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孩子不會解決衝突,人生註定是蒼白的

如果孩子不會解決衝突,人生註定是蒼白的

這裡沒有知識

只有生命的覺醒

本文共8066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左右

1

合作永遠是世界的主旋律

蘋果和三星是全球智能手機兩大巨頭,兩者拿走了智能手機市場95%以上的利潤。而蘋果與三星的關係可以說既是死敵又是相愛相殺的「好基友」。蘋果需要三星提供屏幕、晶元等零部件,三星也從中獲得大量利潤;在終端市場雙方又是競爭死敵,無論是每年的新機型營銷大戰,還是長達七年之久的世紀專利大戰,雙方都紛爭不斷。

2018年5月25日,蘋果三星專利案在美國加州北區聯邦地方法庭再次重新審理,並達成一致裁決:三星電子因侵犯iPhone設計相關專利,必須向蘋果公司支付5.39億美元賠償款。其中5.333億美元賠償於蘋果公司的三項外觀設計專利,另外5300萬美元賠償於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這說明了什麼呢?世界並不只有非黑即白的兩種顏色,世界是豐富的,色彩斑斕的,是存在更多的可能性。蘋果和三星他們既是針尖對麥芒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夥伴。遠的不說,就說我們中國互聯網兩位大佬騰訊和阿里,從電商到即時通訊、企業服務等在無數個領域當中殺得你死我活,雙方都有想致對方於死地的心,但是我們也能看到他們在線上音樂,再到今天的滴滴出行都是強強聯手的相愛相殺的合作關係。

孤陰不生-共依共存的合作才是趨勢

今天的教育,完全忽略合作意識

我是做家庭教育的,同時也在做著幼教行業的教師訓練,我目睹今天在幼兒園發生的很多關於幼童之間的衝突,包括社會上新聞報道的兩孩子之間的衝突上升到兩個大人之間的肢體衝突的案例,可以折射出今天我們成年人思維的不成熟。

首先需要承認,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受到傷害,但不是任何的一丁點的傷害都可以完全避免的。

兩個中班的孩子,發生衝突了,說白了就是打架了,我會看到有些「被打孩子」的家長就會在班級群里直接發出自己孩子「受傷」的照片,又或者質問老師,甚至威脅對方家長,不要讓「你」的孩子再跟我們家孩子玩了;

客觀而正確的看待兒童之間的衝突。

讓衝突從傷害性變成建設性,而兒童的所有成長都需要在建設性中得來,同時,大人的思維模式需要從僅僅是聚焦在問題上轉化到解決方案上。孩子3歲以後,是需要進入人際關係探索世界,建立與人互動的能力,但幼兒的語言能力尚未成熟,人類在母親子宮時首先發育的是肢體動作,出生之後尚需2-4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慢慢發展出相對成熟的語言,這是生命規律。所以很多時候兒童會直接使用肢體行動來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或結果,我們其實可以幫助他們是用語言來表達:「請你不要搶我的玩具!」「別打我」,「不可以打我,你必須向我道歉」,「如果你想玩這個玩具你必須等待」等等。另外一方面,如果孩子在遇到我們成年人眼中的「委屈」時,並沒有表現出來難過,我們大可不必耿耿於懷,替他「記仇」甚至「報仇」。兒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接觸中和衝突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他們大腦中主管社交能力的邊緣系統需要直接的體驗才能得到正常的發展,我們干涉、教導、管理或替代他們解決麻煩,看上去似乎是在幫助或者保護他們,其實是在阻礙他們的成長。不如放手讓他們進行直接的交往,試探、摸索、總結出經驗、規律和準則來,這樣才有助於他們的信心和能力的開發。所以大人替代孩子迴避問題或者直接解決問題其實都不是成長性的思維模式,而是剝奪了孩子在實踐中的整體體驗感受,從而發展不出來自己的思辨能力以及自行解決問題能力,大人此時需要的是冷靜地應對,沉著的協助孩子還原事情原型,協助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放的時候即內在安全感足夠的時候,孩子的理性才能發展,從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你或我的世界外,還有一個你和我的世界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打回去,就不懦弱了嗎》里談到這個話題,我想重述的主題是,我們成年人是否可以從成長性來引導孩子,來讓我們的孩子從中學到什麼。而打回去或逃避衝突絕對不是有效面對衝突的最佳途徑。

