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喜歡的成語故事-大智大勇

最喜歡的成語故事-大智大勇

原標題:最喜歡的成語故事-大智大勇


大智大勇(1)


愛屋及烏


【釋義】喜愛那所房屋,就連屋頂上的烏鴉也一樣喜歡。比喻因為喜歡某個人,從而連帶地喜歡與他有關的人或物。


商朝末年,紂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西方諸侯國的首領姬昌決心推翻商朝的暴政,所以積極擴軍備戰。但是,很可惜,在他發兵之前,他就逝世了。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即為周武王。周武王聯合諸侯,並藉助軍師姜尚及自己弟弟的輔佐,出兵攻打紂王。雙方交戰於牧野,結果商朝大敗,紂王自焚。

紂王死後,周武王仍感到天下沒有安定,便召見姜尚,問道:「進了殷都,該怎麼處置商朝的士眾呢?」


姜尚說:「我聽說過,如果喜歡某個人,就連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討厭這個人,就連他家的牆壁籬笆也討厭。我的意思是:對於敵人,我們要趕盡殺絕,一個也不能留。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武王不同意這麼做。這時召公說:「我曾聽說,有罪者,必殺;無罪者,可以讓他們活下來。我認為應當殺掉所有有罪的人,大王您怎麼看?」


武王也不同意。這時周公說:「我認為君王不應偏愛自己的舊友和親屬,要用仁政來感化天下所有的人。」


武王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便按照周公說的做。從此,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來。


暗渡陳倉


【釋義】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秦朝被推翻的時候,項羽、劉邦以及其他參加反秦戰爭的各路將領,齊集商議勝利以後怎樣割據國土。當時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張分地封王、分配領地,心裡卻已開始盤算,將來怎樣一個個消滅他們。


項羽對一般將領都沒有什麼顧忌,唯獨對劉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劉邦是最難對付的對手。早些時候,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都咸陽(今陝西西安附近),誰就在關中為王。結果,首先進入咸陽的偏偏就是劉邦。關中,即今陝西一帶,是秦的本土,由於秦的大力經營,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他回到家鄉(今江蘇沛縣)一帶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漢中(在今陝西西南山區)三個郡分給劉邦,封為漢王,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想這樣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裡去。而把關中劃做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佔領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都城。


劉邦的確也有獨霸天下的野心,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對於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盤也都不滿。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劉邦也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並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燒毀。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於防禦,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鬆懈對劉邦的戒備。

劉邦到了南鄭,發現部下有一位才能出眾的軍事家,那就是韓信。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於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毀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麼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對於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被占,守將被殺。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慌忙領兵抵抗,已經來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於是一下子被劉邦全部佔領了。


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做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由於這個歷史故事,後來形容瞞著人偷偷摸摸地活動,並達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陳倉」或者「陳倉暗渡」。


按兵不動


【釋義】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於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立時決定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


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並約好在一個月後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乾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採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麼耽擱這麼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我認為衛靈公很有才幹,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時間,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後,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背水一戰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不遺餘力


【釋義】遺:留。餘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戰國時候,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國率兵攻打趙國,武安君白起率兵後援。雙方在長平展開激戰。趙國的軍隊陣亡了一名將領,秦軍獲勝,向趙國索要六座城池。


孝成王急忙召見樓緩,商討對策。趙王說:「秦國索要六城,你看答應他們好還是不答應他們好?」

樓緩主張答應秦國的要求,同秦國講和。虞卿聽說後,急忙去見趙王,他反對求和,他說:「大王,您看秦軍停止進攻,是力量不足,還是因為給您面子?」趙王嘆了一口氣:「唉,秦國來攻打我們,已不留一點力量,必是因為力量不足……」


虞卿說:「秦軍力量不足才停戰。大王您又滿足他們索要六城的要求,這不是幫助秦國削弱自己嗎?」


趙王拿不定主意,又問樓緩,樓緩仍堅持自己意見。


虞卿又見趙王說:「樓緩也不能保證今年給秦六城,秦國明年不再攻趙。那麼,明年秦國又來攻趙,只有再給秦六城,秦年年攻趙,趙年年割地。秦是個如狼似虎的國家,是不講道義的,貪心是沒有止境的,而趙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土地,怎能滿足秦國沒完沒了的欲求,趙國還能存在嗎?」


趙王說:「你說的有道理,但是,你有什麼辦法解救趙國啊?」


虞卿成竹在胸,慢慢地講出一個計謀:「大王,秦國向您要六個城池,您偏不給他,您可以把五個城池送給齊國。齊國和秦國一向是有仇的國家,齊王得到我們的五個城池,必然會幫助我們抗秦。這樣一來我看秦王恐怕要帶著重禮,主動來向我們請求講和呢!您這一個舉動,可以使趙齊兩個國家結成聯盟,正好與秦國最初的企圖相反呀!」


「好主意,好主意!就這麼辦吧!」趙王贊成虞卿的策略,派他去齊國謀劃。果然不出虞卿所料,他還沒有從齊國回來,秦國已派使者來到趙國講和了。


從善如流


【釋義】從善:指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如流:像流水一樣,比喻迅速。採納高明正確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流水那樣暢快而自然。


春秋時,鄭國處在晉國和楚國之間,是晉、楚兩個大國爭霸的角逐場。公元前585年,楚國子重率軍攻打鄭國,鄭國抵抗不住,派人去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派欒武子率大軍去援鄭。楚軍見晉軍來勢勇猛,便退兵回國。

欒武子感到很惱火,就率兵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蔡國派人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公子申、成二人,率領申、息二地軍隊前往救援,在桑隧抵禦晉軍。


晉國大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武子請求出戰,欒武子也動了心。可部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卻勸道:「我們本是來救鄭的,卻到蔡國來殺伐,楚軍退而復返,很難對付,如我們打勝,只不過打退楚國兩縣軍隊,不足為榮;如敗,那就更加恥辱,因此不打為好。」


欒武子聽了,覺得有理,準備收兵。可有人卻說:「聖人的願望和大眾相同,因而成事。您的輔佐者共有十一人,只有三人不主張打,可見主張打的人還是占多數。為何不按多數人的想法辦事?」


欒武子回答:「採納吉祥善良的意見就是順從大眾主張。現在有三位賢者主張撤兵,就可以說是大眾了。依從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於是下令退兵。


過了兩年,欒武子率兵攻打蔡國,襲擊楚國,俘虜了申驪。楚軍撤退的時候,晉軍襲擊了沈國,俘虜了沈子揖初。這是聽從了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等人意見的結果。


草船借箭


【釋義】運用智謀,憑藉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乘風破浪


【釋義】船隻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


南北朝時,有個年輕人名叫宗愨,字元干。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刀弄槍,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裡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伙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裡搶劫起來。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一時間,客廳里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韻文識字 的精彩文章:

論語為政第二(音頻+原文+譯文)
論語顏淵第十二(音頻+原文+譯文)

TAG:韻文識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