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的不主動滿足,釀毀了孩子的一生,悲劇!

父母的不主動滿足,釀毀了孩子的一生,悲劇!

總有媽媽抱怨自己孩子怎麼總像個「鴕鳥」似得,與小朋友的交往一點兒也不主動,也沒啥自信。其實這是父母從小錯誤教育的後果。

晚上在逛超市時,在食品區看到一個3歲孩子吵著要買薯片,媽媽十分嚴厲地回絕:「零食吃多了容易蛀牙,影響你健康,不能買。」孩子一聽媽媽不給自己買,立刻開始發脾氣,他用手抓媽媽,嘴裡說著:「打媽媽,媽媽壞。」,伴隨著大哭,嘴裡不依不饒說著:「我要買糖,我就要買糖!」,這時媽媽堅持自己的立場,就是不答應。最後看著哭得可憐兮兮的孩子被媽媽強硬抱走了。

人際關係中有這麼一句話:你希望他人會如何對待你,你就要如何對待他人!其實,親子關係更是如此。

爸媽用權威式吼罵孩子,當孩子小無力反擊時只能害怕屈服,但孩子有想法後,可能就會頂嘴回話,甚至故意反抗,因為你就這樣對待他的,孩子從爸媽你這裡學來的態度。

不難看出,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又受限於自身能力的缺陷,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

那我們的爸媽呢?他們又為何會這樣對我們?其實,他們也是從他們父母身上學來這些的,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

家長如果經常拒絕或者無視孩子的需求,總是以一副「都是為你好」的姿態面對孩子,最壞的後果是:孩子也許會在兒童期表現的非常聽話,但這種聽話不會維持很久,隱藏的問題(需求總不被滿足、缺乏安全感等)會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暴露出來。

東方父母,普遍都認為「罵孩子」、「糾正孩子」、「阻止孩子犯錯」才能表示你是盡責的父母,「若少了棍子,會寵了孩子!」,這樣的觀念似乎生根蒂固。「孩子是不打不成器啊,看到孩子犯錯就要責罵。」總有人這樣提醒著。

為什麼網上常常爆出各種女生援交的新聞?這些孩子家境真的不好嗎?生活很困難嗎?其實都不是,原因在於這些孩子從小被父母過度控制,失去很多自主權。孩子在家裡得不到想要的,轉而尋求其他渠道。

但是你忘記了。父母的態度,深刻影響著孩子自尊的建立。

有個很極端的例子,某次警察掃黃的時候竟然發現有個12歲的女孩。盤問之下才了解,竟是為了買零食,一次100元賤賣自己。在後續的新聞中得知,女孩生在一個很傳統的家庭里,成長中的每一步,都被父母強制控制中,不能吃零食,不能夜歸,不能看電視等等。女孩的正常需求長久得不到滿足,才導致這一行為。

0到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接納孩子的任何需求,給予及時回應與滿足。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有充足的安全感,覺得自己是值得受關注,值得被關愛的。

這樣孩子長大了才會有勇氣和自信去面對周圍的環境和世界。所以,在這個年齡階段,最好不要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家長的不主動滿足,導致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內心極度匱乏。只要能滿足心中需求,那些孩子很可能就會無視是非對錯,被社會各種誘惑而走錯人生路。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童年期,延遲滿足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有顯著提高,自我控制行為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童年期。

但即使一年只能吃一頓肉,他們的父母也願意叫上朋友孩子一起分享,並時不時用一些小玩意給孩子製造美好驚喜,哪怕是過生日時吃一顆糖,也能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內向、敏感、膽小、拘謹、聽話的孩子可能會更容易完成延遲滿足訓練,因為他

們會比較守規矩,不敢打破常規和設置,自我控制能力會好一些;而那些外向、活潑、大膽、勇敢的孩子會比較難完成延遲滿足訓練,因為他們會更傾向於突破常規,大膽嘗試和冒險,容易衝動,不善於做長遠規劃和自我控制,於是會較早地抵不住誘惑,放棄等待!

媽媽從來不對我們說買不起、沒錢買,總是說:一定有辦法的,我們一起看看怎麼才能獲得。

媽媽的做法對我們姐妹幾個影響都很大,無論是讀大學、買房、結婚、還是創業,缺錢的時候我們都會樂觀的鼓勵自己:總會有辦法的!

孩子的生理狀況也對孩子能否完成延遲滿足實驗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孩子當前的生理與心理狀況良好,在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如果孩子當前的身體欠安、心情不好,

家長非要讓孩子來個延遲滿足,那孩子估計會很難接受。

上小學的時候,常遇到賣冰淇淋的小販,對於只吃過冰棍的我們來說,冰淇淋簡直是無法抵擋的誘惑。

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放任不管,心想:只要我不去回應孩子,孩子就會知道哭鬧是沒用的,慢慢的,他就不會再把哭鬧當武器了。可孰不知這樣會使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會使他們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長大後不容易與人建立信任、親密的關係,始終有距離感,甚至會影響人際交往。

奔回家的路上,舌頭伸得長長的,每舔一口就大喊:媽媽,真的太好吃了!

這樣「主動滿足」的教育方式,我同樣可以擁有滿足而快樂的童年,長大後,也不會有對金錢、物質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恰當地使用延遲滿足,還會讓孩子時刻處於一種焦慮、擔心、困惑、不確定的情境中。內心誠惶誠恐,必然會使得孩子與父母很難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內在的情感聯結不夠緊密,外在的形式上的分離焦慮就會越嚴重,

這種矛盾糾結的心情會使孩子離開父母時擔心自己是否被拋棄了、是不是父母不要自己了、再也見不到了。這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說,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

小孩子在飢餓的時候,會先分泌胃液,然後尋找吃的,找不到才會哭鬧引來媽媽的關注,以期得到食物。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沒發展,

所以潛意識中會認為是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得食物的。如果這時,媽媽經常不給予孩子及時的生理滿足,孩子哭鬧半天等不來食物,那他就會學會讓自己的生理反應推遲,先通過哭鬧來獲得關注,然後再慢慢分泌胃液,消化食物,

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物質需要被父母及時肯定回應的孩子,人生追求不會只停留在賺錢層面而不敢享受。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以及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對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給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母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愛孩子有錯?網友:沒錯,要看怎麼愛?想孩子孝順你,學做這六點
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的家庭是「婆婆帶娃」的模式呢?原因有3個

TAG:孔母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