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我還能再搶救一下?
摘要:2018年,魅族陷入了許久的沉寂,放棄機海戰術和旗艦產品的缺位,讓魅族遠離了話題中心。後發的小米已經在香港上市,老對手魅族卻在銷量上重回「小眾」。黃章口中「小試牛刀」的魅族15表現並不如預期,而即將要發布的魅族16最近曝光了多重信息,魅友們的信心又再一次被點燃。這一次,元氣大傷的魅族還能再搶救一下嗎?
魅族16:我是黃章的「大試牛刀」
重回管理層的黃章,有一顆產品經理的心,也是配置爆料的主要來源。
黃章手繪「原型圖」
銅管散熱
機身比例在18:9左右
會有白色版本
樣張參數顯示,魅族16主鏡頭為1200萬像素,光圈為F/1.8。
魅族16有銷量710版並配屏下指紋,X8大概率沒有屏下指紋
疑似真機圖
疑似渲染圖
疑似真機圖
蓋板諜照
匯總信息,侵刪
魅族16系列標配屏下指紋識別;包含驍龍845和驍龍710兩個處理器版本;內存最高8GB。但是由於全面屏封裝問題,可能沒有2K解析度的屏幕;而且沒有適配NFC。
黃章的頻頻爆料,令人對魅族16有了更多的期待。只不過魅族15「小試牛刀」的言論也讓用戶對魅族產品採取了觀望的態度,這對魅族15的銷量造成了實質性傷害。據悉,魅族16將於7月底或8月初發布,不再被處理器禁錮的魅族,如果在外形和售價上拿出足夠的誠意,相信能夠在市場上得到不錯的反饋。
根據微博紅人冰宇宙微博中的爆料,具體時間可能是:8月8日。
魅族PRO:我也曾經是旗艦
曾經的魅族,擁有MX(夢想)和 PRO 兩個產品線。MX系列包括MX、MX2、MX3、MX4、MX4 Pro、MX5、MX6這7款產品,後因推出PRO系列,MX系列降位到次旗艦。MX 創造了很多魅族經典設計語言,如小圓圈、超窄邊框等。
但是隨著PRO系列的推出,MX的地位愈發尷尬,除了相似的外形以外,硬體配置無法拉開足夠的差距,雙旗艦的策略宣告失敗。網上也爆出黃章意圖砍掉MX產品線的內容。
隨著MX系列的夭折,PRO系列正式上位,成為魅族產品線的旗艦定位產品。不過旗艦機型,卻始終沒有拿出旗艦表現。最被人詬病的是,處理器性能始終無法正面應敵。基於專利糾紛問題,魅族長期無法獲取高通處理器,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聯發科。聯發科的晶元不能算差,但是始終無法趕上高通處理器的性能,並在品牌認知上落於下風。
旗艦機型的硬體無法滿足挑剔的用戶,魅族轉而猛攻千元機市場。2016年,為魅族止血,攻城拔寨的是魅族的子品牌——魅藍。得益於聯發科處理器的高性價比、魅族的設計語言和Flyme 的高認可度,魅藍品牌成為了魅族的續命良藥。
但是魅友們自然無法接受魅族的「不思進取」,同時魅藍的機海戰術令人生厭。旗艦產品仍然是魅族應該研發的重點。
與高通達成和解的魅族,並沒有倉促適配驍龍處理器,也沒有全面擁抱三星獵戶座,而是在2017年年度旗艦 PRO 7 系列上繼續使用聯發科。然而多家測評媒體對魅族 PRO7 系列的soc 表現打了低分。筆者曾短暫使過 PRO 7 plus ,產品在遊戲性能和續航上的表現差強人意。而高通驍龍 835 改善了820 發熱的問題,成為數碼愛好者口中的2017 年 「神U」。
最令用戶無語的是,PRO 7 系列高昂的定價,2880起步,最高4080元。這讓被聯發科的恐懼支配已久的用戶紛紛倒戈。
PRO 7 系列的高定價並非魅族的妄自尊大,而是有巨大的盈利壓力,畢竟高端機型只有 PRO 一個產品線了。而PRO 7系列由於特殊的設計語言(畫屏),成本也增加不少。2018年「618」旗艦,魅族 PRO 7 plus最高配最低已將降至1399元。一年之間,旗艦機型頂配降幅超過65%,第一時間「上車」的忠實魅友心裡一陣冰涼。而從PRO 7系列的產品包裝顯示的生產日期來看,此番低價是為去除庫存,也印證了 PRO 7 系列的糟糕銷量。
2018年至此,PRO 系列口碑全面撲街。魅族科技創始人之一,魅族科技總裁白永祥疑因 PRO 7系列的決策失誤,黯然離職。
反思:魅族敗局多重因
曾經的老對手小米已經在香港上市,而魅族只能試圖藉由新產品扭轉口碑,實現盈利。在魅族全品全年出貨量達到2000萬,又有阿里巴巴注資,同時又與高通和解的大局面下,魅族本不該交出這樣的成績單。
- 企業的進化
黃章之於魅族,是絕對的權威和統治。根據某網友爆料的魅族股權結構分析,黃秀章(即黃章)佔有魅族51.9%的股份。這個數字含義非常明顯,是黃章放權的極限數字,51%意味著絕對控股。
坊間有傳言稱,雷軍當初打算讓林斌去魅族,並請求黃章出讓5%的股份,但是黃章沒有同意。作為黃章的左膀右臂,李楠和白永祥的股份可並不客觀。黃章並非吝嗇資產,而是擔心失去企業的絕對控制。而在2014年阿里巴巴的融資之前,魅族更像上世紀的南方電子產品工廠,而非一個現代化的公司。
黃章管理的魅族,具有顯著的家族基因。據天眼查公開的信息,魅族科技12名董事中,董事黃質潘是黃章的親弟弟,總經理黃柏濤是黃章的表弟,在公司內部任採購總監,甚至魅族全國各大區的代理商中,也都有黃氏家族的身影。家族式企業並非原罪,但是為企業的進化埋下了隱患。
