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比松至楓丹白露,走進印象派!
1874年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來向官方的沙龍挑戰。包括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內的畫家們不僅有各異的性格和天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具有不同的觀念和傾向,但是,他們誕生在同樣的時代,有著同樣的經歷,並且向同一的反對派鬥爭過。他們欣然接受一些雜誌的諷刺文章作家封給他們帶著嘲笑味道的稱號——「印象派」。
19世紀的時候,法國巴黎是歐洲油畫的中心。他們逐漸地聚集到巴黎郊外的一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莊,來描繪那裡迷人的風光,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村就是現在巴黎的衛星城之一的楓丹白露鎮。
「巴比松畫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直到現在整個法國還沉溺在印象派的榮耀里。
Pierre-Auguste Renoir,La Yole, 1875
當年的畫家們沿著塞納河和瓦茲河,走過花園,森林,大海邊。風景,兩百年來大都沒怎麼改變。
從巴比鬆開始,一路向西北,著重介紹法國北部-法蘭西島和諾曼底大區的印象派相關地點,南部的梵高和塞尚先生,也許留著下次?
巴比松 Barbizon
室外寫生的習慣從印象派的前身- 巴比松畫派開始,綠蔭樹林與空氣,構成了風景畫的基本語言。巴比松同屬法蘭西島,位於巴黎南面約一小時車程,當地的旅遊局特地為遊客準備了一條徒步路線,從市區開始直到著名的楓丹白露森林,一路標記值得頓足之地。
徒步路線圖可到旅遊局領取
巴比松地區的森林
「柯羅的畫架」
Corot,楓丹白露森林 Forest of Fontainebleau,1846
伊厄爾 Yerres
印象派畫家卡里波特(Gustave Caillebotte)曾經在伊厄爾度過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1870年前後,他在此完成了不少重要的作品。鄰人,籬牆,林間小路與湖面,似乎在卡里波特的筆下,伊厄爾永遠寧靜自在,生機盎然。
卡里波特故居內外
Caillebotte,Le parc de la propriété Caillebotte à Yerres, 1875
一個陽光午後
伊厄爾風光
Caillebotte,Périssoires sur l』Yerres, 1878
巴黎Paris
在巴黎市區里無疑是逛各大教科書–博物館了,作為印象派的發源地,奧賽博物館集中展出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的現代藝術作品。在這裡能看到近代藝術史的變革: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德加《舞蹈課》,雷諾阿《煎餅磨坊舞會》,莫奈《魯昂大教堂》,梵高《星夜》……常舉辦配合展覽的音樂會和電影放映,可留意博物館的日程表。
Manet,Le Déjeunersur l"herbe,1862-1863
橘園博物館是印象派的西斯廷教堂。柔和的日光之下,莫奈的巨幅睡蓮安靜地在四周盛開。館藏還有藝術家們的朋友、大收藏家Walter-Guillaume珍貴的藏品:數量不少的雷諾阿和塞尚。
印象派在奧賽盛開,而應在馬摩丹莫奈博物館尋找源頭:《日出?印象》- 這個派別因此得名- 存放在這座府邸。整個地下一層是獻給莫奈一個人的禮讚,邀請觀者發現畫家創作之路上的種種革新。同時館內還藏有多幅女畫家莫里索(Berthe Morisot)的作品。
Monet,Impression,soleil levant 1872
蒙馬特地區充滿了太多印象派式的浪漫和情懷,黑貓咖啡店,磨坊與小酒館,蒙馬特博物館保留了這些往昔的歡聲笑語,通過油畫和招貼畫重現1860年的舊巴黎。博物館被種植著葡萄樹的雷諾阿花園環繞,不妨找個陽光明媚的時間來訪,尋一尋《煎餅磨坊的舞會》下的舊日氣息。
夏都島?le de Chatou
