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巨變中,讓我們相依而行——母語,我們民族的根

巨變中,讓我們相依而行——母語,我們民族的根

學生語文考小几十、幾分、甚至零分已不是新鮮事,而且人數是一屆屆地逐年攀升,乍聽起來老師難逃其責,但細追究起來,老師也很無奈。看看試卷,觸目驚心,字跡七扭八歪,錯別字連篇,而且幾乎是空白的試卷不少,作文要麼一字不寫,要麼就將前面閱讀文段隨便抄幾行,閱讀題也不會答,就胡亂寫兩個字了事,就連平時老師反覆訓練背誦的那幾首詩也因不會寫字或寫錯別字而被判死刑,其它語言實踐題就更別指望了,這是我們老師要面對的無奈現實,而且這種狀況並非個例,想必不少地方、不少學校的老師甚至家長都已遇到了同樣的尷尬局面。而且不能精準表達、不會規範書寫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亦較為普遍。據報道,上海舉行的一項翻譯大賽爆出冷門,由於缺乏最好的譯文,大賽不僅一等獎空缺,還將二等獎頒給了一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僅在於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於他「流暢、優美的中文表達」。相形之下,國內選手提交的相當多的作品言不達意,其中用詞不精當、標點符號誤用等小錯誤更比比皆是。

這些現象讓我們看到了漢語的處境。

我們的老祖宗,用他們的智慧和才華,創造了人類文學寶庫中最耐人尋味的文字。作為中國人,讓我們時時牢記自己身份的,除了身體髮膚之外,就該是我們的母語了。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誌,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來共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作「母語」,意味著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法國作家都德在他的折射著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小說《最後一課》里,借愛國志士韓麥爾先生之口大讚自己祖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強調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祖國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就還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著。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麼,它就幾乎喪失了生存的土壤。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在《我的早年生活》中多次強調當時考官偏愛的、孩子們作為榮耀、作為享受的拉丁文和希臘語及數學他都學的很差,被視為是個只會學英語的笨學生。他的名字居學校倒數第三,但他卻能把一般英語句子的基本結構牢記在心,能一字不漏地背誦麥考利的1200行史詩,這在他當時便認為是光榮的事,這也是使他成就偉業的秘笈。他說:「只有一件事我會強迫孩子們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語。」

可見母語是一個民族的根,也是一個人成就偉業的基石。

古老優雅的漢語是我們五千年文明最美麗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文化標記。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將我們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為不盡的紙上煙雲。音分四聲,律有平仄,構成了漢語詩文一唱三嘆、迴環往複的音韻之美。千百年來,雋永有致的漢語承載著我們民族獨特的思維,我們依靠它傾訴,運用它思想,通過它記載,憑藉它穿越五千年歷史文化隧道……它,在歷史的流沙中熠熠生輝。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少文人墨客,方塊字被他們反反覆復使用,卻常用常新。中國古詩,以簡練的文字,構築雄宏幽深的意境,讓人驚嘆,這實在是漢語的光榮,那些流傳千百年來而依舊魅力不衰的優秀詩詞,是漢語的鑽石,是真正的文學瑰寶。還有濃縮中華文化的成語,言簡意賅,深刻雋永,滴水藏海,它以語言為承載,方寸之間傳達著豐富的含義,折射著歷史的千姿百態,是漢語辭彙中的璀璨明珠。作為中國人,如果不懂欣賞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些寶貝,難道不是天大的憾事嗎?

其實許多成語、箴言警句、熟語、格言、詩句均出自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典籍,承載著悠悠千年的文化精髓。可謂「繁星點點,熠熠生輝!」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如寫對愛情的「堅守」和對婚姻的「忠誠」,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多麼的含蓄而又多麼富有詩情畫意,表達對思念人的情感,用「春蠶到死絲(思)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遠比「我想死你了!」來得有韻味,而這些精美的語言已悄然淡出我們的生活。

漢語正面臨著危機。

一方面,電腦的普及使文字書寫急劇退場,用慣了紙筆的中老年人,還掙扎著試圖挽住書寫的肩膀,而年輕一代,已然習慣了無紙化的生存。提筆忘字,已成常態,書法之美只在少數書法家手裡流連,在手機微信和電子信箱越來越便捷的當下社會,能看到文辭淳美樸實,書法俊逸洒脫的文章,簡直是一種奢望,傳統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似乎正漸行漸遠。中年以下的朋友舊學功底已無從談起,新學修養也難盡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觀念當道,肉麻成了有趣。聽身邊人的談吐,看莘莘學子的文章,文明含量幾許,文化水準若何,相信大家會有自己的判斷,至於網路語言,新則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味,但說到底,無非是缺乏文化含量的戲說而已。而且有些「趣」文「趣」字,不能不令人擔憂,比如「粑粑、麻麻」(爸爸、媽媽)「童鞋們」(同學們)「神馬都是浮雲」(什麼都是浮雲)等網路時尚語「閃亮」登場,更有甚者隨意將某個同音、形似字拿來亂用,

殊不談混淆視聽,讓一些本就不識幾個字的帥哥靚妹們任性洒脫幾把而不為自己不能準確運用祖國語言而汗顏,單就對中小學生認識中國漢字起干擾作用這一點就很令人揪心,又同時是對我們燦爛的中華語言的一種褻瀆……

另一方面,在「全民學英語」的熱潮中,以在校學生為主的龐大「外語族」的中文書面表達能力嚴重退化,日常語言日漸單調。應當承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教學十分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母語,消減母語: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漢語視為不學自能的天賦。詩人余光中說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工具而已,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

那麼我們再看看我們的孩子又都是如何學習漢語的呢?