2017年5月,魅族和魅藍兩個品牌正式分開運營,時過一年,因高管內訌,組織架構再次調整,魅族魅藍又將合併。因PRO 7 系列標下不佳,銷售高管相繼離職,白永祥悄然隱退。
- 互聯網大潮
魅族的起步並不算晚,當年的,魅族M8可算國產智能機的先行者。但彼時的魅族並沒有將眼界放遠到十年後。這可能是雷軍決定自己創辦小米的一個原因。甚至有媒體稱,棄用WIndows CE 轉向安卓也是雷軍的勸告。此後的十年,小米的故事我們聽得越來越多,魅族的發展卻並不如預期。
魅族趕上了智能機時代的早班車,卻沒有趕上互聯網這波巨大的浪潮。黃章對於產品的偏執,使得魅族更加專註於產品本身,而非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機遇。
魅族在互聯網時代並未展現其擁抱未來的一面。說起魅族與小米的區別,魅族更像是+互聯網,一個科技產品公司;而小米更像是互聯網+,充分開放與跨界,不拘於手機單一產品本身。
雖然互聯網+的概念誇大了互聯網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小米的格局和戰略是高於魅族的。拉動小米的三駕馬車:產品、營銷、用戶,一個產品的閉環應該是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其用戶有滿滿的參與感,周鴻禕也有類似「用戶至上,體驗為王」的理論。用一個令人作嘔的過時辭彙,這就是互聯網思維。魅族在打磨產品,而小米在創造品牌。
作為一個企業的帶頭人,黃章沒有辦法給企業帶來廣告效應。不善言辭的性格可能是黃章相比於雷軍的劣勢,但是黃章除了在論壇發帖以外,並沒有充分在社交媒體表達自己。而雷軍則擁武漢高材生、金山科技大牛、天使投資人等多重身份光環加持,小米的網民熱度從未衰減。
小米有互聯網產業集群效應,魅族則沒用。
- 渠道的兩難
魅族在打磨產品上花費了很多精力,但是在互聯網營銷和線下推廣方面都沒有做到利益的最大化。中國存在顯著的貧富差距和信息不對稱,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產品的差異化。追求極致性價比的用戶首選是小米、榮耀、一加等互聯網品牌,他們依靠年輕人中的好口碑和互聯網的長尾效應,實現了量級的巨大飛躍。魅族在線上,在性價比和知名度等方面是落後於小米、榮耀等品牌的。
然而,線下市場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況。華為、OPPO、VIVO等品牌憑藉強大的線下渠道優勢,佔領了不同體量的城市和鄉鎮。小米遇到銷售瓶頸之時,也開始發力線下,建設小米之家。而魅族則僅僅在一線城市有著一定數量的門店。在盈利的壓力下,魅族的門店還在進一步削減,銷量持續下滑,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線上線下都不是魅族最有利的戰場,儘管魅族一直是「青年良品」,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 供應鏈之殤
從宏觀說到微觀,產品本身來看,魅族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有做旗艦機的初心,卻得不到旗艦晶元(高通)的加持,這是魅族無法擁有真正旗艦實力最大的原因。高通的專利費獲取方式一致被人詬病,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廠商紛紛服軟,魅族卻死扛到底。尤其是在全網通時代,魅族錯失了高通這塊「金字招牌」,也只能轉向被人鄙夷的聯發科了。
那麼好朋友三星呢?魅族不是號稱三星部件隨便用嗎?只能說這樣的想法圖樣圖森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魅族曾經是亞洲範圍內,三星供應鏈最大的客戶。但是過度依賴三星,很容易受到鉗制。三星最引以為傲的2K曲面屏幕,魅族也不曾染指。況且,在中國市場,三星的獵戶座處理器也滿足不了全網通的需求。
華為擁有自己的soc,小米是高通緊密合作的大客戶,OV依靠高通中端處理器大殺四方,就連鎚子、一加等小眾品牌也能得到高通最強晶元的訂單。魅族與高通和解的時間點有些晚了。雖然高通涉嫌壟斷嫌疑,但是在中國,與高通死磕的下場,魅族已經給大家展示過了。痛定思痛,魅族16如果能用上845,為時不晚。
結語:魅族16的外觀和配置已經被曝光得七七八八了,馬上魅族就要面臨市場的再一次檢驗。希望這個曾經「小而美」的公司能夠繼續自己的美學堅持,為消費者打造更好的產品。好的產品是扭轉局勢的開始,也是魅友重拾信心的良藥。否則,苦逼的魅友只能抱著情懷高唱「想說愛你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