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高人指路,不如有一個好的人生態度

高人指路,不如有一個好的人生態度

編者按:本文為2018.5.16,如孝法師在悠季瑜伽總部對瑜伽人的開示內容,為瑜伽峰會的延伸內容,略有刪改。

這個時代文化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身處太平盛世。畢竟中國古代,直到唐代才有印度瑜伽大師來到中國,給人們帶來福祉和吉祥。所以事業之外,我們還有很大的使命——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境界、思想,對幸福的理解等,都是我們工作之外的責任。

這份責任也是一份福報。修行人講,福報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我剛出家的時候不知道佛法對文化、眾生有什麼貢獻,但是隨著人生閱歷的累積,我們會發現無論工作、家庭和思想,實際上都需要佛法。既然我們有這個緣分,如果認清它的話就要發起菩提心,因為它是我們在平常的現象之外,自己對生命的回饋;出家後發現,最初出家是因為我們需要修行,但修行到後來,家人從不理解到理解,到後來他們覺得自己也需要修行。

世間流行的東西很多,但這些都屬於生命外在的內容,不能解決自己的煩惱。作為成年人,我們跟小孩子生活的境界不一樣。小孩子有一個玩具就很開心、認真,但是我們的心卻容易在負能量和自己的看法當中,無奈地選擇了人生的煩惱。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積極地化解煩惱,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要會活」。人一念執著就不會活了,自己把自己弄得很苦。實際上,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認識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習優雅地生活,是一個如何選擇的問題。我們後來才發現,外境沒有什麼好和壞,甚至別人都沒有什麼對和錯,一切都在於我們能不能夠讓自己的心與看法有所改變。這方面的改變有多大,人生的快樂就會有多少。

人生有一個自然規律,有時候我們過了三四十歲還在成長,還需要學習。學習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情。佛教也說人要讀書,楊絳先生曾對一位年輕人回信說: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想得太多。這句話在她回信的年輕人身上有用,在我們身上也有用。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有一個好的人生態度。上升到生命的層面,我們需要一種與之相匹配的世界觀。

佛教講究善意。1+1不等於2,1個人和1個人善意相處的時候,可能會創造出3。3給兩個人分,就是一人1.5。這在家庭關係中也是這樣。近十年來,因為修行的人以在家居士居多,他們會遇到很多家庭的矛盾。古代社會家庭成員多,有心事還可以與家人說。但是在現代社會,人越來越孤立。一個人越來越孤立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捆綁」起來了。你內心不理解或煩惱的時候,甚至都沒有其他人可以傾訴。我們看到現在一些家庭的人際關係比較冷漠,實際上是彼此忘記了成長。這是我們20年來的一個缺失。

大家可能也就30歲左右吧!我們70年代那時候成長的環境比較簡單,沒有現在這麼大的信息量。我們沒有選擇,而你們是選擇太多,不知道選哪個好。實際上,選來選去就選「心」。心變複雜是它與生俱來的功能。心放簡單,就需要下功夫。如果下功夫,人生就會不一樣。

去掉人生那麼多的紛紛攘攘,回過頭看如何和家人相處,這需要一個簡單的心、互相學習的心,以及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古人講:吃一些虧,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善意,吃虧、包容的前提是善意。生命的著力點——善意,是對煩惱的參悟。

煩惱是生命的「黑水」,它每天讓我們的心靈不安寧,讓我們的念頭中夾雜很多概念性的東西,讓心變得很封閉。看似繁華的背後,卻沒有心能夠安放的地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人的生命需要幫助,也需要學習。人和人的關係是這個時代最麻煩的問題之一。如果我們有善意,不見得馬上能溫暖別人,但首先可以溫暖自己。

佛教說因果,等到了60歲,人生經歷多的時候再去看身邊人的結局、造化,你就會知道:一個人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心,怎麼想就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陶冶,知道因果是切實存在的。未來的命運在當下,我們對自己多一份忍耐,就多積累一份福報;對他人多一分善意,就多一分智慧。心懷這種心態,我們的能量會不一樣,生活中有藝術,也會找到很多快樂的源泉。

所謂命運,都是心在創造。沒有人註定我們今天的痛苦,只要修行了就很快樂。所以快樂與否是心理的問題,真的和金錢無關,也和我們所認為的很多目標沒關係。我們不否認快樂與金錢、目標有間接的關係,但是最直接的還是當下的一念。希望大家未來都能在精神層面的成長上為自己開闢一片凈土,希望我們的靈魂常常見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可能是我們最需要的智慧
當我們的願和真理同軌,就能超越先天限制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