近年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誰也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揠苗助長,過早要求孩子上幼兒園就提筆寫字,完成對孩子來說是「天書」一樣枯燥又難弄的作業,孩子不望而生畏才怪呢!本來幼教是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愉快的玩樂中接受教育,開發智力,可按家長們的要求這麼一折騰,一些孩子便從幼兒園起就厭學了。到了上小學,按說這個階段應是養成教育階段,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書寫、閱讀、表達、思維的習慣,可超負荷的作業鋪天蓋地而來,孩子們無奈之下只能應付,抄作業已成常態,不管書寫是否規範,表達是否精準,閱讀連原文都不讀隨便填兩個字兒,能應付一下組長檢查即可,不曾想順應潮流,還運用而生不少輔導做作業的補習班,其實就是方便孩子抄作業罷了,久而久之,忙得昏天黑地的孩子們也只能成為抄作業的機器,不僅丟失了孩子們的童年,也讓孩子錯失養成良好習慣的機會,更喪失了孩子學習積澱優秀文化的大好時光。到了初中,便有了開篇那老師無奈又不堪的情形,孩子徹底放棄了,索性也任性一回,管他考試是幾分,丟了做學生的本分與責任。學生上課回答問題也已除了讀參考書答案外,再就只剩「哼……嗯……」等的習慣語了,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們每日里司空見慣的現實,再看看孩子的生活環境,成人們物慾橫流,功利心強,生活緊張浮躁,今日與這個聚餐,明朝與那個嗨歌,有的竟沉迷於玩遊戲、看電視、網購、逛街、聊天、玩麻將、玩手機……大千世界紛繁熱鬧,卻不能給孩子一個清靜的讀書環境,就連學校也並非一方靜土,竟有一些其他科老師也急功近利宣稱:「語文學不學都一樣,得不了高分」。於是家長、學生在擇校擇班時是不考慮語文老師的,他們似乎在乎的只是分數,老師和學校似乎在乎的只是升學率,忽略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殊不知這才是學生受用終身的精神食糧。烏呼,無法可想!真想繼魯迅之後再喊一聲「救救孩子,也救救我們的母語」吧!

事實證明,忽視母語修養所導致的結果是十分嚴重的。它不僅造成了書寫語言的失范,生活用詞的平庸乏味,也讓母語中的獨特文化意韻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漸消褪。

我們的後代可能會不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會再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只敬衣衫,不敬人」,只知道,「老子是不好欺負的,你等著……」、「我要和你結婚」、「人都看你有沒有錢!」再也不會有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話,不會有賈島為「推」「敲」不定而巧結韓愈的趣聞,更不能體會「鳥鳴山更幽」的意境,也不會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綠」傳千古的美談。試想,一個將「列祖列宗」寫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一個上了初中都能把「初」寫成「礻刀」的學生,一個在老師反覆強調後仍能把「列數字」寫成「例數字」的考生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遠?一個不懂得「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人,又怎能感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情懷?一個連孔子都不知道的民族,該如何守護那曾經被莊子、屈原、李白、杜甫驕傲地向世界展示過的、綿延著幾千年的文化命脈、最貼近我們心靈的母語?發人深思的是,當漢語在故鄉受到冷落時,全球「漢語熱」卻在持續升溫。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的2300餘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萬,漢語成為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外語。

「語詞破碎處,萬物不復存」。縱然「漢語熱」熱遍全球,縱然我們的後代都能說一口標準的英語,但在漢語的故鄉,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身邊,倘若「漢語危機」的呼聲一直不斷,我們又怎能盡展歡顏?

文化的發展繁榮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自省,而自覺自省的前提是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識積累。胸無點墨,何以自覺?就像黃牛,肚子里沒草,拿什麼反芻?網路時代,點擊率成了判斷標準的不二法門,而在雜多信息當中飛來飛去的眼球,其實並未收穫幾多真知。網路人的頭腦,基本是雜亂信息的跑馬場。為什麼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懷念先秦散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為什麼我們常常默念諸子百家、孔孟老莊?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淌著優秀傳統文化血液,對前輩思想家、文學家的傳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樣一種祈願和情懷,寄託著幾千年來傳統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對優雅文化的無限懷想。

剪不斷,理還亂。要想在市場經濟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溫暖的人文情懷,唯有不忘母語是我們的根,用中國語言傳承經典,才能發現博大精深的優美所在,才能觸發自己愚鈍很久的靈感和才華。好在國家教委已頒發從2020年起高考語文分值提升為180分,這不僅是提了30分的概念,而是對漢語學習的重視,是讓我們警醒。考題難度增加,重點考學生的閱讀量,筆者以為這才是學生文化積澱與文學底蘊的一種呈現。各地媒體及教育部門也相繼舉行傳承中華文化的活動,如漢字聽寫大賽,書法比賽,成語接龍,詩文知識競答等,就連電視的廣而告之也有了「我愛閱讀」這樣的宣傳,這著實讓我們看到了曙光。

願我們的漢語不要像希臘文、拉丁文那樣,僅存於典籍之中,要永遠活著,在一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中血脈相延。

母語,在巨變的年代,讓我們相依而行,傳中華之精髓,續中華之文脈!

更多家庭教育及家庭親情文章,請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

如果你想諮詢,就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孟母學堂之育海拾貝 的精彩文章:

TAG:孟母學堂之育海拾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