不管是挨打的還是打人的孩子的父母,不知道是否曾經有家長問過自己的孩子,「你在這個事情里學到了什麼?」

放棄一段關係,是最容易的,而用成長性的思維去建設關係是才是需要智慧和學問

如同,

放棄一段婚姻關係,是容易的,今天我們所見的中國離婚率已經高達40%,雖然不從成本上去計算離婚與否。但如何從一段有衝突的婚姻里看見自己,並且勇敢的面對關係中衝突的真相,尋求解決方案,是最難的。而婚姻的真諦就是在如何化解一次次的衝突,並且有能力在關係中看見自己,我在《婚姻的使命,是讓你認識自己》文章里談到,沒有能力看見自己的人是無法擁有幸福的婚姻的。

人與人關係的本質就是合作,而衝突又是合作的根本,沒有衝突就沒有合作,因為沒有不衝突的合作關係。如果放棄或逃避了衝突,也就等於放棄了關係,其真相就是放棄了自己。

但我們普通人,更多的只會逃避衝突,而不是建設關係

很多人家裡的一個親子關係的畫面:12歲的孩子拿著手機看了2個小時

簡單粗暴的逃避衝突性的處理手法

父母直接呵斥說「整天捧著手機當飯吃啊,學習又不見你這麼上心?」

----結果就是孩子要麼迫於你的權威(孩子越小時父母權威越大,孩子越大權威效用就越小)把手機放下,但心裡憤憤不平,等你不在的時候我一定要看個夠,或者我以後要學乖一點不讓你看見我玩手機;

----孩子唯一學會的或感受到的是,父母只會罵我,根本就不懂我,更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情;

----而父母只會學到一個:如果這個權威還不能讓你停止(按照我說的去做)看手機,我就會用更多的手段(語言羞辱或者是冷暴力,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制裁,比如經濟制裁)來壓制你,直到你聽我話為止,而父母一定會有一個感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

----親子關係最後就是能量的對抗和關係的疏遠。

建設性的處理手法

「爸爸看見你拿著手機連續看了2個小時,長時間近距離的看屏幕對眼鏡是會有傷害的,我好擔心你的眼睛會受到傷害,或許我不了解手機上的信息對你有多麼的吸引或者很重要,但是我很關注同時也很在意我兒子的健康,因為你是我兒子,你的健康對我來講很重要。而且我剛才已經提醒了你兩次了,你並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只是嗯了一聲,我感到有些生氣,我作為父親的,我需要被尊重,同時我真的好需要你能收到我作為一個父親對你的這個關心。作為父子,我需要我們有彼此重視和聽到對方的關係,這是我作為爸爸的需要,但我又害怕我不理性的話語會對你造成傷害但我又想對你表達一份愛,所以我不知道我如何做,你能理解我的需要和我的感受」

----兒子能感受到父親的愛,同時也能感受得到父親愛的背後的情緒感受,並且在父親身上學會了如何有效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且會自察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然後選擇自己的行為滿足父親,這就是一個共贏的關係;

----父親示範了一個共贏的思維及行為模式,我有對兒子健康負責的責任,同時也有被尊重的需求,但同時孩子也需要有被尊重的需求,父母不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輕易給孩子下判斷。不能因為愛孩子然後去掠奪孩子來滿足自己,否則就是利用對孩子的愛來挾持孩子或者傷害孩子,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庭明明最親密的父子/母子關係,卻說不上一句心裡話。(父親擔心孩子的健康是一份愛,但是如果用權威去要求孩子服從自己而對自己的需求卻避而不談,就是掠奪孩子資源滿足自己,因為孩子放下了手機的這個行為的動力不是來自與孩子的內在,只是因為懼怕父親的權威。而父親通過權威的吼來要求孩子停止看手機,其實只是父親單方面的滿足了自己擔心的需求而沒有看到真正的孩子,這是一種零和遊戲,即你輸我贏)。

