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森 NYU Stern Operations Management PhD 申請分享

楊森 NYU Stern Operations Management PhD 申請分享

編者:楊森同學在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後成功申請到了紐約大學運籌管理博士項目。Megamatics衷心感謝他抽出時間為大家帶來了真誠的分享!

前言

申請塵埃落定以後,念及中大數學系申請運籌學方向的同學寥寥,時常想著得寫份總結,給後來的同學以參考。因此感謝Megamatics的邀請,讓我不再拖延。

確定研究方向及暑期研究

大一結束,本著數學是基礎學科,即可以為好多方向比如商科、統計、計算機科學等打好基礎的念想,定下數學為主修,接下來按部就班修讀數學課。但我始終未能發現自己究竟對數學的哪些方向最感興趣,也擔心以自己的天賦意志難以在純數方向走得夠深夠遠,於是大三前的暑假下決心要在應用數學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當然免不了試錯的——聯繫了系主任(Raymond),得到每周旁聽他的研究生的課題報告的機會,囫圇吞棗地了解了圖像處理和數據分析/挖掘等等對當時的乃至現在的我都有些超綱的知識;因為大三下要去交換,後來這事便不了了之,但多少也增加了對這倆方向的認識。

同時我也搜集到關於運籌學的信息:它是一門主要在用概率和統計的方法做優化、做最有決策的新興學科;其次,它要求的知識儲備不高,只需要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學分析;再次,它與很多個學科都有交叉,包括數學,統計,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經濟學等等。新興學科保證了這個方向的活力,交叉學科表明畢業以後就業面寬廣,也有運籌管理博士畢業後直接在數學系找到教職的實例。

商學院畢業了的話,主要是去大學的商學院或者工學院理學院任教,薪資相當豐厚;工學院博士畢業後,去大學任教的也有,去業界找工作的也有,大都可以找到對口的工作。因此畢業的前景不用太擔心。比如順豐京東一類的快遞公司,華為阿里這樣的有自己研發部門的公司,都有跟運籌學博士對標的職務。

我在大三下的交換時終於定下以運籌學為申請方向,相較於目標明確的、大三乃至大二就開始做申請方向的研究的同學實在太晚;所以也建議後來的同學們儘早開始探索/確定自己的申請方向,這樣有大把時間來做準備、出研究成果,對申請有絕對正面的影響。當時到了申請數學系的中國及海外研究、實習和交換項目(COSINE)的時候,Z教授面試時,我申明只想去做運籌、概率或者統計的項目,結果是申請失敗;在南半球漸冷的秋天裡這讓人很是沮喪。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隨後我發郵件詢問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SEEM)的L教授能否指導我做運籌方面的暑假研究,非常幸運地得到了回應。大三暑假6月中旬回港後,收到L教授發來的一篇文章,讓我讀完後給他講一遍,算是對我的測試;之後開始邊刷教科書邊看論文,暑假快結束時終於有機會拿到一個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的問題,讓我看看如何將另外一篇文章里的比較新穎的魯棒優化(Robust Optimization)的方法用在這個問題中;然而大四上已經著手申請、雜事纏身,到11月下旬我才勉強解決這個問題並寫成報告記錄,趕在了各個學校的申請截止日期之前。

信息搜集及擇校

理論上說,如果知道的關於申請的領域、學校和教授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做出最優決策。信息來源很多,大致有:

