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是葯神,還看古方!

我不是葯神,還看古方!

生/活/就/要/四/平/八/穩

主播 | 曹輝 新浪微博 | @幕聊長官

誰也沒想到

一夜之間

《我不是葯神》

這部電影刷爆朋友圈

大家紛紛Pick山爭哥哥

這部電影之所以火

是因為

它實實在在地戳中人們的痛點

看病難,吃藥貴。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患病就醫自然必不可少。對於如何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使「患者有其醫」現代社會正在不斷努力。

而回顧古代也曾出台過很多「醫改」辦法,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看看歷朝歷代的古人都如何就醫吧!

在古代,人們就醫分為幾種途徑,人們既可以自主就醫,挑選醫生,又可以去由政府出資的醫療機構就醫。

古人自主就醫多為「請大夫」或者去「看大夫」,由大夫診病開方,病人家屬去藥店「抓藥」。

不過您也許不知道,在古代,人們也享受很多醫療福利,有機會去政府開辦的醫療機構就醫。

早在周代,朝廷已設有專門為老百姓服務的「疾醫」,其職責是「掌養萬民之病」。在古代,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較常見的辦法之一就是「賜葯」。

古代賜葯活動多出現在瘟疫、傳染病流行期間,針對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時也會賜葯看,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問題。不只朝廷會賜葯,地方衙門和官員,也不時為轄區內老百姓提供免費醫療。

《魏書》卷六記載,北魏顯文帝曾發布詔令:「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就家診視,所需藥物任醫量免費給之。」

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開展過臨時性「送醫上門」活動,派醫生到「基層」,為患者免費看病、發葯。北魏創辦了中國歷史上首個,面向基層的政府醫療機構「別坊」,專門為看不起病的窮人提供醫療服務。

「別坊」主要針對京城地區,對外地或邊遠地區的患者則贈送指導性醫藥手冊,供基層醫務人員和患者參考。為此,北魏專門安排醫署主管官員,召集當時的一流醫療專家,選擇醫方精華,彙編成30卷「醫療手冊」,在全國公開免費派送。顯然,這種方法所能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

為了更好地普及醫藥衛生常識,解決基層看不起病的問題,唐玄宗李隆基「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因為擔心有的人家連方單都抄不起,李隆基命令地方一把手,在鄉村要道口辦「黑板報」,讓老百姓都能對自我防病、治病常識有所了解。

而且,唐朝還以立法的形式,來規範醫者的職業行為,保障醫療水平。「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醫者若有因財而胡講病人的病情,亂開藥房的以盜竊罪論處。即便是無意的誤診誤判,也同樣會有相應的法律懲處。這樣一來,大大保障了百姓的基本醫療權益。

北宋積極開辦官辦藥店,提供療效、價格都有保證的成藥,深受老百姓歡迎。

宋朝裁減為高層服務的宮廷醫療機構,增加慈善性質的民間醫藥機構,推廣「養病院」

著名文學家蘇軾,為北宋「醫改」也做出過貢獻。為了控制當地疾病流行,給窮人提供就醫方便,蘇軾創建了「病坊」,起名「安樂」,後易名為「安濟坊」。安濟坊是一種帶有平民醫院性質的慈善醫院。

到了南宋紹興十六年,宰相王安石推動變法,新實施的「市易法」將藥品納入到國家專賣的行列。當時就有了合劑局、太平惠民局和施藥局等等官辦藥店,這些局的功能實際上不僅僅是售葯給人民了,同時也提供一定的診療服務。

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國設立了「惠民藥局」,不僅保證葯美價廉,而且規定免費治療「沒錢看病的窮人」。他教導皇子說,凡居住食用,事事處處要想到農民的辛勞,取之有制,用之有度,使他們不至受饑寒煎熬,這才是統治之道。

古代政府為了讓老百姓人看得起病,在全國各地設立慈善醫療機構,名醫坐診,低價售葯。但儘管如此,當時百姓的醫療負擔依然很重。對於政府和民眾來說,仍然是難以承受之重。

- End -

圖片| 網路 音頻尾曲| 血如墨

都是親人,看完別急走,到最下方點贊轉載哦

- 當下熱點 -

- 四平八穩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平八穩 的精彩文章:

吃生食易得寄生蟲!

TAG:四平八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