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行業分析
作者:塗怡波
歡迎標註出處轉載
攝於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研究摘要:
豬肉消費溫和增長、養豬龍頭長期成長確定性高;養豬業周期性明顯,目前處於豬周期底部區域;禁養新政龍頭企業跑馬圈地、中小企業加速退出;重點關注養殖成本下降。
中美貿易戰影響有限。北京時間7月6日,美國對中國加征價值340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中國隨即對美國豬肉、大豆等加征25%關稅;進口豬肉方面,2017年從美國進口17萬噸豬肉,佔總進口的13.9%,占我國豬肉總消費的0.3%;依賴非常小。目前與奧地利、歐盟、俄羅斯、巴西等達成協議擴大進口,豬肉市場整體穩定。大豆方面,我國大豆超過86%依賴進口,主要進口國是巴西53%、美國34%,且美國佔比有下降趨勢。豆粕占飼料的30%,而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60%-70%左右。但可以利用玉米蛋白粉、芝麻粕、棉籽粕、菜籽粕等替代豆粕;此外,飼料用大豆只佔大豆用途的不到2%;再者,我國可以通過巴西等擴大進口。
近期豬價反彈屬5-9月季節性反彈。觀察近10 年的豬價走勢,大致呈現出節後 2-4 月份價格回落,5月開始反彈至8-9月份,春節前再走高的季節性趨勢。2018 年春節較往年略晚以及春節期間母豬產仔率低影響5個月後生豬出欄,是近期豬價反彈的主要因素。
豬價季節性反彈背景下,首推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溫氏股份、天邦股份。成本優勢明顯、規模擴張龍頭,頭均市值偏低。在豬周期底部區域,考慮到經營的穩定性、頭均市值等因素推薦天邦股份、溫氏股份;豬價反彈首推牧原股份,業績與豬價相關性最高。正邦科技主要亮點在於投建項目較多、頭均市值最低,在豬價處於高位時有望獲得超額收益。
風險提示:豬價持續低位、發生大規模疫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
一、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分析
1.行業概述
1.1.豬肉消費溫和增長,市場需求穩定:我國生豬年出欄頭數,由2008年的6.10億頭增長到2017年的6.89億頭,年複合增長率1.35%。豬肉產量由2008年的4620.5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5340.0萬噸。年複合增長率為:1.62%。豬肉已成為大眾消費,整體處於溫和增長狀態。根據《(2018-2027)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顯示:未來10年我國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年均增速預計分別為1.1%、1.4%。2027年達到7.65億頭和6110萬噸。2027年人均消費43.08千克。
1.2.規模化偏低,母豬繁育能力、飼料轉化率偏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末豬場總數約6713.7萬個,存欄99頭以下規模佔比高達50%。美國豬場7.1萬個,存欄5000頭以上規模佔60%。《2018年畜牧業工作要點》顯示,目前 ,美國每頭母豬平均每年提供出欄豬28-38頭,而我國僅為16-17頭(2012年為13.4頭)。如果達到美國的水平,我國將每年可少養母豬2500萬頭,節省大量的支出。美國飼料轉化率為1:2.9,我國為1:3.4(較2012年提升10.5%),單位豬肉多支出17.24%的飼料;我國母豬管理效率低、飼料轉化率低一方面因為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差異,另一方面和規模化程度不高,小型豬場佔比較大有關。這導致我國豬肉價格長期大幅高於美國,缺乏市場競爭力。但相關數據一直在不斷提升。
1.3.養豬業周期性明顯,目前豬價處於歷史低位。2006 年至今,我國生豬養殖產業共經歷了三輪「豬周期」,分別是 2006—2010 年、2010—2015 年,以及 2015-至今,豬價走勢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其中豬肉供給的大周期和季節性因素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供給方面, 受高溫天氣的影響,夏季母豬配種率低造成冬季仔豬出生數量偏少。同時,冬季是疫病高發期,仔豬存活率低。根據生豬生長周期,仔豬存欄一般在每年的 10月-次年2月份下滑,由此導致生豬出欄量在次年 5-8 月逐漸減少。需求方面, 每年 8、9月份、國慶及春節等節假日是豬肉的消費旺季。通過統計近 10 年的豬價走勢,大致呈現出節後 2-4 月份價格回落,5月開始反彈至8-9月份,春節前再走高的季節性趨勢。 而在歷次季節性反彈期間,豬價平均上漲幅度超過 20%。同時,通過統計 2010 年至今的生豬養殖虧損年份及虧損幅度發現,歷年豬價跌破養殖成本線造成養殖戶虧損時,豬價的季節性反彈幅度更為強烈,其中 2010、2013、2014、2015 年的反彈幅度分別是 36%、33%、47%和 61%。2018 年 3 月至今豬價已創下近 7 年來新低,養殖戶深度虧損達 300 元左右。2018 年春節較往年略晚以及春節期間母豬產仔率低影響5個月後生豬出欄,是近期豬價反彈的因素,屬季節性反彈。
2.規模化養殖大勢所趨,龍頭加速崛起
