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歷史中獲取「奔騰的地火」——把紅色基因轉化為強軍優勢

從歷史中獲取「奔騰的地火」——把紅色基因轉化為強軍優勢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張鵬

從歷史中獲取「奔騰的地火」

——把紅色基因轉化為強軍優勢

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吃剩下的半截皮帶,無聲地記錄著那段艱辛而充滿希望的紅色往事。

紅軍戰士留下的「半截皮帶」,瀘定橋的鐵索,烈士王建川在戰場上寫給母親的詩,寫著抗震救災誓言的軍用挎包……我軍各級各類史館,雖然大小有別、藏品數量不同,但都有濃縮時代記憶和紅色傳統的傳家寶,我們既要留下來,更要傳下去。

紅色傳統是一個不斷成長、進化的生命體。從深山翠竹中孕育的井岡山精神,到雪山草地上熔煉的長征精神;從寶塔窯洞中生髮的延安精神,到進京趕考路上錘鍊的西柏坡精神;從傾塌廢墟中磨鍊的抗震救災精神,到科技戰場砥礪的載人航天精神……紅色傳統伴隨我軍前行步伐,不斷開新枝、吐新蕊,變得越加豐盈。正如革命前輩所說,「它是活的種子,更是活的力量」。

我軍歷史是紅色傳統的承載體,也是培塑官兵的營養劑。著名學者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一書中寫道:「不是要你到歷史中去採摘耀眼的花朵,應該去獲取熔岩一般運行奔騰的地火。」這「奔騰的地火」,就是紅色傳統、紅色基因。它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既是我軍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的制勝密碼,也是我軍永葆本色、發展向前的根本所在。用「奔騰的地火」點燃強軍激情、淬鍊強軍意志,我們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單位講紅色歷史、紅色傳統,還是汲汲於各種符號:史館裡呆板的陳列,演變成空洞乏味的實景秀;名詞化概念化的歷史,成為死記硬背的枯燥知識點。失去了時代的連接、缺少了情感的溝通,把紅色傳統高高供起來,對於偏好互動、參與、體驗的年輕官兵來說,是難以被吸納的。他們領會膚淺、心無烙印,又怎能讓紅色傳統薪火綿延?這樣只會帶來尷尬的結果:一邊是紅色文化資源琳琅滿目,一邊是紅色傳統教育蒼白無力。

一種文化煥發生機活力,必須植根時代與實踐的沃土,紅色傳統也不例外。善於抓傳承的教育者,他們的講述之所以富有嚼勁,使人的靈魂受到觸動,就是因為能夠找到共鳴的視角、發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現有深度的思考。歷史的背影雖已遠去,受教育者卻如在其中。相反,不能與新時代的官兵相契合、與肩負的使命任務相結合,紅色傳統就不可能與官兵有一個很好的「相遇」。沒有光大,再偉大的精神血脈也難以傳承;沒有傳承,再豐厚的精神財富也難有價值。我們需要有這份清醒。

「好內容和新人類之間並不存在隔閡」。年輕官兵的成長環境、人生閱歷、思維方式與父輩祖輩大不相同,接受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也更為多樣。然而,投身軍營的他們都有一顆紅色的心,需要我們以正確的方式去澆灌。某部幾名士兵是話劇愛好者,部隊鼓勵他們把吳煥先的事迹搬上舞台,演繹出來。從多位親人遭殺害,到虛弱的妻子將乞討得來的米和雞蛋送到部隊,再到吳煥先四坡村中彈犧牲……話劇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許多官兵掉下了眼淚。由此可見,教育者緊跟時代的「潮」、摸准官兵的「脈」,創新理念方法手段,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紅色傳統就會水銀瀉地般注入官兵心田。

紅色傳統屬於過去,也屬於未來。立體重塑、面目一新的人民軍隊,不但為官兵建功立業提供了廣闊舞台,也為紅色傳統存古開新搭建了實踐平台。把紅色傳統從歷史中、展櫃里、書本上請出來,讓它紮根在使命任務的前沿一線、紮根在練兵備戰的每個戰位,我軍就能攻堅克難、書寫令人自豪的發展新篇章,紅色傳統也會在新體制的新枝幹上開新芽、結新果,為我們的事業提供更加豐厚的政治滋養和強大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新營房時代!我軍將打造新型部隊營區
「阿里的天路」:車在路上跳,人在車裡跳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