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青花發色辨別元明瓷器

從青花發色辨別元明瓷器

元延祐青花(1314—1320)

延祐青花有施青白釉、用國產青料這兩個顯著特點。

此件的畫法採用勾勒點染,減筆沒骨,

其用筆富於變化,點線面結合,畫面和諧有動感。

元 青花纏枝花卉紋帶七寶蓋大罐,「延祐型」元青花的標準器

元至正青花(1341—1368)

至正青花,也稱「典型元青花」,用源於西亞的鈷(蘇麻離青料),

在胎坯上繪彩作畫,施上透明釉,經高溫燒制,其繪彩變成了鮮麗的靛青色,這就是流芳至今的青花瓷器。

至正時期的青花開創明清色彩繽紛的彩瓷世界之先聲。

元至正十一年青花龍紋象耳大瓶,大英博物館藏

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元末明初(約14世紀)

明初(洪武、建文)青花(1368—1402)

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

細節上,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

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

菊花繪成「扁菊」,花蕊以方格紋表現;

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

明洪武春壽梅瓶

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

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

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

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碗-台北故宮

明永樂、宣德青花(1403—1435)

此期所用青料,以蘇勃泥青為主,多見「鐵鏽斑痕」。

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

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

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

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明永樂青花加金彩纏枝苜蓿花紋碗-北京故宮

明代永樂青花釉里紅龍紋高足把杯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三多碗

明正統、景泰、天順青花 (1436—1464)

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

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明正統青花松竹梅紋罐

明景泰青花八仙慶壽紋罐

明代天順青花攜琴訪友圖梅瓶

明中期青花(1465—1521)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

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

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鏽斑。

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

花葉似手掌撐開狀;

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

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

成化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

明成化青花秋葵碗

明弘治青花人物碗

明弘治青花荷塘游龍紋碗

明嘉靖、隆慶、萬曆青花(1522—1620)

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

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

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

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

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

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

大器較多。

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

明嘉靖青花仙人葫蘆瓶

嘉靖青花雙龍紋蓋罐

明隆慶青花團龍紋提梁壺-北京故宮

明隆慶青花雲龍紋蟋蟀罐

明萬曆青花龍鳳紋出戟花觚-北京故宮藏

明萬曆青花梵文蓮瓣盤-台北故宮

明天啟、崇禎青花(1621—1644)

天啟年款器甚少,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

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明天啟青花羅漢圖鍾

明代天啟花觚

明崇禎 青花山水昭君出塞筆筒

明崇禎十三年青花博古圖瓶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第一收藏 的精彩文章:

清嘉慶交龍鈕玉璽1495萬成交

TAG:華夏第一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