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欣賞Hip-Hop音樂
這個話題看著很大很空,卻很值得聊。
由於是個人公眾號,我說話不會留任何情面。
新一代嘻哈聽眾的畫像
最近幾年,國內的年輕Hip-Hop聽眾群體有了很大的分化,大致分為以下這麼幾撥:
一撥很多一開始都是跟著Billboard走的,他們熱愛去nightclub現場,從edm過渡過來的也有不少,他們以聽trap為代表的當代說唱音樂為主,看重的是「炸」,這與傳統嘻哈樂迷認可的「Dope」還不是一回事兒。你可以仔細琢磨一下這裡面感官上微妙的區別。但換而言之,這幫朋友其實都有更open的心態,對音樂的接受範圍也不局限在Hip-Hop的框架里,未嘗不是好事。
另外一撥朋友追的是g rap,以西海岸和中西部的小眾廠牌/冷門說唱歌手/稀有專輯為主。現在互聯網發達,不管是實體還是數碼渠道都能比我們2000年代初接觸的這幫人更方便地接觸到冷門的音樂,確實是一件幸事,但細說下來,其實這種行為挺缺。
還有一撥朋友是聽中文的,這幾年國內說唱音樂的質素飛速提升、互聯網傳播效率和認可度的穩步上漲和《中國有嘻哈》的火爆,都是助力因素。這一撥是中文說唱現場的觀眾,也是整個中文嘻哈市場的基石。至於《中國有嘻哈》帶起來的韓式追星族群體,就不在討論範圍之列了。
G Rap、尖兒、名盤、名曲
G Rap這個概念總是跟「尖兒」出現在一起,這本身就很有意思。
早年間我們剛開始收盤的時候,「尖兒」的概念是Wu-Tang、2Pac這種東西,因為當時稀少,而且大家都認可。就算從現在的角度來說,這種專輯都是適合留在你個人的收藏里的(無論實體還是數碼)。
而「名盤」「名曲」這兩個詞,大約是來自搖滾樂迷那邊的概念了,在2003年之後,在Hip-Hop樂迷中也用得越來越多,終於在G Rap爆發的這兩年,達到了遍地名盤、名曲的濫用境地。
事實上,在中文世界裡的這些Hip-Hop名盤、名曲,大多擱音樂人自己老家,也少有人知。
大部分的G Rap之所以稀少,被國內外樂迷冠以「大尖兒」的名頭,是因為爛,導致沒有大公司簽,沒有大公司推,生產不了多少,更賣不出去。
這裡我準備分享一個兩組休斯頓的例子。
我的偶像K-Rino,以及Scarface對比Willie D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經常把K-Rino掛在嘴邊。
一開始我是2005年在Ill Community的高階分版aka賣不出去的rapper的討論組[The Essene]看到這個名字的,那時候還是一個求知慾極強的初級愛好者的我,看到老外評價這麼高,自然就留心上了。好不容易下了mp3,當時只是覺得歌詞寫得還不錯,歌兒還湊合而已,那時候要面子,不肯承認這只是一個一般的rapper而已。
後來,我一直在說K-Rino是我偶像,其實到了最後,已經變成不自覺的對g rap無腦追捧的反諷行為藝術了,哈哈哈。
這位休斯頓的說唱歌手1986年出道,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可能就沒有哪張專輯賣過超過1萬張,是有原因的。
K-Rino好么?
還不錯,以能力來說,他比百分之95的中西部g rap「知名藝人」要強,毫無疑問。大家都是Hip-Hop樂迷,看歌詞的能力都不差,看著歌詞聽聽就知道,K-Rino的content、concept、delivery,在冷門說唱歌手屬於上乘的。
但他為啥不火呢?
