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緣差的人,一般都輸在了這3點
又是一年畢業季。
有人高考結束,即將進入大學;還有人大學畢業,即將進入社會。
無論哪種,都意味著要開始融入新的群體,這對很多人來說並不簡單。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有時明明是很簡單的問題,總會變成彎彎繞繞的複雜。
於是,越來越多人覺得自己有輕微社交恐懼,總是想辦法避開社交,但這又如何現實?
其實,在成年人的社交世界裡,大家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當你掌握了,你也就學會了讓自己在社交中,越來越舒服的方法。
1最怕交淺言深
初入新環境,最忌諱的就是沉不住氣,交淺言深。
小米剛畢業時,應聘進了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非常激動。
那時的她初出茅廬,對工作懷有滿腔熱血,每天都表現得活蹦亂跳的很有幹勁。
為了快速地掌握崗位技能,她每天都很努力地和同事打交道。對不熟悉的同事,也刻意套近乎,甚至對剛認識的同事,聊起了自己的私事。
她本以為這樣做,可以讓自己儘快融入公司。誰知到了項目分組時,卻沒有人願意帶她。
職場中,類似的例子不在少數。
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新人急於表現自己,剛認識幾天就開始談天說地。
也許你是為了套近乎,但切不可忘記「欲速則不達」,交淺言深不僅無法讓你加速融入環境,可能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對你敬而遠之。
正如古人所言:「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
人際關係,其實是一種很複雜的關係,它應該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慢慢遞進的。
當你進入一個新環境,想讓大家更快地接受你,其實最好的方式還是以誠待人。
2再好也要保持界限感
生活中,很多關係出問題都是因為越界了。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說,戀人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作者劉若英的夫妻關係也正是這樣。
有時他們同時出門,卻到不同的電影院看各自想看的電影;
節日里,劉若英也不一定和先生一起,可能會選擇和朋友小聚;
婚後,劉若英工作繁忙,十天半月沒回家,先生也不會頻繁聯繫她;
在家裡,他們也都擁有獨立的空間,各做各的事,互不打擾......
他們的相處模式,看似充滿距離感,不像正常的夫妻那樣你儂我儂,但他們的感情卻日益深厚,心理上的默契也在增加。
劉若英總結,她和先生的關係是,生活是獨立的,心裡是親密的。
心很近,是因為他們彼此信任,對他們的感情充滿信心。而這樣有界限感的相處模式,讓他們的感情自帶緩衝區,即使有矛盾,也有空間去修復。
生活中,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其實都應該學會保持界限感。
正如終身成長詞典《221:刺蝟效應》說:人與人之間,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對方的美好。
因為每個人的觀念、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影響到自身的處世態度和交際方式。
如果交往過密,這些差異就會突出起來,就免不了會發生碰撞、摩擦。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兩個曾經好到穿一條褲子的人,卻會漸行漸遠。
界限感,應該是你在人際交往時,時刻提醒自己的社交準則。
再親密的感情,也不要過多干涉別人的生活,學會在心理默念: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3可以不認同,但要尊重
鎚子科技的創始人羅永浩, 在一次採訪中,曾說過這樣一件事。
他年輕的時候,很反感那些帶有迷信思想的人。
那些相信風水、見了佛像就要跪拜的人,他都對其嗤之以鼻,更不可能與之交朋友。
直到自己開始創業之後,才慢慢感到事業做得越大,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也就越大。
很多人迷信,不過是消解壓力的一種方式,而這既不傷人也不傷己。
於是羅永浩開始慢慢轉變想法,雖然他不迷信,但也不會一味地反感那些迷信的人。
而是開始學會去包容,理解更多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伏爾泰說:「我不認同你的觀點,卻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同樣地,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我不認同你的生活方式,卻尊重你選擇生活的權利。
其實,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
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想法,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也許你眼裡的不合適,卻是別人最喜歡的生活法則。即使你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但起碼可以選擇抱以善意的微笑。
就像《最愚蠢的一代》中所說: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其實根本毫無意義。
其實,社交的本質就是各取所需。
當你明白了這一點,人際交往中你也就會輕鬆很多。
你會明白好朋友的漸行漸遠,不一定是因為誰做錯了什麼,可能只是因為你們彼此已經互相不需要了。
生活中的社交潛規則很多,但這些規則存在的意義只有一個:讓大家舒服地相處。
※人緣好的人,一般都能做好的一件事
※6本最治癒的成長讀物,獻給每一位成年人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