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孔子做人師——仁政學說

跟著孔子做人師——仁政學說

二十三、仁政學說

孔子把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域,提出了「仁政」學說。

為政以德

他希望統治者「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對人民過分剝削壓榨,從而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張。

他又希望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一味使用嚴刑峻法,而要先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通過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綜觀《論語》,孔子以德治天下的構想處處可見。但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孔子的德治主義自然的四處碰壁,但孔子並未因此而改變初衷。

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他通過以仁釋禮,賦予周禮體系新的價值觀內核,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點。孔子所說的仁,是倫理性的內生情感,由內向外擴展,形成了內聖外王的治理路線。在古代社會,「仁」定位社會管理的目標,決定社會管理的方法,以道德鋪墊社會管理的基礎,以分工制約形成社會的治理結構,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和轉型的重任。

夢回周公

儒家致力於得到的身份地位,一是人師,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二是國師,得國家領導人而佐之。作為人師,它倡導的核心價值是仁愛,作為國師,它倡導的政治是仁政。

既然要做人師與國師,那麼,教育人的終極追求是什麼?國家的終極理想是什麼?都是平天下。天下最理想的境界是什麼狀態?就像西周那樣,既有嚴肅的制度,又有繁榮的文明。如果有人問孔子的中國夢是什麼?就是「夢周公」,儘管國家不能回到西周,但只要能經常夢見周公,也算是人生幸福之境。

孔子為什麼崇拜周公呢?

因為周公的人格、智慧、勇敢和仁慈,特別是對待前朝的遺民,寬以待之,不因為他們屬於商朝遺屬,而妄加迫害;對待遠道來訪的客人,儘管自己頭髮還沒洗好,也出來接待,為什麼要這樣呢?如果怠慢了客人,客人就會失望而返,沿路上他會告訴無數人,說周公不喜歡待客,那麼,希望協力周公的人,就會在半路上折返。人心都不向著你,你還有什麼呢?

政治文明

最令孔子崇拜的是,周公的政治文明。文,就是一切誥令,都要形成文字,不朝令夕改,不情緒化處理政務;明,就是將文字刻在銅器上,公示天下,任何人都不得違背。一個「政」字,就說明了政治的真正涵義,先有正義的、公正的、正確的文本,然後,按照這個文本去執行,去治理,而不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所以,公正與正義,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追求。

在孔子夢中,西周因此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時代,是一個人文鼎盛、和平安寧的時代。而這個偉大的時代,是因為一個偉人造就的,為什麼偉人能造就這樣偉大的時代?因為他有偉大的道德人格,他的政治文明、開明、清明。

朝國之治

孔子西周夢背後,是他對「朝國政治體制」的認同,西周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朝」,朝分封了國,朝相當於一個聯合國,國擁有被分封的土地及臣民的管治權、稅賦權,「朝」本義是時間上的無限,朝字由十月十日組成,意為無數的日月,統治者可以無限期在統治。可惜,夏朝、商朝,都被斷了代,變成有限的朝代,但歷朝歷代統治者們,總是想像自己的統治時間是無限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樣,所有的時間、所有的土地,以及人民,都屬於天子統治範圍。

孔子為什麼不容忍那些地方諸侯與新貴們非法享有周天子的宮廷文化待遇呢?(「八佾舞於庭」:地方諸侯與新貴們是不能享用周天子六十四人的舞蹈宴樂的)因為只要在生活消費上僭越,禮崩伴隨著樂壞,就是一種對天朝的不尊與侵犯,天下大亂也就隨之而來。

孔子像喪家之犬那樣奔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最終面臨的還是一個無道的天下。到了孟子,將民的主體性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殺身成仁

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學說,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仁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強學經典 的精彩文章:

TAG:普強學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