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詩經中的三種植物

關於詩經中的三種植物

詩經中的植物種類繁多,光是名字就相當驚艷。如:木瓜、白茅、甘棠、荷華、卷耳、芣苢等等。

北大校長傅斯年說:「詩經中詞語最有研究之價值」,詞語是作者寄託感情和抒發意境的載體。同樣,詩經中的植物也具有豐富的意象和內涵。在千載之下,我們仍然借著相同的草木,與偉大的詩人同心共感。

一、荇菜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是一種水生植物,詩篇中通常都用這種水生植物的形象來表現女子和其心情的飄搖。從形態來分析,荇菜和蒓菜在水中都有柔嫩飄蕩之姿,頗有幾分裊裊而行的女子的形態,仿若美麗女子在水中盥洗荇菜或蒓菜的輕柔姿態。同時,從心態來分析,植物物的姿態有所變化,也說明了女子的心緒有所變化。或者是羞澀,或者是歡心,或者是激動,等等。這就成為一種非常帶有暗示性的暗喻。這種引申含義的品讀,也會讓這種類比和聯繫的文字更加的富有韻味,也讓閱讀層次變得十分多樣化。因為這種植物的民間局限性,對於後世來說,延續和繼承不是很大。

二、飛蓬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青沐,誰適為容。一一《衛風·伯今》

蓬,即蓬嵩,亦稱稱「飛蓬」。據據《埤雅》:「其葉散生,末大於本,故遇風輒拔而旋。雖轉徙無常,其相遇往往而有,故字從逢。」由於外呈圓形,似草球,花開後如絮四散飄飛,或枯後往往在近根處被風折斷,捲起飛旋,所以還可叫「飄蓬」「轉蓬」「孤蓬」「征蓬」。《詩經》中蓬草這種枯後根斷、隨風飄飛、漂泊無依的意象,在後世古詩文中,被廣泛吸取,常常象徵征著天涯遊子。遊子離開家鄉,客居居外地,恰似蓬草斷根;遊子行無定點,居無定處又如同蓬草的漂泊無依,所以

一般來說,當詩人孤身在外,或送別友人,感嘆自己或友人身世飄零的時候,思鄉念友的時候,便用蓬草來寄託心曲。這樣的意象也影響到了後來的詩歌運用,將這種意味深長的含義延續了下去。如曹植《雜詩》云:「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唐代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等等。

三、蔞蒿

翹翹錯薪,言劉其簍;之子于歸,言秣其駒。一一《周南·漢廣》

翻譯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綠綠的蔞蒿割倒了聚攏起來。把馬兒餵飽,以便能夠有機會去接讓人時刻記掛的人。這一句其實是寫痴情人想要接近自己的心上人而不可得的心情而「蔞」就是蔞蒿,這個具象的表現則有兩種。從這種植物本身的性質來看,它屬於春天青黃不接時長成,有一種季節性的暗示。往往以蔞蒿的初生來表述春天的悄然來臨,埋著季節變化的暗線。這一個意向在後世蘇軾的《春江晚景圖》有所表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是一種對大自然的親近和暗含。而從這種植物在《漢廣》中的含義借用,以此就延伸出一種懷念和思念之感。因為在原詩句中就是這種「我想這麼做,但是現實中我卻還沒有表達」的含義,帶有一些想像和懷戀的味道。而這種種思懷之意是隱隱的、暗含表現的。比如,蘇洞河的《金陵雜興二百首》:「蔞蒿登盤朝飯美,河飩入市晚羹香。應無白傳思春草,卻有東坡賦海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夕陽暮歌 的精彩文章:

TAG:夕陽暮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