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鑫:白手起家,身價365億,超越俞敏洪,教育界新貴如何平衡慾望的天平?
第一個7年完成公司上市,第二個7年成為全球教育大王,張邦鑫,這個白手起家的80後以驚人的速度超過了教育行業「老大哥」俞敏洪,在2018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以365億元財富位列第360名,而俞敏洪則以195億排在第872名。
然而樹大招風,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凌晨,美國做空機構渾水公布了一份做空報告,質疑好未來自2016年起財報造假,欺詐性地創造利潤。公司股價盤中跌幅一度超過15%,一個交易日內市值跌掉22億美元。
一紙報告將張邦鑫推向台前,他始終在穩健與激進中搖擺,內心彷彿有兩個小人一直在博弈,一個是金牌家教張邦鑫,堅持教育行業質量與口碑的優先性,踐行著保守穩健的發展策略;另一個是企業家張邦鑫,面對激烈的競爭和隨處可見的機遇,下決心加速擴張佔領市場。
好未來的15年,也是這「兩個張邦鑫」博弈的15年。
看準家教金礦 ,張邦鑫"很有一套」
2003年8月,張邦鑫創辦「學而思」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力壓王思聰成為80後首富,成就寒門子弟白手起家的傳奇。
畢竟那時,他只有東拼西湊來的十萬元,一間12平米的辦公室,連同一個破沙發、一台二手電筒腦、一個破柜子。
在中國獨特的升學模式下,課外輔導市場一直需求旺盛,2003年的時候更是名師難求,張邦鑫看準了這個尚待挖掘的金礦。
憑藉「張老師教奧數很有一套」的口碑,張邦鑫首次辦輔導班就吸引了20多個學生,收到學費一萬多元。他忽然有點緊張,決心不辜負家長的心,還對他們說:「您可以旁聽,覺得不滿意就退錢。」
後來,這句話成了學而思的一大規定:家長可旁聽,前三節課不滿意全額退費。「多給別人一點,你心裡就踏實一點。人窮志不短,男人總要有點志氣。」這是父親對張邦鑫的教導,也成為他經營公司的行為準則。
與按報名數量請老師的傳統做法不同,學而思是有多少合格老師就招多少學生,這種風格一直延續下來,並且保證了極高的教學質量,學員成績提高很快。2004年,200名學員中有42人考取人大附中實驗班、95%的學員進入了重點中學,如此高的升學率成為學而思最令人矚目的招牌。
「學而思很重視口碑,對教學質量的要求可以說是到了苛刻的地步。」據學而思的一位員工介紹,在學而思的培訓班裡,主要施行小班教育,小學班15人、初中20人、高中25人。儘管現在的學校通常是二三十人班,少招一個學生會失去很多利潤,家長因給孩子報不上名而怨聲載道,但張邦鑫仍然固執地堅持這一點。
事實證明,張邦鑫的堅持是對的。2005年,創辦僅兩年的學而思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2006年,學而思設立高中部,並迅速打開局面;2007年,學而思走出海淀、走向北京其它區(縣),並開始涉足家教市場、開通家教網及幼教網.....
學而思在K12教育的大潮中一路迅猛向前,但彼時的張邦鑫仍只想做好家教,從未想過要擴張,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學而思無需融資,更別提上市。
但是一件事改變了張邦鑫的想法,一家剛融資2000萬元的培訓機構,一天內從學而思挖走了5個老師,五封辭職信齊刷刷躺在郵箱里,猶如當頭一記悶棒。
風往哪兒刮,人就會往哪兒走,從來都是順著資本的勢力而為,張邦鑫終於認識到了資本的價值,明白了不進則退的商業法則。
「小而美可以了嗎?原來我是這麼認為的,做大做小,只要有美譽度就好。但是商業是不進則退,如果不跟上時代就會被淘汰。」他回顧當時心情道。
敲鐘上市,好未來一定要賭
2009年,「不缺錢」的學而思拿到了老虎基金、KTB共計4000萬美元融資,為上市打下外部基礎。次年,恰逢全國課外教培市場蓬勃發展,成立僅7年、只準備5個月的學而思順利在美上市,29歲的張邦鑫成了當時紐交所最年輕的敲鐘人。
至此,他正式加入了資本的戰場。
上市之後,面對短期內聚集的巨大機會和金錢,張邦鑫選擇了急速擴張。「當競爭對手以百分之二百的增長速度搶佔市場的時候,控制擴張慾望是件很難的事」,他如此解釋自己的決策。
