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放下「鋼鐵碗」 樂享「生態餐」——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株洲樣本」

放下「鋼鐵碗」 樂享「生態餐」——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株洲樣本」

□本報通訊員周瑾 胡志剛 賈茜

這是一座「火車拖來的城市」,密集林立的黑煙囪,象徵著工業鼎盛的舊時代;這是一座「水生態文明城市」,山水河湖城相融合,演繹著生態宜居的新生活。這是一座「老工業基地向水生態文明城市轉型升級」的示範樣本——湖南省株洲市。

初夏時節,行走在湘江畔,感受著人水和諧之景,見證著放下「鋼鐵飯碗」的陣痛後,人們樂享「生態大餐」的幸福轉變。

產業轉型 工業重鎮蝶變新生

在赫赫有名的清水塘工業區,曾經密集林立的煙囪,如今已成為一片荒蕪的廢墟。大型機械正忙碌施工,將殘垣斷壁拆除拖走。風聲呼嘯,一座數十米高,銹跡斑駁的株洲鋼廠鍊鋼爐架子,靜靜矗立在視野中,喚醒著人們對工業時代的記憶。

「最多的時候,僅清水塘不足20平方公里的區域,有接近600個煙囪參差林立。」株洲市水務局副局長鍾勇軍談起清水塘五年前的模樣,依然記憶深刻。「記得當時有首打油詩叫『清水塘,水不清,天不藍,晴天雨天霧蒙蒙,黃龍黑龍舞長空』,對污染情況描繪地相當貼切。」

改變,從2013年開始。株洲市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株洲市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實施方案(2013-2022年)》縝密出爐,一場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在清水塘毅然打響。

下狠心,斥巨資,株洲摒棄「帶毒GDP」。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創新性提出以「收儲+獎補+轉型支持+就業幫扶」的模式,通過「搬、改、治、減、提」這五字經的實踐舉措,以犧牲50億元GDP的代價,關停147家污染企業,拆煙囪治污染。

成效幾乎立竿見影。過去連窗戶椽防盜網都被腐蝕黑的居民區,時隔五年,又能推窗看見藍天綠葉了。

「株洲市清水塘搬遷改造工程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老工業區的征地拆遷處置模式的新路子,成為全國老工業區轉型改造的示範,在全國開了先河。」湖南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對於株洲脫胎換骨的變化連連稱讚。

「完成改造後,將形成科技創新、工業文化旅遊休閑、口岸經濟、臨山居住四大建設板塊,最終形成科技園、工業主題園、體驗式商業、綜合保稅區四大核心業態。」鍾勇軍指著不遠處一個已建成的株洲銅塘灣保稅物流中心說,10年後再來看,清水塘將成為現代生態科技新城和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行業標杆。

智慧治理 綠水青山配套成龍

行走在湘江風光帶生態堤岸,不時能看到市民遊客休閑散步的身影。

「以前飯後散步要開車過橋去西岸,現在多好啊,自家門口也有休閑的地方,再也不用羨慕河西的住戶啦!」站在株洲市湘江風光帶長灘水韻景觀旁邊,黃莉女士一邊看著5歲小孫子興緻勃勃地盪鞦韆,一邊對記者談起這兩年的變化:「河堤寬闊了,休閑景緻有了;馬路拓寬了,擁堵鳴笛沒了;江景房越來越值錢了,日子也越過越舒心了。」

「加強湘江保護治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江清水。」作為湖南省政府「一號工程」,還湘江母親河一江清水,綜合保護治理尤為重要。

總投資36.66億元的湘江株洲城區河東段綜合治理示範工程,是建設集防洪、道路、交通、景觀、生態為一體的新城區的關鍵舉措,也是治理河流興生態,開啟「控源、凈土、復綠、潔凈、整治、防洪、清障」智慧治理模式的標誌性動作之一。

控源——提高水涵養能力,凈土——減少水土流失,復綠——減少植被破壞,潔凈——減少河湖污染,整治——減少違法采砂,防洪——減少洪澇災害,清障——減少河道隱患……一個又一個目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具體體現。

768家畜禽養殖場實施關閉清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1.34平方公里;11個廢棄礦山復綠整治,291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株洲市河流生態基流滿足程度達到100%,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公共供水末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率達到100%,株洲市排水除澇標準基本達到20年一遇,全境河道實施清淤疏浚……一個個詳實的數據,是株洲水生態文明建設交出的優秀答卷。

結合長江經濟帶發展與河長制湖長制建設,株洲在全力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工程的同時,按照「上游保護、中游控制、下游治理」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布局策略,只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開展以水土涵養、河庫健康為主的健康水生態體系建設,以生態促經濟,用河長制護佑「河長治」。

借鑒德國萊茵河水污染治理經驗,株洲引入雨水收集及生態技術,改善水體環境。利用基地生態本底,構建生態綠化系統,實現生態修復,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工業廢水穩定排放達標率100%,湘江株洲段水質由Ⅲ類提升到Ⅱ類。

文化傳承 黃金水岸流芳後世

「聽株洲同事說他老家的萬豐湖現在特別美了,我們特意從深圳慕名而來。」「我們住在郴州,公司要組織拓展活動,這次來萬豐湖提前考察一下環境。」「我就住在石峰區,來萬豐湖好多次啦,今天天氣好,把爸媽也接過來呼吸新鮮空氣。」……4.5公里河道綠林蜿蜒,800畝水面波光粼粼,沙灘椰影碧草連天,生態濕地河湖連通,萬豐湖憑藉怡人的水生態環境,吸引眾多的遊客市民紛至沓來。誰又曾想到,就在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淤泥堆積、污水橫流的沼澤地。

「萬豐湖水系進行治理後,與湘江連通,全部建成後將形成難得的水系島嶼風景。」萬豐湖項目承包部負責人楊能武介紹,水系連通的關鍵就是建造鋼壩閘,發揮防洪調蓄作用,「平時萬豐湖保持40.8米的景觀水位,當汛期時,把低排壩閘關閉,水由萬豐湖高排滾水壩排入湘江;當枯水期時,通過取水泵站從湘江取水。」

在株洲,像萬豐湖這樣「水景觀+文化+休閑+觀光」一體化運作的生態水系工程正越來越多。

株洲市堅持把區域傳統和現代文化元素與水利工程建設融合,打造出一批水清岸綠的濱水區、人水和諧的休憩園;堅持生態理念治理河流,盡量維持河道蜿蜒曲折自然形態,形成河道的多形態、水流的多樣性;加大濕地公園旅遊資源開發力度,使之成為人們水上娛樂、養生度假的原生態旅遊勝地。

株洲擦亮文化招牌,以湘江、淥水、洣水為軸線,修復了朱子碼頭、杜甫亭等水文化遺址,把水生態建設與城市開發結合起來,打造區域的水景觀文化廊道,促進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增強市民的幸福指數,改善群眾的宜居環境。

「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河湖水質得到根本性改善,水生態系統得到修復與保護,水系格局得到優化,還要讓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談及創建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的目標,鍾勇軍如數家珍。

如今,伴隨著一個個目標悉數達成,株洲市這座工業老城痛快地告別了「鋼鐵飯碗」,穩穩地享用著「生態健康餐」。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8年6月8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水利網 的精彩文章:

颱風「艾雲尼」3次登陸帶來華南強降水 各地全力防禦
陝西漢江渭河相繼形成今年第I號洪水

TAG:中國水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