1.相關領域教授:首先就是指導過學習的教授,可以從他們處知道各個學校院系的大致實力;還能看看他們的合作者的任教的大學,優先考慮申請這些大學可以使拿到的他們的推薦信發揮最大的作用。再次就是儘可能與申請中的面試教授在面試結束後保持聯繫,或者就能從他們那得到更多關於學校,項目及錄取的信息。最後就是如果中大有邀請外來的教授做課題報告,或者有相關領域的會議會在香港召開,或許去聽完報告就能和你感興趣的學校教授直接交流。最後這條我做得非常糟糕,2018年1月初港中文正開學之際,第九屆生產與運籌管理協會-香港國際會議(The NinthPOMS-H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由港中大承辦,就在鄭裕彤樓召開,我卻躲懶沒去;後來我拿到錄取的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運籌組的系主任,(在18年2月份的時候紐約大學第一次面試我的也是他),就出席了那次會議;還有新國立大學的做運籌的幾位教授(也在錄取委員會裡)也出席了會議。與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京大學的一名數學系的應屆畢業女生,都過來和新國立的教授交流「套磁」了!此外,直接向感興趣學校的教授發郵件「套磁」就我的經驗來說幾乎沒用,可能我只嘗試聯繫了兩位教授沒什麼說服力,但的確是無一回復。

2.網路資源:首先是可以在感興趣的學校官網上查到項目介紹,教授們的研究方向,通過該項目的必修課程看到該項目的培養偏好,以及畢業生的去向。其次是網路論壇,像一畝三分地和ChaseDream,裡面有很多申請總結,定位選校的信息。我在Chasedream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位Z教授在2011年從北大數學系本科畢業升學到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運籌管理博士項目後,寫的申請總結,因為我和他背景非常相似,因此那篇總結對我申請幫助極大;後來甚至通過站內消息聯繫上了他,給了我很多懇切的鼓勵和建議。最後就是一些排名網站,比如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商學院排名(UTD Business School Ranking),可以手動生成基於各學校發表在特定期刊上的論文數量、質量的排名。

3.同領域的學長學姐:可以詢問普通的申請問題、申請故事、對應項目的實力,甚至是哪位教授在今年會招學生之類的消息。

擇校時我綜合以上收集的信息,列出真正想去的項目。這裡有一個問題,運籌學項目在各個學校可能會出現在兩個學院下面,即工學院、商學院。兩個學院的教授實力應該相差彷彿,個人認為無須必要作過多比較。但有兩個很現實的問題——其一,商學院資金充裕,大都會以助學金(Fellowship)的形式給博士生獎學金,而工學院則會以研究助理獎學金(Research Assistantship)或教學助理獎學金(Teach Assistantship)的方式;區別是理論上不需要/需要做除了自己研究之外的工作。其二,商學院招收的博士生較少,每年每個項目只招1-5人,甚至是1-2人;工學院招收的博士生一般是稍多於這個數目的。造成的結果是——商院的每名博士生可能會有兩名教授共同指引,如果充分利用這個資源,畢業後找到教職可能會更容易。

申請期間我都是自己準備的,畢竟8所還是能忙得過來;同時我也覺得自己全程負責整個申請流程可以鍛煉到自己,寫簡歷個人陳述等都是必備的技能,可以增加對自己研究興趣的理解。但是呢,也不應該全盤否定留學機構;如果自己學習工作太過繁重,找中介幫忙也是可以的。

我總共申請了8個博士項目,3個工學院,5個商學院。申請結果和背景如下:

工學院,工業工程及運籌學博士項目

收到拒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IEOR),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 IEOR),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Mich, IOE)

商學院,運籌管理博士項目:

錄取:紐約大學(NYU, Stern);

得到面試機會:新加坡國立大學(NUS, IORA),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USTL,Olin);

收到拒信: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 Kellogg),康奈爾大學(Cornell U, Johnson)

背景:本科為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精研及計算數學方向

績點:平均績點(CGPA): 3.65/4.00;主修績點(Major GPA):3.77/4.00

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 152/170(語文),170/170(數學), 3.0/6.0(寫作)

托福(TOEFL): 107 = 29(閱讀) + 29(聽力) + 22(口語) + 27(寫作)

跟運籌有關的研究學習:美國數學建模比賽(HM獎),一個魯棒優化(Robust Optimization)的報告

以我普通的背景,本科畢業申請博士委實艱難,但仍能夠傳達應有的信息:堅實的數學基礎,對運籌學有了解且下定了讀該方向博士的決心,能夠自我激勵尋找研究機會、開展科研訓練。8個項目少了一點,可以申請夠10+

關於選校,若後來的同學有更好的背景,想嘗試申請運籌學方向的頂尖學校,不要忘記考慮:Operations Research Center(MIT), Sloan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Decision Risk and Operations(Columbia U),OperationsInformation and Decisions Department (Wharton, UPenn), HarvardBusiness School,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若背景跟我類似,則不須申請Kellogg, Northwestern U,應補申TepperSchool of Business (CMU)及ISyE(Georgia Tech).

