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
P277
1儀式性的使用比較被動,缺乏明確目標;工具性的使用則主動得多,具有明確目標,選擇性接觸,參與程度更高。
2大眾媒體無所不在,他們的易得性使其替代了我們許多傳統的滿足方式,許多所謂的需求,其實是被媒體製造起來的。
3互聯網的使用並沒有造成青少年學習成績、體育鍛煉、人際交往時間的明顯變化。只要青少年提供一個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網路並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筆記:1手機媒體中自我檢測日常生活中儀式性較多還是工具性多,比如微博微信、影音媒體、某段視頻都是我們被動接受的多屬於儀式性的,而字典,跑步軟體,學習軟體說明我們用的工具較多,從以上觀點看出,某些不用動腦的軟體帶有免費提供字眼的都屬於被動接受,價值較小,而工具性的使用才是我們終極目的。
2,無論何種媒體,逐漸認識到媒體的傳播功能一部分為製造,這背後摻雜了複雜的背景因素,最近廣播經常說某部電影特別好,很感動云云,其實是為了電影的下一步放映貢獻了票房,不在於電影真的多好,而是我們製造了一個特別值得看的場景,因為在沒有大眾票房的驗證我們並不知道媒體主播嘴裡說的是真還是在製造真實。這一點可以說明生活里的多種場景,當某個人說的話是何種背景有何種目的要實現都值得好好分析。
3.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有部分的家長認為是電腦和互聯網帶壞了孩子,其實真正帶壞背後有深刻的原因,互聯網是替罪羊,新興產物總是會被否定,等待一段時間再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書前文已經提及過的。
p304
1、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上層建築淪為經濟基礎,文化創作越來越具有商品生產的特徵。文化工業的最大特徵就是為了消費而生產,為了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不同的文化類別,都具有統一性。文化工業離不開整個社會體制,它與晚期資本主義的經濟與政治系統具有同一性,或者說晚期資本主義使文化工業成為整個現代化制度大廈的粘合劑。資本主義通過文化工業,把工人的閑暇時間也納入到與在工廠時一樣的精神狀態中,人們被動的接受著資本主義的邏輯,彷彿那是人唯一的、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
2.受眾不斷地從大眾文化中能獲新的許諾——廣告中美好的生活,影視劇中輕易的成功,勵志書中用十個訣竅就可以改變自我形象-但是在現實中,這些肥皂泡又無情地破滅,人們將失敗歸結於自己的能力或命運。這些幻象掩蓋了真相,維護了整個資本主義的穩定。
3.阿多諾認為個性化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個性本身會變成一種模式,被納入到商業邏輯中。標準化是讓受眾覺得消費的內容讓人熟悉和安全,彷彿是為自己度身定做。而偽個性化則是讓消費者忘掉了自己已經消費過同類商品。
筆記:1、身邊充滿了商品化的標籤,然而並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即便提出一個「破壞」觀點也不敢宣之於眾,看到這裡就覺得我們身邊的人被同化了而不自知的,這是極其危險的,如果一個場中所有人都按照錯的邏輯思考事情,是會越走越偏的。
2、每個人都逃不開它所在的場域,正如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就會隨著社會的車輪一直向前,而文化工業的商業化讓我們自動的不加選擇的向前,相信那 些謊言,事實上即便我們真實的面對自己不去接受這些商業的文化附屬品,社會還是一直向前的,在這點上並沒有改變,但是我有權知道所生活的時代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不混沌,能夠在社會體制中做些有益的選擇,不盲從,有主心,有定力,就如我原本就知道它的樣子也知道它的方向,我所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向它走去就好。
3、個性化是個快要說爛的詞,它的概念批了很多名詞的皮以後就變得與眾不同,個人品牌等等諸如此類的。殊不知有利的商家就利用我們的心理大作文章。名詞多變,內涵還是同一個
TAG:Lucy開心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