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削弱動手能力會讓大腦感到困惑」

「削弱動手能力會讓大腦感到困惑」

「笨!看看幾個條件!」「笨!這是『完形填空』!」「笨!『娓娓動聽』是『尾巴』的『尾』啊?」「笨!注意四指、五指!」每天按30個『笨』計算,2017年我至少被媽媽說了一萬個『笨』。」一個五年級小學生參加作文大賽時,把媽媽每天念叨她的話寫進了作文,「我的確笨,經常題目不會做、做錯了。但我學校里的作業、考試不笨。我的笨,都體現在教育培訓機構的學習上。」

孩子後面這兩句話寓意很豐富。一個小學生應當達到什麼樣的學習目標、學會哪些內容,教學大綱都有要求。大綱是該領域專家研究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後制訂的。如果能很好地完成學校的學習內容,這個孩子的智力就是正常的,至少不能歸為「笨」。

這位媽媽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本意不是責怪她,而是希望她能更出色地完成任務。」她的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就是父母往往會高估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低估了孩子的生活能力。

奢望孩子學習「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開學第一天,食堂午飯時,寧波某小學的半數學生面對盤子里的蝦傻了眼,有的拿起來聞一聞,有的拿起來舔一舔,然後忍痛割愛,望「蝦」興嘆。

孩子們不是不愛吃,而是不會剝蝦。對於這樣的現象,很多老師早已習以為常。校長說這個結果他已經很滿意了,因為他剛調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會吃蝦,會剝蝦的孩子數量是個位數。

曾有小學老師在班裡做過調查,發現40人的班級只有9個學生會系鞋帶。有所學校上學第一周,要先教孩子們如何摔跟頭才能讓自己不摔得太重。

孩子們生活自理能力如此差,當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是父母低估孩子生活能力的結果。如果一個6歲的孩子想洗衣服,媽媽說:「你怎麼洗得乾淨呀。」如果一個五年級孩子提出來要自己做飯,媽媽說:「你不能動煤氣灶,萬一關不好煤氣中毒了怎麼辦?你不能動刀,切到手就麻煩了。」長此以往,孩子如何不望「蝦」興嘆?

與低估孩子的生活能力相對的,是父母往往高估孩子的學習能力。

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不應當有不會做的題,如果不會做,「肯定是沒好好想」「上課沒認真聽講」;如果孩子沒考好,父母不去分析孩子可能哪裡出現了問題、哪部分知識的掌握有困難,而是責備孩子「如果你不馬虎、粗心,就不會丟這麼多分了」「這段時間你練球的時間太多了,影響了學習,學習成績提上去之前不要再練球了」。

有個高中生,期中考試考了第5名,媽媽擔心這樣的成績上不了理想的大學,指責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每天睡得太早。孩子提醒媽媽,當初她說「只要考到前10名媽媽就滿意了」,媽媽說:「你還可以更好呀。你們這屆學生的水平沒有上屆的學生好,進前10也上不了滿意的學校。」

家長忽視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體現了他們認為學習成績對人生最重要的價值觀。因此,他們總希望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在學習上對孩子總有更高的期望,總對孩子的現實表現不滿意,總覺得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水平是不努力、不夠認真等主觀態度造成的,不是孩子力所不能及。一句話,父母對於孩子學習能力的追求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父母的貪心反而貶損孩子的學習能力

父母希望孩子有高的學習能力、有好的學習成績並沒有錯,但是光有良好的主觀願望還不行,還需要尊重科學。高估孩子的學習能力,會對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傷害。

這種傷害可能是生理上的。北京體育科學研究所的潘啟強前些年曾經作過一項名為「中國青少年形體健康檢測標準化與干預」課題。他發現寫字姿勢不正確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學生中最常見的寫字不正確的姿勢,是手指部分離筆尖太近,或是拇指壓食指。因為手離筆尖太近,就擋住了字,孩子在看不見字的時候,身子和頭就會歪,眼睛也會離字很近,時間長了就很有可能近視,脖子、頸椎、脊柱會出現側彎。

這種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孩子過早開始寫字造成的。生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肌肉的發育是不平衡的,比較大的肌肉先發育,細小的肌肉發育要晚些。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小肌肉群非常弱,手沒什麼勁兒,想寫好字,必須手離筆尖特別近才能使上勁,於是形成了錯誤的握筆姿勢。

這種傷害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由於父母對孩子學習能力的貪心,就會不斷貶損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失去信心;或者安排超出孩子學習能力的學習任務,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

高估孩子的學習能力、低估孩子的生活能力,父母就會認為孩子的生活技能可有可無,讓孩子自理生活耗費的時間,還不如多背幾個單詞、多做幾道題有價值。

諾獎獲得者提倡「讓孩子從小學會下廚」

事實上,生活能力與學習能力是相通的,在生活中讓孩子參與一些自我服務性的家務勞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也會讓孩子發展生活能力。這種能力,孩子同樣也能運用於課堂學習之中。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一位水平很高的烹飪愛好者,提出「讓孩子從小學會下廚」的觀點。「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從小學會下廚。動手做是很重要的概念,美國教育相當強調做實驗,許多學生走進實驗室後,自然就知道各種器材的操作方式與應有的安全觀念。相較之,中國學生可能將實驗的目的、步驟背得滾瓜爛熟,但是走入實驗室後,常常不知所措。」朱棣文說自己選拔學生入學時,曾經淘汰了一些被稱為非常優秀的孩子。儘管那些孩子的父母很不理解、很不滿,但朱棣文說:「這些只會念書的孩子,連煎蛋、煮蛋都不會,怎麼可能懂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蘭克·威爾遜是研究人類手和大腦協同進化的專家。他說:「我們是靠動手來區別不同事物的生物。我們學習的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做事、創造,以及靠我們的雙手去感知。削弱動手的能力會讓大腦感到困惑。」

手的神經與大腦中樞神經直接相連,對手的刺激就是對腦的刺激,讓孩子動手擇菜、剝蒜,讓孩子自己系鞋帶、縫扣子,就是一種對腦的刺激,可以促進學習所需的智力的發展。

父母培養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獨立的人,有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能力,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人精神獨立的前提。在生活上依賴父母的孩子,精神上不可能獨立。

有的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務,或者省下培養生活能力的時間只讓孩子學習,以為表達的是對孩子的愛,卻不知道知識學習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工作只是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試想,如果為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每天只准工作,其他什麼都不能做,有多少人會以之為樂?

忽視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會讓孩子在獨立生活的路上走得很艱難。智慧的父母應該正確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幫助孩子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9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北京石景山黃庄學校力解隨遷子女入學問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