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我很平凡,偉大的是我身後這個男人!
作者:桌子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傳遞給孩子的精神,比任何一種力量都要強大。
知乎網友貝殼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她的孩子和袁泉的孩子同在一個兒童美術機構學畫畫,有很多次都是袁泉自己送孩子來。
孩子在裡面學習兩個小時,家長在外面的沙發上等。
別的家長都是要麼玩手機遊戲,要麼聚在一起聊天,而袁泉不同,她每次來的時候都自己帶著書,她看書的時候很專註,從頭到尾一直那麼安靜的看書,別人都不忍心去打擾她。
她彷彿沉浸在另外一個世界裡面,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有一個詞叫:遺世而獨立,用來形容她再貼切不過了。
其實每次我看袁泉的時候,都會覺得她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後來我才明白,這種氣質的來源和外表無關,而是來自於內在的精神。
袁泉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演員,在演藝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律,那就是所有演員都以自己曾經是話劇演員而引以為傲,因為話劇對演技的要求比拍戲要高很多很多倍。
而袁泉早早就進入了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這個話劇名人堂有多厲害呢?
都是一些老藝術家在裡面,有老舍、曹禺、賴聲川、孟京輝等,只有僅僅數十人,許多大腕明星都進不去,它主要是嘉獎那些對話劇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人物,相當於話劇界的終身成就獎了。
在新一代話劇演員裡面,袁泉如果是排第二的話,沒有人可以排第一了。
她的演技有多好呢?來,給你一個眼神自己體會。
袁泉第一次演戲就拿獎,百花獎、金雞獎,各種獎項拿到手軟,完全是人生贏家。
她和丈夫夏雨愛情長跑12年,從大學到結婚,也一度傳為美談。
而今天這兩個方面我都不想談,我只想讓你們見識一下袁泉的父母帶給她的教育到底有多震撼。
袁泉是湖北荊州人,父親是一名乒乓球教練,後來調到當地的體委部門工作,在袁泉讀小學的時候,她被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的老師選中,去北京學習京劇。
當時她還是一個不到11歲的孩子啊,隻身一人去北京上學,這中間充滿了太多不可控的因素,遭到了家裡的親戚朋友一致反對。
袁泉記得很清楚,當時她正在用一個陶瓷盆子在洗臉,她的父母問她:你要想想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想要去學習京劇?
小小年紀的她,沒有思索太多就對父母說:對啊,我真的想去。
於是,她的父親力排眾議,全力支持她去北京學習京劇。
一個女孩子還那麼小,去那麼遠的地方求學,舉目無親,而且還是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京劇,如果是別的父母早就放棄了,可是袁泉的父親並不是普通的父親。
出發的前一天晚上,袁泉的父親擺家宴為袁泉餞行,他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念了一首詩:
袁門一脈平中奇,
泉聲千里情不離。
梨園七載苦學藝,
華夏百年頌美譽。
這樣一首看起來普通的詩,其實內藏乾坤,我們只要看每句詩第一個字就會看到:袁泉梨華,她父親對袁泉表達的厚望就是希望她成為一代梨園大師,美譽百年傳頌。
後來袁泉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也總算是不負父親所託。
袁泉去到北京後,孤身一人在外,要獨自面對多少成長中的迷惘和困惑:獨立的生活、繁重的學業、青春朦朧期、同學的交往等等等等,而父母和她溝通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
在她成長的每一步,父母的家書總是如期抵達,袁泉說收到家裡的信是最開心的時候,簡直比過節還要開心。
這樣來來往往的家書,竟然有差不多300封,我們看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袁泉: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還是那樣,絲毫沒有進步。
老師說我還不夠刻苦,我聽了心裡非常難受,因為我覺得已經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不管怎樣我還是要更加刻苦,告訴你們,我的腿離頭只有豎著的兩根手指那麼遠了,我爭取在11月20日貼上。
父母回信說: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拚命。
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像這樣安慰孩子,答疑解惑的片段實在太多太多了。
而就是這一封封的家書,支撐袁泉熬過那麼多艱難困阻,成為她力量的源泉,教會她用全新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塵土飛揚的日子。
這些信至今還完好無損地保存在他們家,成為他們家的傳家寶。
這是袁家一段傳奇的經歷,紀錄著一個父親在女兒成長過程中傾注的心血、牽掛、思念、期望和血濃於水的寄託。
袁泉的父親雖然是一名體育教練,但是他性格豁達、興趣多樣,在書法、寫作、聲樂、攝影、收藏多方面都頗有造詣。
他告訴袁泉:志當存高遠,從小為她樹立遠大的目標,而且這麼多年以來,他自己也從未放棄學習,袁泉從他身上學到太多太多的東西。
袁泉的眼睛是最傳神的,除了遺傳的一雙漂亮大眼睛之外,她的眼神彷彿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演什麼像什麼,而且不怕角色的變化,正派反派都可以信手捏來,其實這和她父親要求她增加世界名著的閱讀量有關。
因為她的父親堅信:「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世事,都會藏在你的氣質里,你的眼神中。」
在袁泉的身上,我彷彿看到她父親的影子,她父親的精神和信念,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很多時候我總在想,父母帶給孩子最好的饋贈是什麼?