破壞或者逃避關係是容易的,建設才是最難的

折斷一根樹枝是容易的,但是續上去是難上加難的,這就是我們關係中的衝突背後的影響,我們無法示範或者建立一個共贏的關係

如果蘋果只因為三星對自己的設計專利侵權而拒絕和三星其他方面的合作,就認為三星不是一個「好人」,如果蘋果的思維只是你輸我贏的話,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如此優秀的蘋果手機,因為蘋果手機的屏幕和晶元就是三星提供的。

我在關係中看到了彼此的衝突,衝突的真相只不過是我有需求沒有被滿足,界限被侵犯了,但是我依然能夠能拋開這個衝突的障礙,合理合法的維護我自己的權益,同時也有能力去達成我們真正要的目的,就是合作共贏的結果。

理性的人是有智慧的,總是能從亂象當中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混亂的人容易被目前的情緒所干擾,從而做出衝動性的選擇,無法達成自己需要的目的。

2

這個世界不能簡單的分為好人與壞人

被美國誅滅的薩達姆和卡扎菲,因為被視為壞人,所以美國出兵剿滅,所以美國扮演了好人。但是在他們的國家裡,或許這兩位「壞人」就有可能被稱為好人甚至是聖人呢,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眼裡是這樣,所以誰又有權利去評判人家呢。在一個犯罪團隊的眼裡,他的團隊沒有一個是壞人,而抓他的警察就一定是壞人。

我不是黑白不分顛倒是非,他們是不是好人壞人我也沒有資格去談論和評價,因為我並不了解他們真實發生了什麼,僅僅是憑據一些單方面的新聞報道就去論說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未免有點佔據道德高地之嫌。包括新聞里報道的很多的事件,在網路上掀起巨大的輿論浪潮,就說前些日子發生在南京航空大學金城學院一個兩歲的兒子因為被一隻狗咬傷後的父親,喝了酒後憤怒至極然後把小狗摔死而引起了網路上軒然大波,論壇里幾萬條信息里都是一些「愛狗人士」的口誅筆伐聲討這位父親,甚至用語言威脅這位父親在上高中15歲的大兒子,各種詛咒、謾罵,到最後這一家人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孩子的媽媽甚至為此而自殺,說「他們不是說人不如狗嗎?那我就抵一命,我來給狗償命」。這些輿論的血腥不比現場棒殺小狗,如:

「可憐的狗狗,既然被打死了為什麼不再多咬那個小孩幾口呢」

「不要臉的男人!!怎麼不摔死自己」

「只想說摔狗的那個男人喝酒早點喝死」

「故意醜化寵物狗,殘忍的人類。小孩教育不好怪狗,監督人看管不好小孩也怪狗,反正都是狗狗的錯,這下你丫的被大學生抵制、譴責了吧。飯店開不下去了,只能怪你自作孽」

「你兒子就該被咬死,你也該被咬死,垃圾,教育不好就不要生,懂嗎?」

看完這些評論我真的感覺一陣寒意,最後我回了一條信息:天下只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剩下的就是老天爺的事了。

或許看起來我的話很冷漠,但有些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太熱心腸了,結果那位媽媽都已經自殺以人命償狗命了,難道這就是熱心腸的最好結果嗎?在我看來,我會感受那個父親的悲憤,衝動,同時也感受到他的無奈,當然還有狗主人的傷心。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很容易挑起眾人的那根敏感的神經。在他們的思維判斷里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與我思想同類的就是好人,一種是跟我思維不同的就是壞人,而壞人就是要一致抵制甚至是毀滅的。你或我只能一個人能存活下來,你或我的世界這就是他們的世界觀,你和我是不能共存的。

在2000多年前孔夫子就說過,和而不同,正因為和而不同才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史上絕無僅有的百家爭鳴的璀璨文化史。在老子的思想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闡述明白了萬物平等的思想境界。