夏都島又叫做印象派島,1860年代,划船成為盛行的休閑活動,島上的弗爾奈斯之家(La Maison Fournaise)為當時的遊客提供租賃船隻和住宿,很多印象派大師都來過這裡,其中雷諾阿更是常客。
他在1880年創作的《船上的午宴》,描繪的正是在弗爾奈斯之家用餐的熱鬧景象。弗爾奈斯之家現在不僅是沿河餐廳,內里還有美術館,成為夏都島地標式的觀光場所。
Renoir,Le Déjeuner des canotiers 1880-1881
聖日耳曼昂萊
Saint-Germain-en-Laye
納比派(Nabis)畫家丹尼(Maurice Denis)的故居和工作室,得益於後人的捐贈,在二十世紀末期成為對外開放的莫里斯?丹尼美術館。偌大的邸宅包括聖禮拜堂和廣闊的花園,館內藏有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作品,如象徵主義畫派,納比派以及以高更為中心的阿旺橋(Pont-Aven)派等等。
瓦茲河畔奧維爾
Auvers-sur-Oise
從南法回來之後,窮困潦倒的梵高來到這座小城,完成了多幅作品,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奧維爾教堂》。他在拉沃客棧租了間七平小屋,在這裡他和弟弟提奧見了最後一次面,然後迎來了人生的終點。
這間閣樓里的小屋成為了諸多電影的原型,例如《摯愛梵高》中故事正是從這裡展開,並且在最後一刻目睹了天才悲劇性的死亡。如今小屋保存了下來。由於防護措施,遊客一次只能逗留三十分鐘。
梵高在1890年7月29日去世,他的遺體被埋葬在瓦茲河畔奧維爾城鎮公墓中。他的弟弟提奧在六個月後死亡,他的妻子為了讓兩個兄弟相會,將提奧的屍體也遷移這裡。
吉維尼
Giverny
吉維尼如今不僅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地方,如今也是一個重要的藝術聖地,正是在這所與世無爭的居所中,莫奈迎來了他後半生藝術創作的變革,迸發出了嶄新的光芒,這種力量來自於他奔放的筆觸,幾近抽象的線條,變換的色彩,陳列在橘園的《睡蓮》成為了最好的證詞。吉維尼小鎮保留了莫奈生前的居所與花園,為探索莫奈晚期風格提供了一條線索。
Monet, Le Bassinaux nymphéas,1899
在吉維尼小鎮中還可以參觀印象派博物館,常設展是圍繞著莫奈的藝術家們,例如點彩派藝術家盧西(Maximilien Luce)的作品。同時每年還會舉辦兩次精彩的臨時展。
魯昂Rouen
位於諾曼底大區的魯昂也是印象派畫家經常駐足的地方,城市中的街景常常出現在畫作中。其中最負盛名的該是莫奈《魯昂大教堂》系列了,他在1892-93年間租賃了一間正對著魯昂大教堂的住宅,研究教堂立面的不同時刻的光線與色彩。這個系列作品除了在奧賽,還能在在魯昂美術博物館看到。
魯昂美術館藏有豐富的印象派老牌藝術家如莫奈,西斯萊,畢沙羅等人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還可以看到本地藝術家所組成的「魯昂派」的作品,例如勒邁特(Léon-Jules Lema?tre),德拉特(Joseph Delattre)等等。
Monet, La Cathédrale de Rouen,1893
勒阿弗爾
Le Havre
十九世紀末的工業進步,使得聚集在巴黎的畫家們可以背著行囊,乘坐冒著白煙的火車,到更遠的地方尋找創作的靈感。例如在勒阿弗爾,莫奈以當地的背景為素材,創作了開山之作《日出?印象》。勒阿弗爾的安德烈?馬爾羅現代美術館,同樣藏有大量印象派的作品,其中包括雷諾阿,畢沙羅,莫奈等等,非常值得一看。
翁弗勒爾
Honfleur
翁弗勒爾的老城港(Vieux bassin)因其如畫般的景緻吸引了很多藝術家到此寫生,停泊的船隻,波光粼粼的水面,有別於巴黎的諾曼底風光成為印象派畫家創作的素材,布丹,莫奈,庫爾貝以及約格坎特(Johan Barthold Jongkind)都曾來過這裡。如今的港灣仍在繼續它的使命,吸引著藝術家們駐足。
出生於翁弗勒爾,歐仁?布丹(Eugène Boudin)是法國當時第一批擺脫畫室,走在自然光下的畫家,他這種室外作畫的理念影響了年輕的莫奈。布丹非常善於繪製海景畫,水面,帆船與雲組成了布丹繪畫的基本元素。歐仁?布丹博物館中不僅展有布丹的繪畫,其中還有大量的十九世紀末期的攝影,物件等等。
Eugène Boudin,Portde Honfleur 1897
迪耶普
Dieppe
