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官德故事》之「鐵面無私的包拯」

《中國古代官德故事》之「鐵面無私的包拯」

鐵面無私的包拯

位於合肥市肥東縣包拯塑像

包拯(995-1062),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他是北宋名臣,也是中國古代清官文化的標誌性人物。作為一名影響了中國達千年之久的歷史人物,包拯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斷案如神的「包清天」。

包拯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包士通曾擔任過合肥縣尉,父親包令儀官至朝散大夫、工部虞部司員外郎,主管水土資源、養殖狩獵、金銀礦石開採等,相當於現在的水利部的職權,雖然品階不高,只有從六品,但是握有一定的實權。

小時候,包拯在儒家孝道思想的影響下,對父母非常孝順。他中進士之後,因為父母的年事已高,不忍遠離家鄉為官,遂在家中侍奉父母,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之後,オ在十年之後出仕為官,這時候,包拯已經四十多歲了。

在宋仁宗當政期間,包拯進士及第之後,從知縣做起,歷任知縣、知州、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後調至京城汴梁,出任諫議大夫、監察御史、御史中丞,直至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要職。

步入官場之後,包拯被任命為大理寺丞,知天長縣。據《續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包拯剛到天長縣不久之後,就遇到了一件很棘手的案子。「拯嘗知天長縣,有訴盜割牛舌者,拯使歸屠其牛,鬻之。既而又有告殺牛者,拯日:「何為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盜者驚服。」大意是說有一個農民來告狀,說有人偷割了他家耕牛的舌頭。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犯法的,要受到重責。但是,包拯對告狀的說,讓他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那人回家後,便把耕牛殺了。結果,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殺牛的農民。包拯當堂反問:「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責問弄的驚慌失措起來,最後如實招供,是因為和耕牛的主人有讎隙,所以才這麼做。這種心理戰術,至今仍被司法審訊廣泛運用。其實在北宋的各種史料當中,關於包拯斷案的實例並沒有太多的記載。而後世百姓所深信的包青天「日斷陽,夜斷陰」的形象主要是來自明清各種公案小說的杜撰。

1040年,三年知縣任滿之後,包拯被任命為殿中丞,調至端州任知州。在端州的這三年里,包拯清廉公正、鐵面無私的名聲漸漸彰顯。端州盛產端觀,乃四大名硯之首。這端硯歷來被當作朝廷的貢品,乃是宋朝土大夫最珍愛的時髦奢華用品。也正因為如此,歷任端州知州的官員,都會在貢硯的規定數量之外,額外再加征幾十倍的數額,用來賄賂朝中權貴,「打點」關係,所以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一上任,就下令徵收貢硯嚴禁超出國家標準,嚴禁搜刮民脂民膏。有些達官貴人來送禮,要他收回成命,甚至對他威脅,包拯卻置之不理。當包拯離任的時候,他沒有帶走一方端硯,「歲滿不持一硯歸」。因此他在端州得罪了許多達官貴人,卻贏得了當地百姓的高度認可。

戲曲中塑造的包拯形象

公元1044年,包拯調任監察御史,掌「度支判官,三司戶部判官」,從史料記載來看,這是一個主掌全國財賦的官職,所以,包拯一生的主要精力其實並不像民間傳說的那樣,放在決獄斷案上,而是一直在擔任諫官和財政官員。

包拯進入中央時,剛好趕上范仲淹等人施行「慶曆新政」。范仲淹通過舉賢任能、裁減冗員等一系列的革新,希望改變當朝官員人浮於事的冗濫濫作風。這不可避免地觸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因此而陷入不同黨派的紛爭,守舊派改革派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當時,推薦包拯到京城任職的是守舊派大臣王拱臣,從常理上來說,守舊派對包拯有知遇之恩,包拯應該站在守舊派這邊。但他卻並未急著表態,也不參與黨爭。

守舊派的各位大佬也沒有把這個剛剛從鄉下來的無名小卒放在眼裡,更沒指望他能有什麼作為。可是,包拯突然上奏摺抨擊了范仲淹新政中人事制度改革的某些瑕疵,一針見血,力道十足。這頓時讓守舊派士氣大振,為剛剛加入的生力軍驚喜莫名。

