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日本為何走上太平洋戰爭之路

馮學榮:日本為何走上太平洋戰爭之路

原標題:馮學榮:日本為何走上太平洋戰爭之路


問:有一種說法,說日本帝國一直以來就有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國策,日本帝國吞併中國,然後吞併亞洲,最終目標是吞併全世界,是不是這樣?


答:這是近代史的典型誤區,是典型的倒果為因。事實上,並不是因為日本帝國先有「大東亞共榮圈」的國策,所以才發動太平洋戰爭,而是因為日本和中華民國打起來了,日本才制訂「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換句話說:「大東亞共榮圈」計劃,並不是戰爭的原因,而恰恰是戰爭的結果。


問:相關的史料依據,能否介紹分享一下。


答:服部卓四郎的《大東亞戰爭全史》、日本防衛廳戰後編撰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國事變海軍作戰史》等大量史料,收錄了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決策層多次重要會議的紀要、對華政策、作戰計劃等,也就是說,日本高層戰時在想什麼,在近代史史料裡面,記錄等清清楚楚,我們的歷史愛好者只要下點耐心去啃這些史料,很容易能把事情搞清楚,一點都不難。

問:日本人是不是早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就有了吞併亞洲的想法?


答:準確的說法是,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就有了擴張的想法,而不是吞併亞洲的想法。在1880年的時候,日本人成立過一個「興亞會」,宣揚東亞人民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西方白人的殖民主義,但這只是日本帝國當時朝野之間的一種思想,並不是日本的國策,思想是思想,國策是國策,思想家是思想家,政治家是政治家,二者並不是一回事。


問:但還有另外一種思潮,認為與其中國被洋人瓜分,還不如被日本獨佔。


答:對。與此同時,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始終是扶不起的阿斗,終究是保全不了,免不了被西方殖民者瓜分的命運,既然如此,與其讓西方人瓜分了中國、再以中國為基地、磨刀霍霍向日本,還不如我們日本現在就把中國給佔了,我們自己以中國為基地,單獨對抗西方。這種想法在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也很普遍。但是,這個看法和上面提到的那個看法一樣,都是民間思想,你甚至可以說也是一部分政治家的思想,但是,思想畢竟是思想,要上升到國策,還是有相當的距離,不是一回事。


問:似乎孫中山也宣揚過「大亞洲主義」。


答:這就是孫中山流亡到日本能吃香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懂得投日本人所好,日本朝野一些思想家說大亞洲主義,孫中山流亡到日本也跟著說大亞洲主義,孫中山說你們日本人應該和我們中國人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白人世界,孫中山的說法很符合日本朝野「有志之士」的胃口,所以日本人覺得孫中山「有用」,留著這個人,有朝一日,可以派得上用場。



孫中山在日本演講大亞洲主義


問:日本人宣揚的「大亞洲主義」是不是隱含以日本為盟主的前提?


答:是。正如甲午戰爭之前東亞以大清帝國為盟主,也正如北約以美國為盟主。但北約的存在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會員國對盟主國的深度信任。日本人的「大亞洲主義」為什麼始終未能取得中國人的信任呢?主要原因就是從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割台灣、割大連、割旅順、1915年還拋出個「二十一條」,吃相太難看,日本帝國自毀形象,中國人喪失了對日本人的基本信任,東亞地區缺乏互信,所以所謂「大亞洲主義」,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淪為日本人自說自話的一句空洞的套話,實際上中國根本沒人信。

問:1937年8月淞滬大戰打起來之後,美國是什麼態度?


答:在淞滬開打之初,美國、英國這些西方國家,主要是持觀望態度,因為美國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卷了進去、死傷慘重,於是在一戰之後,美國人痛定思痛,決定,以後凡是國際上的糾紛,美國人一律不參與,管你狗咬狗,咬得天昏地暗的,我過我的日子,我管不著,這種「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在當時叫做「孤立主義」。在「孤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美國陸續出台了一些禁止美國公司和美國公民向交戰國出售武器、出售戰爭資源的法案,這些法案在當時,統稱為「中立法案」。


問:「交戰國」,依照當時的國際法,是雙方都已經宣戰了的國家。


答:對。必須要雙方都已經明確宣戰了,才符合國際法定義上的「交戰國」,但是,中日戰爭在1937年秋正式打響後,無論中方還是日方,都將戰爭定義為「事變」,中方叫做「七七事變」,而日方則叫「北支事變」,後來又升級為「支那事變」,總之就是不叫「戰爭」,而叫「事變」。


問:雙方都沒有宣戰。


答:雙方都沒有宣戰,就是因為美國當時存在「中立法案」,中方一旦對日本宣戰了,那麼中國就無法從美國買到武器,日本也一樣,當時的日本主要是依靠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輸入鋼鐵、石油等戰爭資源,一旦對華宣戰,那麼日本就是交戰國,依據美國的「中立法案」,美國軍火商就無法向日本輸入石油、鋼鐵、母機等戰爭資源。所以戰爭打起來之後,中日雙方都不宣戰,打的其實是同一個算盤,想法是一樣的。


問:既然如此,美國的立場為何逐漸轉向同情民國?