音樂做得爛,技巧乏味,做出來的成品,也就是他的歌,沒有一首catchy的。我是唱片公司A&R,這種人我也不簽。
另一個例子,比對一下Scarface和Willie D,都是Rap-A-Lot的,不管你英文好不好,不要看歌詞,閉上眼睛聽一張Scarface《The Diary》再聽一張Willie D公認最高水平的《I"m Goin Out Lika Soilder》。
如果你有點基本悟性,你會找到為啥這倆人之後發展軌跡差這麼多的原因。Scarface作為一個artist的形象是完整、立體的,Willie D則相對乾癟、乏味。
美國的唱片公司、聽眾市場,都不是傻子。我們大多數時候,真的應該相信市場自然競爭的結果。
Boom Bap、90年代與Hip-Hop Cosplay化
Boom Bap、90s本來是我最喜歡的Hip-Hop音樂風格,尤其是東岸。Juice Crew、Native Tongues、DITC、Wu-Tang、BCC,本來就是我的啟蒙音樂,這十幾年也為這幾幫人寫過小十幾萬字的東西了。DDM的成立也是因為對這些傳統經典Hip-Hop音樂的敬仰,試圖去做一些屬於我們的致敬而來的。
但是這幾年確實聽的越來越少了。因為實在是聽太多了。
在經歷過從「聽個大概響」-「對照歌詞line by line聽」-「脫離歌詞聽心裡還是能跟上」再回到「聽個大概響」這個全過程之後,估計你也會聽得越來越少。
人生一輩子,真的不值得在哪怕再好的東西上重複浪費太多時間。
過去兩年因為機緣巧合,去了美加很多個大城市,發現很多東西真的跟我們腦補出來不一樣。時代變了,沒有人穿冰球外套、3XL T恤、oversize夾克、工裝套裝,甚至連穿timberland的人都少了,街區上的小夥子穿的也是編織鞋。
而這種對90s音樂風格、穿著風格的cosplay式的堅持,也只有在中國和日本還存在了吧。除了小時候跟風穿過jersey和原單LRG,我向來不追「特Hip-Hop」的穿衣風格,但我覺得,很多中國的Hip-Hop時尚愛好者們其實忘記了一件事:
Hip-Hop style is all about dressing FRESH.
畢竟在國內被追捧為「狠貨」的XXXXXL大刺繡夾克,在Harlem阿波羅劇院對面的那一排服裝店裡是放在最角落裡當垃圾一樣賣的,一看售價,9.99刀。
日本人玩兒90s穿著還可以歸結於他們的阿美咔嘰傳統,中國的狀況則真是迷之看不懂了。
曾經我也覺得拒絕與時俱進是很酷的一件事,後來還好想明白了。
深度與廣度
隨著時間流逝,大家都接觸到了許多Hip-Hop音樂,這時候不同的選擇就出來了:
第一波人會堅持聽自己喜歡的時代風格,並在深度上做拓展,在這個時代/風格範圍內尋找更多選擇;
第二波人會順時代而走,去嘗試、了解新時代的Hip-Hop音樂,並在2010年之後的巨大變化中,體驗到更多不同的東西;
還有一波人會回到過去,聽根源性的Funk/Soul乃至Jazz。
我曾經以為我會是最後這種,但最後沒想到會成為第二種。
而第一波人,基本上也就是現在promote G Rap最凶的朋友們了。
我只想說,個人的眼界是基於個人的學習能力、信息獲取能力、鑒賞力和判斷力來決定的,無可厚非,但用自己的標準去踩不同的選擇,就落了下乘了。
其實我的建議是,真的沒必要在g rap上浪費時間。
有這時間,還不如把那些公認「經典」的Hip-Hop專輯多聽幾遍,除了是對著歌詞閱讀理解的那種聽,還得靜下來之後放空腦子聽,抓到整個氛圍和感覺。深度吃透這些經典之後,你的腦海里會建立起一個關於Hip-Hop音樂的體系。
到了那時候,自然就看不上g rap了。
除非你是以收文玩的心態去收盤的。
建立體系的必要性
從去年認識了G-Luv的小朋友們之後,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幾位比我們小了六七歲的小夥伴收盤很厲害,聽得也很多,但知識體系是混亂的。
可以對一些冷門到爆的說唱歌手如數家珍,也可以對Dungeon、Rawkus、Def Jux這樣的基礎廠牌缺乏了解。對於我們這一代聽眾來說,簡直難以想像。
當然我並不是取笑他們,只是這個現象當年上論壇爬文,大塊時間聽一整張專輯和現在在社交媒體碎片化獲取信息、點一下流媒體聽單曲的區別體現的淋漓盡致。
不管想了解任何一名學問、藝術,在前期對大致體系做基礎了解以建立一個大局觀還是很重要的,現在網路發達,其實並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完成這一工作。
對新接觸Hip-Hop的朋友,這個list依然會省掉你很多時間,迅速地對Hip-Hop有個全面、大概的了解。
TAG:D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