可是,包拯這樣做,並非出於私心,而是出於公心。慶曆新政失敗之後,新政被廢,保守派的官員還沒來得及慶祝,包拯卻又突然上奏摺建議皇帝保留范仲淹關於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系列政策,因為這些政策是對國家有利的。這一下,又將保守派給徹底打懵了,搞不懂包拯是不是腦袋有問題。

但是,包拯就是這種嶙峋峭直的性格,他一心為國,鐵面無私,凡事只論對錯,不與人苟合,不偽辭悅人。包拯是一個孤臣、一個直臣、也是一個賢臣。他曾經因為各種正當的原因彈劾過的朝廷重臣和當朝權貴中,被降職、被罷官、被法辦的達三四十人。

酷吏王逵凶很殘暴,手段酷烈。包拯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先後七次彈効王逵,最終把他拉下馬;仁宗最親信的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同樣遭到包拯的嚴厲彈劾;他更是連續四次彈劾皇親郭承佑。

當時,宋仁宗專寵張貴妃,欲將張貴妃堂伯張堯佐封為「節度使兼宣徽兩院使」。包拯據理力爭,認為張堯佐本來是無能的人,卻憑藉裙帶關係幸進,這是不符合朝廷法度的。其他大臣們也紛紛跟隨包拯進諫。但是,宋仁宗頂住了壓力,還是升了張堯佐的職位。包拯在三天之內再次彈効,直言不諱地大罵「國丈」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宋仁宗十分惱火,跟包拯慪氣,想要一意孤行。包拯在和宋仁宗廷辯的時候,因為一時激動,唾沫濺得宋仁宗滿臉都是。氣得宋仁宗拂袖而去。回宮之後,張貴妃來打探消息,宋仁宗發脾氣道:「包拯的口水都噴到我臉上來了,你卻只知道幫你伯父討要宣徽使的官職!宣徽使,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使嗎?」最後,宋仁宗想用緩兵之計,暫時答應外戚不得擔任宣微使的建議。幾個月之後,當宋仁宗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時候,包拯再次站了出來,繼續彈劾,一彈再彈,讓宋仁宗下不了台。最後宋仁宗迫不得已之下,只得撤銷了這個任命。

包拯這股子牛勁,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包拯一生從不拉黨結派,以至於「故人、親黨皆絕之」。

在開封府的階段中,包拯「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據《宋史?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影視劇中塑造的包拯形象

後來包拯晉級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兼理檢使,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當時,大宋的財政部長「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假公濟私。有個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間酒坊,因為經營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麥,摺合現錢一百多萬貫。劉保衡拿不出錢還債,張方平便下令劉保衡變賣家產抵償欠債,張方平自己卻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產。包拯認為張方平利用職權,巧取豪奪,罪不容恕,於是上書皇帝,參了張方平一本,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不久,宋祁接替了張方平三司使的職務,但是宋祁的人品也不怎麼樣,於是包拯又繼續彈劾宋祁,導致宋祁又被罷免。

朝廷任命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暫時兼任了財政部長的職務。那時候,歐陽修帶著懷疑說:「包拯接連告倒了張方平和宋祁,這其實是因為他自己貪戀財政部長的肥缺。「包拯並不以為然,他在財政部長的位置上,採取了很多具體措施,努力保障百姓的利益,減輕百姓的負擔。

1062年7月,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包拯的一生鐵面無私、疾惡如仇、剛毅耿直,敢於打擊權貴豪門勢力。他對後代要求極嚴格,凡是包氏子孫中當官的,如有貪贓枉法,活著不得歸本家,死後也不能葬包家祖墳,「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正因為包拯一生廉潔清正,無私,才能在百姓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座崇高的豐碑。當政治清明時,百姓懷念他;政治衰敗時,老百姓更懷念他。

包公祠內

中國古代官德故事》由安徽省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項純文教授主編,黎志、高楊參與編寫。講述中國「古代官德修養」是深深地植根於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被世代炎黃子孫奉為至寶的中華傳統美德之中的,又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孕育出了中國「古代官德修養」,因果傳燈,互相促進。

中國古代官德故事》運用人物案例,講述了一批赫赫有名的古代官員的官德故事,以此作為當今官員的修養借鑒,為官參考,也供各界讀者閱讀了解。

關注傳統文化,描繪多彩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傳統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傳統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