓餅被山西省食品行業協會評為「山西名點」「山西十佳傳統名餅」,享譽三晉。裕盛源農產品公司生產的「晉陽府」牌絞股藍養生醋以其獨有的「綿、酸、香、甜、鮮」口感而著稱,屬國家專利產品。
文化深厚 名勝眾多
郊區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享有盛名的歷史人物有:著有《兩漢通紀》《正典舉要》等著作的元代著名大臣呂思誠,清代著名大學者張穆;山西保礦運動的首倡者、愛國開明人士張士林;在境內組建第一個中國共產黨蔭營特別支部組織的革命前輩甄華;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史夢梅、岳勇;見義勇為、熱心公益的道德楷模王萬銀、高存成、楊秋明等平凡百姓。
呂思誠畫像
郊區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有距今10萬年的棗園舊石器遺址、戰國時期的平潭(坦)古城遺址、關家峪關氏世系墓、林里關王廟等文物古迹;有銀圓山莊等名人名居。據統計,全區歷次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共5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
平潭(坦)古城遺址
平潭(坦)古城遺址位於平潭(坦)堖村西,相傳為春秋末期晉卿趙簡子所築。《魏書·地形志》載:「太原郡中都有平潭城。」該遺址現存部分夯土城牆,寬6.7米,內側高3.3米,外側高15米。1958年出土戰國時軍鍋、石鼓、馬蹬、箭鏃各1件。
林里關王廟
林里關王廟位於蔭營鎮林里村,始建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重修於宣和四年(1122),為全國現存最早的武廟建築。該廟坐西南朝東北,北側與林里村隔河相望,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廟宇分內外兩院,以關王正殿為主體,由獻殿、過馬門殿、南北配殿、圍插廊、戲台、飲馬亭等組成典型的宋代純木結構建築群。1996年1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銀圓山莊
銀圓山莊又名張家大院,位於平坦鎮官溝村,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共有窯洞125眼、房屋185間。地下建築8000平方米,屬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築群。山莊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道光十年(1830)前後到民國初期,隨著張氏家業的興盛,張家大院不斷擴建。山莊建築方式獨闢蹊徑,亭堂樓院的木雕、磚雕、石雕像構思精巧,被譽為山西的「小布達拉宮」,是清代平定富商官溝張氏家族即「爭礦運動」首倡者張士林的祖宅大院。整個山莊依山而建,由11套院落組成,錯落有序地分布在菜山的東面坡上,在30米高、75度斜坡的石崖上依勢而建,上下落差50米。十層建築整齊劃一、隨形生變、錯落有致,是國家AAA級景區、中國傳統村落。
琺花器
鐵鍋
郊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琺花器、鐵鍋、民間剪紙、麵塑、手工編織、根雕、民謠、迓鼓極負盛名,尤以琺花器、鐵鍋、迓鼓頗具地方特色。
依託資源 協調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郊區人民在歷屆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團結實幹、搶抓機遇、負重拼搏,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郊區先後獲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區)、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全國教育先進區等稱號。
楊家莊和諧生態園
近年來,郊區依託資源優勢以及區位優勢,逐步形成以煤炭、耐火、建材、冶金、化工五大支柱產業,以城郊型現代生態農業和服務業為補充的發展格局。華嶺耐火、千亨實業總公司生產的優質耐火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城郊型生態農業發展勢頭良好。舊街鄉、西南舁鄉、河底鎮等現代化設施農業規模初具,玉田牌無公害蔬菜、三舁牌蘋果譽滿三晉。以關公文化為龍頭,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鄉村生態旅遊業逐步成熟。桃林溝生態園、楊家莊和諧生態園、西南舁鄉咀子上村的農家樂等鄉村旅遊景點已成為吸引廣大遊客娛樂、休閑、觀光、採摘的好去處。郊區第三產業充滿活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李家莊鄉豪門家俬城、蔭營鎮365購物廣場等市場生意興隆。2017年,郊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7.24億元,增長7.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84億元,超市下達任務25.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88億元,增長9.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103元,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74元,增長6.7%。
漾泉大道
郊區運用多種方式推進城鄉建設,打造生態新城、特色小鎮。陸續完成珍寶園小區、馮家莊新村回遷,平陽街一期、漾泉大道一期和二期等重點工程。河底鎮以蔭營開發區和河底高鐵站建設為契機,啟動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站前廣場、葦泊河治理等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增加人口集聚,打造千年古鎮、北部重鎮。西南舁、舊街兩鄉立足實際,加快傳統農業升級和高效農業發展,在打造特色魅力鄉鎮上邁出新步伐。此外,郊區教育、醫療、就業等各項民生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人民幸福感不斷提升。
(原載於方誌山西微信公眾平台)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