我們可以就行為進行客觀評論,這就是毛主席說的實事求是。因為行為是會有偏差的,甚至是觸犯法律,那麼自然就會有國家的執法機關去執行。大可不必上升到人身攻擊,同時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去指責他人。人身攻擊除了圖一時口舌之快以外,其實對事件本身並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徒增不必要的麻煩。客觀,就是根據行為事實,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也是警察辦案的根本,一切的臆測出來的都不是證據,否則就變成了莫須有罪名,臆測就是摻雜了很多自己的價值觀,這才是辦案最大的障礙。

不帶判斷的觀察,是智慧

把人簡單的分為好人與壞人,其實是一個成年人的行為退化。人在嬰幼兒時期對世界的判斷就是這樣的,比如一個嬰兒餓了想喝奶,但是媽媽沒有把乳房送到嘴邊,那麼這個嬰兒就會憤怒,甚至對母親的乳房都會有攻擊性,嬰兒的整個世界就是媽媽,媽媽不在就是世界坍塌了,所以連媽媽都是個壞人。又比如三四歲的孩子如果爸爸或媽媽說話說重了,孩子就會說臭媽媽壞媽媽,我不要你了。但一會又會撲到媽媽的懷裡。

這就是典型的幼兒決斷行為,很正常,因為他們對世界判斷很簡單,讓我舒服的就是好媽媽,讓我不舒服的就是壞媽媽。所以也會看到孩子們玩得好好的,一會吵起來了就會對同伴說,我以後都不跟你玩了。這是幼兒決斷,發生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身上最正常不過,但如果發生在一個成年人的世界裡就很恐怖了,所以就會發生很多的傷害性事件里,一個男生只因為女朋友不跟自己回家過年,捅了女朋友27刀,2011年一個21歲的留學生因為媽媽不給自己零花錢直接捅了媽媽9刀,一個男人因為孕婦的嬰兒車碰了一下自己就把孕婦暴打一頓……這樣的事件數不勝數,在他們的世界裡,只有兩種人,好人與壞人。讓我感覺不舒服的人都是壞人,必除之而後快。

世界早已大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尊重彼此的不同,才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進步。

3

不下水就永遠都學不會游泳

一切關係都是合作

夫妻關係是合作,商務是合作,上下級是合作,市場是合作,甚至連小孩子玩耍,都是合作。就如同很多夫妻關係,很多夫妻都是因為憧憬著幸福而走入婚姻,但是走著走著不知道為什麼就走到了分岔路,不可挽回,結果「你離了沒」就變成了一句實際卻不尷尬的當代熟人之間的問候語。其實很多離婚案里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那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里甚少注重訓練孩子解決衝突問題的能力,我們一直在避免衝突,因為「以和為貴」嘛!只有敢於面對衝突,合作才有可能,因為衝突往往就隱藏著合作的契機。

孩子之間的衝突,是他們成長必須的。愛子心切的父母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人的一生會有無數的衝突需要面對和處理,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我們今天孩子還小,所以有父母護著,為他們遮風擋雨,但是他們長大以後呢

生意上與夥伴的衝突,你怎麼辦?

他們婚姻里發生衝突,你怎麼辦?

你是否還是想替代你的孩子並且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不還手就是懦弱,那打回去就是不懦弱了嗎?不是的,那就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結果和目的了。

前段時間一個幼兒園發生了孩子咬人事件,整個班級里的家長都充滿著恐懼,當然這個事件是需要重視的,所以父母來找到我做了付費諮詢,並且報名學習父母課程,至少這對父母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他們願意為自己的孩子付出努力,包括金錢和行動上的努力,因為聽我的課程每節課都需要分享學習感受,把自己的學習感受寫下來本身就是一個整理思維的過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與此同時,我聽到其他很多家長就說出,要不那個咬人的孩子退學,要麼就是我們這些孩子退學,反正那個孩子不能與他們的孩子共存。

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他人,只是我聽到了他們的恐懼,同時也聽到了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愛,他們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為孩子保駕護航,這都沒有錯。孩子在成長曆程里,會遇到很多挑戰,甚至有很多是他們自己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於是,不讓孩子受到任何一點傷害就成為了父母的最大願望。

讓孩子退學,就是唯一最佳的解決方法嗎?難道只有你或我的世界嗎?真的沒有辦法實現我們的世界嗎?