答:儘管美國在一開始是觀望的心態,但中日戰爭打起來之後,許多西方記者向歐美媒體發回了大量的戰場報道,侵華日軍對中國的狂轟濫炸、和對老幼婦孺的無差別殺戮,刺激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人的態度於是逐漸變得同情起來,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37年10月5日在芝加哥發表了一篇《防疫演說》(Quarantine Speech),他在文中對在戰爭中殺害婦女兒童的現象表達了強烈的反感,雖然在文中羅斯福並沒有指明日本,但全世界的聽眾都知道他是在說誰。


問:同情歸同情,美國仍然在向日本供給武器和戰爭資源。


答:主要是美國軍火商向日本供給武器和戰爭資源,軍火商當然是唯利是圖的,美國政府和美國軍火商不是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因為中日戰爭的雙方都沒有宣戰,所以中日兩國都不是交戰國,既然不是交戰國,那麼美國軍火商就有權向日本帝國出售武器,美國當時畢竟是一個法治國家,人家軍火商又沒有違法,你憑什麼去禁止他?所以美國政府儘管同情中國,但是也沒有辦法禁止美國軍火商向日本輸出武器和資源。

問:抗戰爆發之後不久,中國的主要港口基本上都淪陷了,西方國家是通過哪個渠道向中國供給軍火及戰爭物資的?


答:起初主要是通過「越南至昆明」這條線,所以日本於1940年出兵越南,截斷了這條交通線,同時也正是日本出兵越南的舉動,觸犯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美國於是果斷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並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以及經濟制裁,英國緊接著響應美國,採取了類似的制裁措施。


問:掐住日本的脖子了。


答:是掐住脖子了。日本這時已經將這些動作視為戰爭行為了,但是日本仍然忍耐、並希望通過對美談判來扭轉困境。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意味著日本的戰略供給(尤其是石油)被一刀切斷。從此以後,日本就只能使用國內剩餘的石油。而由於蔣介石死不投降,中日戰爭的結束遙遙無期,這樣一來,日本人就開始推想:如果在石油用盡之前,中國不投降的話,那麼意味著日本不能再打下去,因為如果沒有石油的話,坦克、飛機、艦艇都開不動了,這樣的話,不但不能再打下去,而且蔣介石還可能會反攻報復,到那個時候,日本帝國就完蛋了。


問:日本和美國就此事的談判結果如何?


答:日本和美國談判,但美國人的條件很死:要求日本從中國本土和東三省(偽滿洲國)全部撤兵,美國才可以解除石油禁運、解除經濟制裁。


問:日本不能答應。


答:在日本人的耳中,美國開出的條件,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天方夜譚,異想天開,駭人聽聞。日本人是這樣想的:如果我從中國和滿洲撤兵,那麼意味著:1、在這之前戰死的幾十萬日本兵純粹白死,日本民心不服,日本國內政局就會陷入混亂;2、不但滿洲國泡湯,而且1905年「明治先烈」死了十萬條人命換來的滿洲殖民地(大連、旅順、南滿鐵路)將在一夜之間消失;3、這樣一來,日本帝國威信掃地,朝鮮、台灣等殖民地的人民將會群起效仿,明治維新以來苦心經營的日本帝國大廈,將迅速崩潰坍塌。


問:多米諾骨牌效應。


答:對。所以當時的日本軍閥在權衡利弊之後,始終無法下決心接受美國的條件,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日本沒有人敢站出來做這個「賣國」的決定,因為在當時日本帝國的語境下,「政治正確」是高居第一位的價值,哪個日本政治家敢站出來說「我答應美國的要求」呢?任何一個政治家敢這樣說,日本人的唾液就會把他淹死,他從此就臭名遠揚了。

問:當時日本媒體沒有發出理智的聲音嗎?


答:當時日本的媒體已經被日本軍閥當局實施了言論審查,任何與軍方口徑不一致的文字,都發不出去,當時的日本早已失去了言論自由,舉國瘋狂。


問:但是日本明知自己打不贏美國,為何還要冒險開戰?


答:即便是在談判期間,日本每天都在消耗石油等戰略資源,由於進口被美國封鎖了,日本國內的存油是一天比一天少,這樣下去,就算不和美國開戰,一旦石油耗盡,也要敗在中國的手中,所以日本軍閥橫下一條心,偷襲珍珠港,對美國開戰。日本當時的軍閥當局認為,一旦對美開戰,日本就可以迅速攻佔東南亞,就可以迅速搶奪那裡的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資,光是東南亞的戰略物資,就已經足夠日本撐好一段時間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


問:據說當時日本的戰略思想,是「以戰求和」。


答:是,以戰求和,日本決策層對美開戰的想法,是通過戰爭來迫使美國談和、解除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日本向美國開戰的目的,並不是要戰勝美國,日本是戰不勝美國的,這一點,日本帝國從上到下、自始至終,都深深知道,那麼為什麼日本還敢對美開戰呢?日本軍閥的想法是這樣的:儘管我打不贏美國,但是我可以在戰爭初期一鼓作氣、狠狠殺傷美國一批有生力量,顯示一下日本的武威,美國是個民ZHU國家,一旦人命損失太大、大到無法承受的時候,美國民眾就會迫使美國政府回到談判桌前,乖乖和我談判,當時日本的決策層賭的是這個。


問:但這個賭局太大。


答:很大。但日本軍閥認為,如果不賭這一局的話,坐等石油耗盡,日本也是走向崩潰。總之,橫也是死,豎也是死,不如乾脆放手一搏、豪賭一盤。

問:日本這個時候為什麼要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答:「大東亞共榮圈」的朦朧構想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就已經有了,但作為國策實施,則是在對美開戰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立馬攻佔香港,也與英國打起來了,不到一年之後的1942年11月,日本成立了「大東亞省」,開始正式經營「大東亞共榮圈」,日本提出這個口號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削減東南亞國家人民的反抗。日本向東南亞出兵,戴著「殖民地解放軍」的面具,事實上它本身也是殖民者,和西方殖民者,並沒有什麼兩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一本可能被禁止的書,得珍藏…
馮學榮:澄清一則關於抗戰的錯誤說法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