後來我終於明白,它不是豪車也不是豪宅,而是傳遞給孩子一種精神,教她不斷學習,永遠樂觀、積極向上、遇到苦難百折不撓。
要知道,物質是非常容易弄丟或壞掉的,而精神是可以像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的,你看那些興盛了幾百年的大家族,無一不是有自己的家訓,有自己家族的精神,而這才是最為珍貴的東西。
舅舅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一有什麼事情就喜歡抽悶煙。
在我們那裡的農村裡面,普遍都認為讀書無用,男孩家裡能堅持供他讀書到大學的都不多,更別說女孩了。
有一次,表妹正在家裡看電視,一個遠房親戚來家裡做客,她不斷問表妹在哪裡打工、談戀愛了沒有,表妹回答說:還在讀高中。
然後那個親戚就嘰嘰呱呱說了很多,大概的意思是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用,遲早都是要嫁人的,讀多了書反而不好嫁人。
後來親戚走後,不愛說話的舅舅把表妹突然叫到房間裡面對她說:不要聽她說的,對女孩子來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這是最好走的路,將來你一定會明白。
只要你可以讀下去,爸爸哪怕砸鍋賣鐵都會供你讀完,但是你一定要意志堅定,一定要發奮努力,這農門如果你飛不出去,那麼你就會變成她說的那種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翻身……
那一天,舅舅一反常態說了很多話,表妹感動得一個勁地直點頭,眼淚嘩嘩直流。
舅舅並不知道他的那一番話對錶妹的影響有多大,表妹就是靠著舅舅的話支撐著,一直讀完大學、研究生和博士。
後來她並沒有因為讀多了書而嫁不出去,反而因為讀了很多書,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丈夫。
表妹對我說,是舅舅的精神和信念改變了她,給了她力量,如果沒有舅舅的支持和鼓勵,她恐怕從農村裡面熬不出去,也不可能有今天。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傳遞給孩子的精神,比任何一種力量都要強大。
有這樣一個母親,她家裡家徒四壁,靠撿破爛為生,家裡沒有米下鍋的時候,靠親戚朋友接濟才能活下去,她早已習慣了別人的白眼。
她常常帶著十三歲的兒子一起去撿破爛,母子倆經常忙到天黑才回家。
兒子很小的時候就深深體會到了母親的不容易,他親眼看到母親為了撿一個臭水溝的塑料瓶子,脫了鞋走進到污水中去。
為了撿書店門口的紙,經常被人罵道:「滾,叫花子!」,但是母親也會厚著臉皮去撿。
然而令兒子感到奇怪的是,母親雖然常常遭遇怒罵,臉上總是掛著淡淡的微笑。
有一天中午,他們母子倆坐在河堤上洗臉,母親突然拿出一個橙子,剝開,反覆擠壓出橙汁,然後照著鏡子,小心翼翼地把橙汁塗在臉上。
母親看著兒子驚訝的眼神,笑著說:「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們不要緊,我們要看得起我們自己,要愛自己,要讓自己快樂。」
那一刻這個孩子從頭到尾被母親震驚到了,他望著母親,敬佩不已。
後來這個男孩長大,憑藉頑強不屈的性格躋身到一線男明星,他的名字叫孫紅雷。
在孫紅雷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母親一直在逼迫他堅強,不准他哭,但是母親出殯的那一天,孫紅雷還是哭了,他說:「媽,我答應過您我不哭,可是媽,我不能聽您的話了,媽,我哭了,我是趁您睡著我才哭的……」
後來的孫紅雷學會了用開朗和堅強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人生的每一次苦難,第一次拿獎的時候,他說:「感謝我天堂的媽媽。」
「不要哭,要快樂,要堅強;要像母親一樣,即使在最卑微困苦、最悲傷的境地,也能笑著將橙汁塗在臉上,如同用希望映照著生活。」
這是他母親最後的囑咐,也是她一生做人的信條,更是留給孫紅雷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著名作家小霍丁?卡特說:「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根是什麼?那就是信仰,你永遠都要明白你們家族的根在哪裡,信仰是什麼。
還有一個是翅膀,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帶著孩子飛翔,讓孩子學會飛翔,送給他們一對會飛翔的翅膀。
林則徐說,「子若比我強,留錢有何用?子若不如我,留錢又有何用?」這句話細細品味,始終覺得精妙極了。
孩子比你強,沒必要留錢給他,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
孩子比你弱,也沒必要留錢給他,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
所以,留錢給孩子是下下之策,最好的方法就是傳遞給他一種精神。
你若真想為孩子好,不是留給他一座金山銀山,而是把創造的權利交給他。
讓他去流汗、流淚、流血,讓他在無人撐傘的雨中奔跑,讓他拚命追求那個「最好的自己」。
你只需要傳遞給他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他用自己的「金湯匙」喝到人間至美的羹湯!
*註:配圖來自網路
編輯:好書指南 微信號:aidushuba
喜歡請分享或在頁尾點贊


※細數世界盃幾次「絕地求生」:球場亦是人生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5個習慣
TAG:好書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