很顯然,不是。

要麼他退學,要麼我退學。這就是你或我的世界,這是很簡單就能做出的選擇,非黑即白,但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個選擇里並沒有太多的建設性。問一句,如果咬人的孩子退學了,那麼被咬的孩子學到了什麼?在這個關係里他得到了什麼樣的成長?假如被咬人的孩子以後還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又如何的應對呢?還轉學嗎?

我們這樣看待問題

轉學是最容易的,但卻沒有建設性,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才是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同理,夫妻吵架離婚就是最好的選擇嗎?離婚是很容易的,憤怒達到頂點就可以了,但誰又能確保下一個就是不會吵架的呢?

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只是換個泳池,結果都是一樣的。

所以,一個成年人之所以成為成年人,就是思維的成熟。

如何教給孩子保護自己呢,這就是父母需要學習的地方,孩子發生了一件事情,而你在處理這件事情,你處理事情的所有手法,孩子都會學到。你是遇事焦躁還是沉著冷靜,是責備他人還是反求諸己,是承擔還是推脫,你的孩子通通都會學到。

在幼兒園裡,一個孩子用腳蹭到了旁邊的一個孩子,被蹭的孩子馬上就用手打了回去,另外的那個孩子就摔倒在地上。眼看馬上就會起更大的衝突。

我一下抓住兩個孩子的手,

我對那個被蹭的孩子說,「剛才當他用腳蹭到你的時候,你很生氣,請問,除了不打人,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表達你自己的生氣?」

孩子說「就是打回去」

我說「但是打回去,你看他摔倒了,可能會受傷,這是你希望看到的嗎?」

孩子說「我不知道」

我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對他說,不可以用腳踢我,我很生氣,請你跟我道歉」

孩子照著我的話說了兩遍,於是另外的孩子馬上回話就說,沒關係,我原諒你了。

我再一次跟還手的孩子確認,假如以後還有其他小朋友故意或者不小心的碰到你了,你知道該怎麼說嗎?

孩子說「你不可以打我,我很生氣,請你跟我道歉」

這個孩子學到了一個技能,在打回去之前,還有一個更具建設性和成長性的選擇。

是的,打回去並不是代表強大,不打回去更不代表著是懦弱,而是用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方法去看待問題,由此,孩子其中一方學到了該如何尊重別人的身體,另一方學會了如何捍衛自己的界限,這才是他們在這個事件中需要學習到的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在解決問題中淬鍊出來。

不讓孩子受到任何傷害是每個父母的願望,因為這是出於愛,但是不受到任何傷害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如同航海,大海中不可能沒有風浪,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夠為孩子遮風擋雨,教給孩子抗爭風浪的能力才是需要做的。永遠都停靠在岸邊的船隻不會遇到風浪,因為它沒有機會遇上,也註定它沒有探尋人生寶藏的機會。它註定一生都是孤獨和匱乏。

4

我們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

每個生下孩子之後的母親,都會有一個成為足夠好的母親的動力,

英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足夠好的母親會給孩子提供足夠又不會過多的抱持,既不忽略,也不會過渡的干涉。這種足夠好的的母親不同於完美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思路,後者剝奪了孩子某種成長,沒有機會去適應外部的挫折。

而「足夠好的媽媽」同時也告訴了媽媽們,那些做不到的,不能夠完美的地方不是錯。

孩子在幼兒園在學校發生了這樣那樣的衝突,摔傷了,生病了,你是否感覺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你是否感覺自己不是足夠好的父親/母親?你是否為此而自我責備?