2016年、2017年及2018上半年5家上市龍頭企業合計出欄量增速分別為22%,30%,39.9%;逐年增加,遠高於行業年均增長的1.35%;2016,2017年合計市佔率分別為:3.7%、4.8%,2018上半年預計超過6.6%;龍頭企業市佔率快速提升。
嚴苛的環保要求下,大量禁養區豬場被清理,大型養殖企業跑馬圈地,憑藉規模化優勢、資金優勢,迅速爭搶市場份額。在環保壓力下,中小企業面臨較高的動遷成本、環保治理成本;此外中小豬企母豬養殖、繁育技術較弱,影響盈利能力;在「大行業、小公司」的格局下,掌握資金、技術、規模優勢的龍頭企業有望進一步提升市佔率,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3.政策分析
《全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對禁養區限制對象為規模化養殖場(小區)養殖規模為出欄量≥500頭,專業戶養殖規模為50頭≤出欄量
政策制定統籌兼顧,引導養豬業與生態保護協調;政策的制定對於養豬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大有幫助,政策的嚴苛落實,一方面會導致許多禁養區或環保不達標的產能停產;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對企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污染的治理能力;這為龍頭企業的市場擴張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空間。所以我們看到龍頭企業的加速崛起與大量小規模養豬場退出並存。我認為,法規開弓沒有回頭箭,禁養區政策會是養豬業常態;市場會加速向擁有成本優勢、資金優勢、排泄物優化處理優勢的龍頭企業傾斜。而中小養殖企業需要藉助合作平台、農場+養豬等降低豬周期風險。
目前政策下,我認為我國未來養豬業出路有三點:一是規模化養殖降低成本,通過自動化、機械化降低人工成本,加強疫苗、飼料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做好授精管理、技術研發提升母豬繁衍能力;持續南豬北養,轉移至原材料區及土地低廉區。二是提高污染排泄物處理及再利用能力,挖掘其潛在價值,降本增效。三是差異化養殖,品牌養殖、育種,未來的發展在質不在量,加強創新。
4.中美貿易戰影響有限
北京時間7月6日,美國對中國加征價值340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中國隨即對美國豬肉、大豆等加征25%關稅;進口豬肉方面,2017年我國從美國進口17萬噸豬肉,佔總進口的13.9%,占我國豬肉總消費的0.3%;依賴非常小。目前與奧地利、歐盟、俄羅斯、巴西等達成協議擴大進口,豬肉市場整體穩定。大豆方面,2017年我國大豆消費佔全球的32%,但產量只佔全球4%,嚴重依賴進口,主要進口國是巴西53%、美國34%,且美國佔比有下降趨勢。大豆是豆粕的原材料,豆粕占飼料的30%,而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60%-70%左右。因此似乎大豆對養豬成本影響較大,但可以利用玉米蛋白粉、芝麻粕、棉籽粕、菜籽粕等替代豆粕;此外,飼料用大豆只佔大豆用途的不到2%;再者,我國可以通過巴西等擴大進口。飼料的另一大原材料玉米方面,我國玉米對外依賴不高,主要進口國是烏克蘭。因此綜合看來中美貿易戰對飼料成本影響有限,對豬價影響有限。
二、優質個股分析
推薦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溫氏股份、天邦股份,成本優勢明顯、規模擴張龍頭,頭均市值偏低。在豬周期底部,考慮到經營的穩定性、頭均市值等因素推薦天邦股份、溫氏股份;豬價反彈首推牧原股份,業績與豬價相關性最高。正邦科技主要亮點在於投建項目較多、頭均市值最低,在豬價處於高位時有望獲得超額收益。
2014年至今生豬價波動在10-20元/公斤,以中值15元/公斤計算。考慮出欄重量相同、單位生豬成本固定的情形下。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天邦科技每公斤盈利相當於牧原股份的:85.7%、71.4%、82.8%;綜合來看天邦股份、正邦科技頭均市值最低,但成本偏高,出欄量複合增長率較高;而牧原股份複合增長率領先、生豬成本最低,但頭均市值遠高於另三者,顯示市場對牧原股份最為期待,特別是在豬周期底部,低成本優勢會得到放大。
以100公斤出欄為例,15元/公斤銷售,以上四家企業頭均利潤分別為:350元、300元、250元、290元。對應市盈率為:16.74、12.22、5.4、4.93,考慮到龍頭企業規模擴張確定性高、豬周期未來反彈可能性高,龍頭個股已具備長線投資價值。
2017年營收來源方面:牧原股份99.18%為生豬;溫氏股份63%為肉豬類、31.56%為肉雞類;正邦科技68.1%為飼料、26.7%為肉豬、3.26%為農藥、獸葯;天邦股份55%為肉豬、37.7%為飼料、4.5%為動物疫苗。
2018上半年,面對豬價大幅跳水,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盈利變動最為明顯;在利率上升、豬價虧損背景下,高負債負面性顯露無疑;牧原股份預虧與槓桿較高、業務結構單一相關,受豬價衝擊最為直接;而正邦科技擴張太快,負債高、折舊較大,業績虧損;相反,溫氏股份與天邦股份業績相對穩健,保持盈利,與負債率較低、業務多元有關。
在豬周期底部,考慮到經營的穩定性、頭均市值等因素推薦天邦股份、溫氏股份;豬價反彈首推牧原股份,業績與豬價相關性最高。正邦科技主要亮點在於投建項目較多、頭均市值最低,在豬價處於高位時有望獲得超額收益。
提示:本公眾號只做投資探討,讀者自辨自擔風險。
關注 武大郎論股,獲取更多投資建議
TAG:武大郎論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