申請材料及面試

申請材料包括簡歷,成績單,個人陳述,推薦信,及GRE和托福成績。簡歷和成績單沒什麼好說的,最好在簡歷上寫清楚自己在系裡同學中的大致排名。個人陳述在我看來就是個人相關經歷的堆砌,越「硬」越好,不用談太多的心得感受,大概就是「我參加了xxx +過程中我做的部分是xxx +最後我學會了/最後的成果是xxx」這樣的來個兩段;最後提一下想要跟的導師,為什麼自己適合這個項目,再表一下讀博士的決心!(據說他們很怕招到不堅定的學生,中途拿個碩士學位走人的話對系裡真的很傷很虧)

至於推薦信,我拿到了L教授的強推,他的推薦信起到了絕大的作用;另外兩封推薦信由中大的Z教授和另一位L教授幫我提交。我的GRE不可以說不低的,托福100分應該就夠用,故不用太過擔心。

商學院招博士生非常謹慎,故一般會有面試;部分工學院也會有面試。有兩類問題,一類是比較常規的,比如你讀博士的原因,為什麼選擇我們大學、我們學系;另一類是關於你的研究經歷的提問。我只進行了紐約大學的兩輪面試,另外兩所大學給面試機會時我已經確認了紐約大學的錄取,故推掉以節約大家的時間。1月下旬的第一次面試由斯特恩商學院的運籌部門的系主任,一個特別平易近人的教授,以電話面試的形式進行,問的都是比較常規的問題而沒有問我的研究經歷;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我在系裡的排名非常關心,我也主動介紹了我簡歷中提到過的大學免學費獎學金,數學系的獎學金。一面快結束時他表示我會在兩周後收到二面的通知郵件,會由一個和我來自同樣家鄉的教授主導。當時我鬆了一口氣想著一面算是過了,也在積極準備二面,並從L教授那裡知道,一面的教授有跟他通電話打聽我的情況。在官網上也找到了會面試我的教授,竟是我套磁過的那位教授,就讀了他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到了二月中旬沒想到二面的通知遲遲等不到,快等到第三周的時候我發郵件向一面的老師詢問了申請進程,教授很快回復我說:非常抱歉,我們還在處理你的申請,現在你已經被排在了等候名單(Waiting List),但仍不排除最後我們仍然會錄取你的可能;如果你有收到其他大學的錄取,請儘快知會我們。我收到回復以後雖然很沮喪,二面看似已經不會有了,而且進了等候名單其實機會已經渺茫。但這時候請注意,仍應以積極的口吻回復了這個壞消息,我提到一面的時候並未討論學術性的問題,是否可以同你或者你的同事聊聊我的研究經歷以讓你們對我有更全面的了解。系主任雖然沒有再回復我,但第三天我收到了二面的邀請。二面詳細討論了我的研究經歷(對我做的課題他提了一些我沒想到的問題),我對上學期哪門課的最感興趣以及為什麼;我主動提到1月初我給他發過套磁信,讀過他最近發表的文章,他便讓我講一下這篇文章大概是做什麼,最重要的部分是哪裡,並讓我讀了一遍摘要。隨後到了我問問題的環節,我問到了他對一個PhD學生的期望,畢業以後希望他們找教職還是去業界,以及博士生資格考試難度,畢業前需要發多少文章。一周以後就收到了錄取。

感謝陪我走過申請路的大家。仍要提醒一句,讀博需謹慎,且行且珍惜~

參考材料:《sth2say》,Prof. ZhangRenyu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egamatics 的精彩文章:

TAG:Megama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