「原初母愛貫注」,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理論:

母親從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後數周內,全神貫注於滿足嬰兒需求的高度敏感的心理狀態。從孕後期開始,母親的興趣逐漸從自己和外界轉移到嬰兒身上,自己的存在彷彿只是為了適應嬰兒的需要和願望,其他曾經重要的一切都退居其後。而且當胎兒如果因為母體本身發生缺鈣營養不足時,媽媽就會呈現出腳抽筋,其實表面上看這是病,是缺鈣,但是從心理學上來講,這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的表現,只要胎兒需要,母親會盡一切的能力去滿足胎兒,甚至包括析出自己的血鈣。這是生命之道。而腿抽筋是發出信號告訴媽媽。

可是,現實中帶一個孩子並沒有那麼容易,也的確會有很多的意外,甚至是傷害。特別是作為媽媽,在眾多家庭的觀念里,帶孩子是一個媽媽的責任,帶不好教不好都是媽媽的責任,而父親參與得相對較少,或遊離於家庭角色以外。而更多的父親在家庭里更多扮演的是一個領導角色,是檢查工作的,也就是說很多家庭的孩子,只有一個媽媽和一個媽媽的領導,父親缺位了。帶不好感冒發燒了那都是媽媽的責任,特別是在一些全職媽媽的家庭里就更為明顯,這是中國社會男權主義流傳下來的錯誤認知,這是其一。

其二是父母自己童年留下的心理創傷的投射,在很多家庭養育孩子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不能犯錯,要乖,要聽話,凡是不符合父母心中所想的那個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就會挑剔孩子這不好那不好的,就會批評孩子,長期以來就會在孩子心裡形成「我不夠好」的潛意識,那個潛意識在說「如果我足夠好的話,爸爸/媽媽就不會罵我了,如果我足夠好的話我爸爸/媽媽就多愛我一點了」。

這個傷害是致命的,一個從小就被批評長大的孩子一定會害怕犯錯,這個認知會一直在心裡不管他三十四十都一樣,所以「我不能犯錯,否則我就是不好的」的認知就會跟隨一生而不自知,領導一發火自己先慌了,丈夫一生氣,自己也慌了,這就是童年心理創傷的投射。而潛意識之所以叫潛意識就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所以當自己成為父母的時候,也會對孩子苛求完美,不允許孩子種種行為,以偏概全的把這種管教方法稱之為規矩,其實是錯誤的。

同時,爸爸/媽媽也會苛求自己完美,所以才會出現當孩子出現一些情況的時候,父母就先慌亂了,其實一直都是自己的潛意識在作祟,也就是說,「我不可以讓我孩子有事,我不可以讓我孩子生病,否則我就不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當然,媽媽在這方面的傷害更深一些,因為孩子一生下來就跟媽媽的連接更深一些,所以家庭教育中通常媽媽的焦慮就會更多一些。

每個人都害怕自己不夠好,所以才會對自己苛求完美,而父母就會不知不覺就會對孩子苛求完美,其實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潛意識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已。而當孩子出現一些行為時,自己童年的那個創傷的記憶就會升起,責怪自己不好,但是,責備自己是很難受的事情,因為這是用情緒攻擊自己,所以自己不舒服,而我們傳統的受害者模式就會跳出來為我們解圍,我們心裡不舒服有情緒那一定就是別人的錯,所以,我們很自然就會在外界為自己尋找一個情緒「替死鬼」,當找到這個「替死鬼」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愧疚感就放下了,也就是說我不需要為我自己的情緒負責,而是別人的錯,有時候這個別人可能是自家的孩子,有時候是家裡的其他人,有時候會是外面的人,包括孩子在學校里的孩子或者是其他孩子的家長。所以很多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一方的父母把焦點對準了另外一方孩子,或者自己就披掛上陣了的現象,就可以理解了。

但如果我們一直被這樣的潛意識所操控,我們就無法真正的愛孩子,因為我們父母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而有一種病態,就是對他人嚴格,對自己寬容,自己是道德聖君,別人是卑鄙小人。自己孩子打人了息事寧人,裝作什麼都不知道隨便說兩句敷衍了事;孩子被打了就不得了了,一定要對方給個說法。

不需要苛求自己做完美的爸爸/媽媽,因為你已經足夠好了。只有放下自己,看見自己,才能更好的養育孩子。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做一個幸福的媽媽

see you

【父母效能訓練】

專註於生命成長、親密&親子關係、

幼教團隊訓練、教師訓練、

情感困擾、領導力訓練

個人心理諮詢輔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效能訓練 的精彩文章:

TAG:父母效能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