未經考察,學而思就開始進入一個個大城市拓展,2011年學而思產品供應、教學點和人員大量擴增,這些新增成本後來用了3年才消化掉,張邦鑫也因加速渠道擴張被內部眾高管聲討。
而除此之外,更致命的錯誤來自於在線教育的押注。
2012年,在美國MOOC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國內在線教育呈「井噴式」增長,親歷中國互聯網發展每個階段的張邦鑫,自命深諳互聯網的威力,將其與教育相結合定會改變整個行業格局。
「一定要賭,這個時代不改變就會死」,這位昔日儒雅的北大才子又一次選擇了冒進主義。2013年8月,經長時間內部溝通後,學而思更名「好未來」,定位「用科技與互聯網推動教育進步的公司」,正式吹響了轉型在線教育的號角。
但現實並沒有朝著張邦鑫希望的方向發展,張邦鑫接管的學而思網校虧損一度高達1700萬元。「那是我最低谷的時候」,他對媒體說,「小夥伴們一直說我不務正業」。
線下的培優(6-18歲中小學小班課外輔導)仍然是主要的營收來源,在線教育航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好未來顯然沒有成為領航者。學生與老師之間供應鏈結構沒發生根本變化之前,光打著O2O的概念,互聯網平台很難推翻傳統模式。
張邦鑫開始重新思考「慢發展」的戰略。
速度與激情,被資本搖擺的張邦鑫跌入「渾水」
好未來重回過去的軌道,開始慢速增長,全年只進入一個新的城市。
教育行業一二級市場投資人博實曾在2014年與張邦鑫有過交流,他用「非常壓制甚至是謙虛」來形容當時張邦鑫對於公司發展的掌控,「感覺發展的步子可以邁得更快一些,但是他把步子壓慢了。」
回憶2014年與張邦鑫的那次交談,博實表示,「當時好未來的廣告投放很少,除了培優以外,其他業務的擴張都做得比較謹慎,你一看就知道他藏了很多營收跟利潤,在壓著發展速度,發展速度也還不錯,PE也才二三十倍。」
梳理好未來上市後的發展歷程,在2016年之前,「穩健」一直是比較明確主基調。
在那之後,張邦鑫的天平又偏向了快速擴張。一位好未來員工表示,「這幾年明顯的感受就是急了,為了沖增長,不顧成本,抽血培優。」好未來2018財年四季度報告顯示,學而思培優佔總收入73%,培優凈收入增長55.4%,入學人數增長72.4%。
入學人數的激增使得課程質量堪憂,除此之外,好未來還將觸角伸向了幼教、留學、智能教育等新領域,盤子大了,犯錯的風險也就隨之而來。
今年6月,渾水報告中涉及好未來虛增,從已公布的報告第一彈來看,渾水「實錘」部分所涉的兩筆併購案存有蹊蹺,但不涉及運營利潤和主營業務。
兩個案例分別是,好未來2015年投資順順留學這筆價值5000萬美元的收購,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標的轉移,只是合同空轉;同年,在好未來對輕輕家教的投資中,這家上線僅僅幾個月的網站獲得上千萬美元的投資,並且隱瞞了關聯交易。
親歷了6年前渾水做空新東方的教培行業觀察人士朱宇認為,渾水的報告不一定是好未來真正的危機,真正的危機是接下來兩個季度的業績數字。今年暑假,受多個因素影響,學而思培優多個主要城市的招生增速放緩,而網校增長仍然依靠大量廣告投放實現,這將成為好未來接下來半年的主要壓力。
張邦鑫還能保持一個「好未來」嗎?
營收增長、利潤增長與市盈率等指標,如同資本方懸在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他不得不在快與慢之間繼續搖擺。
但資本的漩渦中,誰又能把握得剛剛好?回顧張邦鑫與好未來的發展歷程,像極了中國創業者的縮影,他們始於一個美好的初心,想在能力所及之內做一個小而美的企業,卻在巨大的浪潮中被推湧向前,不進則退,只能選擇順風而行,也承擔了隨之而來的風險與挑戰。面對慾望的天平,他們和我們一樣需要選擇,時而篤定,時而徘徊。
這麼多創業的故事裡,除了庸俗平淡的利潤追逐,更多的是人生價值與夢想的實現,也許有一天,財富排行榜上的數字不再會為人所津津樂道,但你一定還能想起張邦鑫在紐交所敲鐘時的笑臉,他那麼年輕,坦率、投入、精力充沛,對未來充滿希望,意氣風發地暢想著無限可能。
※艾問·劉曙峰:水逆過後,這位掌舵者如何逆風翻盤?
※周鴻禕:這4件事都做不好,別指望公司能賺錢
TAG:艾問iA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