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為什麼讓你越來越痛苦?
溫暖家園
一個最真實的抑鬱症康復、成長經驗分享公眾號
導讀:
過於關注癥狀,會讓你越來越痛苦。選擇不去管癥狀,無為,可以自然消失,對癥狀的順其自然,直到不再陷入。
神經症患者最痛苦和迷茫的是各種癥狀對自己的困擾,強迫,恐懼,焦慮,抑鬱,失眠等神經症性問題,都有很多複雜的癥狀。
神經症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癥狀,比如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
患者極力迴避所害怕的處境,本人也知道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其焦慮並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
有的患者有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患者有治療要求,主觀感受非常痛苦,本症國際上通稱為「心境惡劣」。
對自身感覺或徵象作出患有不切實際的病態解釋,致使整個心身被由此產生的疑慮,煩惱和恐懼所佔據,以對自身健康的過分關心和持難以消除的成見為特點,患者懷疑自己患了某種事實上並不存在的疾病,醫生的解釋和客觀檢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
以上列舉的只是神經症比較常見的癥狀,在實際中還有許多變化和表現。
由於癥狀帶來的強烈病感(一種病的感覺,但經過醫院檢查並無器質病變),所以患者認為自己有病,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疾病。
在痛苦和恐懼的驅使下,患者固執地到處求醫,做各種檢查,吃各種精神藥物,還有去做物理儀器治療,甚至花巨額手術費做腦部的手術。但結果是有的毫無效果,有的有短期效果,有的甚至更加嚴重。
於是,很多患者和患者的家屬,十分絕望,感覺這種奇怪的神經症是世間的疑難,根本沒辦法解決,以致承受了很多痛苦,花費大量錢財都是求治無門。
但我們同時能看到希望的是,神經症也有不少康復者,達到了完全不受癥狀影響,或者只有輕微影響的程度,這無疑是患者最渴望的事。
那麼這些康復者是怎麼走出來的?
可以說因素很多,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做了正確的心理療愈。所以要走出神經症,必須進行心理治療和建設,不管是哪種心理治療流派,只要能幫助擺脫神經症的困擾,我們都是認可和堅決實踐的。
這裡我想從森田療法的角度,說說對癥狀的認識。
神經症有沒有生理基礎,這個所說不一,我傾向認為是有一定的基礎。
從醫學科學的角度說,身心一體,心理的障礙、痛苦會有身體不夠健康的原因。所以,在神經症發作時,軀體會很痛苦。
這一來自心理問題本來就可以引發身體的難受,異樣感,同時也不排除身體自身的虧虛情況。
於是,我不反對在癥狀很痛苦時,吃對症的中西藥調整一下身體狀況。
同時改變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縱慾等,開始積極、陽光的生活新方式。
但只是吃藥改變不了引發心理障礙,造成神經症的錯誤思維、行為模式。所以必須尋求心理療愈,建立正確的思維、行為模式。
比如,森田療法讓我們認識到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對療愈癥狀的重要性。
癥狀背後都有自己不接納的念頭,情緒,這些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痛苦感,而這些感覺正是人類最反感、排斥的,出自本能的想對抗、消除。
而正是這種做法,恰恰會讓癥狀能量持續加強,導致精神交互、能量消耗的惡性循環。
因而對癥狀,森田療法讓我們不關注,不對抗,不解決,任由焦慮的情緒經歷到頂峰,自然緩解。
於是,癥狀推動的核心力量——焦慮情緒遵行運行的自然規律緩解、消失,打破了人為去干涉造成癥狀惡化、持續、加強的惡性循環。
同時這個體驗給自己一個很大的信心,原來不去管癥狀,無為,可以自然消失,這樣就更加能夠去堅持,對癥狀的順其自然,直到不再陷入。
另外,我們要認識到癥狀雖然帶來很大的痛苦,是我們很不喜歡的感受和身心反應,但並不表明,這些感受,身心反應是反常的,是不可接受的。
比如我們會對有感覺的異性產生性慾的衝動;考試我們會緊張、焦慮;在自己在意的朋友或領導面前想表現好,但恰恰會引發緊張和不好的表現;公眾演講時會害怕,甚至到手足無措,表達困難。
凡此種種,都是人正常的反應,沒有反而是不太合常規。
然而神經症的病友,由於都非常追求完善,且敏感多疑,所以對這些反應無法接受,認為是病態,從而產生焦慮,恐懼,急於防禦和消除。
但人的自然反應,怎麼可能徹底消除掉呢,所以就陷入精神交互,能量內耗的泥潭,不可自拔,更有人藉助藥物、手術消除自然反應,不能說不是一種可悲之舉。
當然客觀上,神經症患者在出現類似反應時,有比常人更強烈、過度的反應,這些是需要通過心理療愈調整到一個適度,正常的範圍。
在我們了解到神經症的一些真相後,對癥狀的態度正確,實踐得力的情況下,我們仍然不能企望癥狀一下子會消失,因為癥狀的頑固性和慣性,會導致在相當一段時間,我們還是會感覺焦慮,痛苦。
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堅信自己方向的正確,同時盡量把對癥狀的關注,轉移到努力去生活,過好當下,只有精神能量從癥狀的束縛中擺脫出來,指向當下的生活和現實裡面,我們才能徹底療愈自己,並避免陷入主觀精神世界的各種念頭、感覺、臆想的陷井,脫離不可自拔,原地打轉的困境,得到全新的生命境界。
文:幽蘭 |圖源: https://pixabay.com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