靠近英吉利海峽的迪耶普又稱作四港之城,在十九世紀時候海岸被改造成海水浴場,當時特納,庫爾貝以及德拉克洛瓦都來過這裡,印象派畫家們緊隨其後。迪耶普的標誌性建築是海岸邊始建於12世紀的防禦古堡,之後在大革命期間充作監獄使用,今日這座軍事堡壘已經成為迪耶普城堡博物館,其中展有如畢沙羅,西斯萊,以及後印象派瓦爾特?西克(Walter Sickert)等人的作品。
Pissarro,L"Avant-port de Dieppe, après-midi, soleil,1902
埃特雷塔
Etretat
既然來到了諾曼底,自然不能錯過這裡的象鼻山海岸。埃特雷塔的海邊由於白色的岩石而形成一種粗糲之美,這種美感被庫爾貝捕捉到,於是有了《埃特雷塔的峭壁》之作,其後這片景也出現在被莫奈,布丹等人的畫布上。
Gustave Courbet ,Archedans la mer à Etretat, 1869
Claude Monet,Etretat, soleil couchant,1883
卡昂
Caen
卡昂美術館是收藏歐洲16-17世紀繪畫的重地,其中也不乏印象派大師的作品。館內18,19號廳聚合了十九到二十世紀法國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莫奈在埃特雷塔的寫生,布丹的海景等等。
夏季的法國,常有陽光,偶有小雨,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時候了。儘管外出時並不會帶著畫具,儘管蒸汽火車已經換成快線,但是呈現在我們視野里的美景,或許和印象派畫家裡的如出一轍。
克勞德·莫奈 巴黎蒙梭公園 72.7×54.3cm 油畫 1878年
1852年,法國進入第二帝國時期,城市建設向公共化發展。這個國家不僅開放皇家園林,還在街道兩旁種植樹木,開闢新的公共綠地。同時,大量進口的外來植物推動園藝師通過雜交實驗培育新的品種。隨著植物花卉的增長和多樣化,住在郊區和鄉村的人們開始打理自己的花園。
小城
AUVERS –SUR- OISE
位於瓦茲河右岸的小城AUVERS-SUR-OISE(奧威爾)市中心,尋訪畫家在這裡留下的最後足跡。
下圖為AUVERS–SUR- OISE市政廳,我們的車就停在樓後面的停車場。
這個小城是畫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90年5月20日至7月29日度過生命中最後70天的地方。
梵高用「喧鬧」一詞來形容麥田,春天播種,秋天收割,這些是他從小看在眼裡的,他對麥田有著特殊的情感。
學畫後,梵高還頂著烈日,在麥田裡,沒有一點陰涼,一畫就是幾個小時。
他對麥田的熱愛,是無人能及的,去世的半年前,在疾病的折磨下,仍然在用生命的時光創作麥田題材作品。
那時的梵高寫信給弟弟提奧,說道:
??
隊長不知道梵高是怎麼想到將天空畫成綠色,將山丘畫成藍色的,對於這樣天才式的顏色組合,能做的只有讚歎,再讚歎。
太陽像一顆鹹蛋黃,和大片金黃色的麥子相呼應,麥子像海浪般隨風翻滾。
畫中只有一個輪廓模糊的人物,揮舞著鐮刀,戰鬥在麥田的熱浪中間。
他手中的鐮刀,像不像死神手裡的彎刀?
只是這「死神」身上,看不出任何悲哀的味道,他只是在做著自己的工作,收割著一個個麥子般的生命,但是太陽的金色光芒依舊普照萬物。
???
梵高用喧鬧的黃色塗抹畫布,不斷表達著他如同」向日葵「般的生命力,以及對死亡的態度。
或許他早已心有期許,希望死神能夠帶走他充滿痛苦的身軀,讓他早日獲得新的輪迴。
梵高曾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過一句話,隊長在這裡送給大家:
你要繼續多多散步,更加熱愛自然因為,這是真正學會理解藝術的方式畫家們,他們理解自然,他們熱愛自然並教會我們如何觀賞。
上圖為梵高的畫《麥田上的烏鴉》
《麥田裡的烏鴉》上半部分是藍的發黑的天空,下半部分是金燦燦的麥田和躍動的道路,在麥田和天空的交界處有一群黑色的烏鴉在飛.
從麥田右邊的瀝青路走過去,左手就是安葬著畫家和他弟弟的墓園。梵高一直由弟弟接濟生活,為一個瘋狂的藝術家哥哥付出一腔關愛的弟弟在哥哥死後幾個月便隨之而去,之後就一直在這裡陪伴著他。
「海派視覺」的微信公眾號已上線啦,
直接搜索「art-cn」就可以訂閱,
關注我們每日發現的新鮮好創意。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海派視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