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4期

《國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4期

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40年(1978-2017):脈絡、意義與圖景

廖丹子

【內容提要】 中國的非傳統安全研究已成一門「顯學」,且對相關研究、安全現實與安全政策產生了極大影響。中國40年(1978-2017年)的非傳統安全研究整體上歷經了醞釀與顯現、闡釋與呼籲、反思與深化、建構與拓展的過程;研究內容豐富且不斷出新,逐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研究類型;與國家決策的關係呈現「被忽視—邊緣性—中心圈」的發展軌跡;研究驅動包括學理驅動、技術驅動、事件驅動、政策驅動和環境驅動;形成了涵蓋組織機構、學生培養、知識傳播、政策諮詢和學術網路的制度化研究態勢。在學術上具備了學派與學科的自覺,推動了安全思想的「範式轉型」與「安全文明」的重塑,在政策上牽引著安全治理實踐更加綜合化與國際化。然而,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體系還未形成,專業性、科學性、國際性不足,未來非傳統安全研究需要在全球安全的研究格局、元問題與分析框架、理論體系與學派自覺、方法論與量化研究、議題深究與國際對話上有新的持續推進。

【關鍵詞】 非傳統安全研究;總體國家安全;共享安全;安全文明;中國學派

【作者簡介】 廖丹子,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杭州 郵編:310018)。

公共物品供給與國內衝突的複發

盧凌宇

【內容提要】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不同類型的公共物品供給是國家對國民接受現存政治秩序和納稅的回報。長期的政治和社會經濟物品供給不妥或不足會導致國民的「怨恨」,破壞統治合法性,從而為反政府武裝組織的動員和招募打開機會窗口,激發國內衝突。怨恨不會隨著戰爭的結束而自動消失。對於普通士兵而言,怨恨是否會平息或化解取決於公共物品供給的變化。無論是原統治集團繼續掌權,還是反叛集團取而代之,改善公共物品供給都是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是決定內戰是否死灰復燃的關鍵因素。基於1947-2008年「武裝衝突資料庫」的「生存分析」支持了本文的基本假設,那就是公共物品供給顯著地降低國內衝突複發的風險。經驗研究還發現,戰後和平建設主要是一個國內政治過程。國際戰爭、經濟相互依存等國際因素會產生局部的顯著影響,但作用並不大。國內政治物品的供給,尤其是政治參與和政治競爭對於衝突複發的遏製作用遠比其他類型物品強。相對於經濟物品,社會福利物品能夠產生及時的作用,和平效果明顯。此外,族群衝突的複發受制於更多類型的國內公共物品供給,因此較之非族群衝突,實現持久和平的機會更多,相對更容易化解。

【關鍵詞】 公共物品供給;國內衝突;衝突複發;衝突陷阱

【作者簡介】 盧凌宇,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上海 郵編: 201620)。

族群戰爭的爆發:一個廣義理論

唐世平著 李思緹譯

【內容提要】 基於兩個分析性的創新:對社會事實秉持以機製為基礎的理解路徑和對動態交互影響的強調,作者提出了一個有關族群戰爭爆發的廣義理論,並利用兩種元機制——安全困境/螺旋模型和群體間–群體內互動——作為「元綜合器」,將戰爭的影響因素與衝突行為的直接驅動力聯繫起來,對散布在現有文獻中的眾多因素和機制加以綜合,形成了一個更具整合性且動態的族群戰爭理論。該理論不但整合了既有文獻中已經識別的眾多因素和機制,而且揭示了先前被隱藏或被忽視的因素、互動和機制,由此指明未來在這些方向的探究將是碩果累累。

【關鍵詞】 族群戰爭;廣義理論;因素;誘因;機制;交互作用;動員

【作者簡介】 唐世平,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陳樹渠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 郵編:200433)。

暴力方式與民心向背:尋找治理族群叛亂的條件組合

謝 超

【內容提要】 治理族群叛亂的目標既包括土地的控制,也包括人的控制,這是治理族群叛亂區別於其他形式叛亂的特點之一。人的控制實際包含兩個內容,既包括人心向背,也包括人員數量的控制。人心向背關乎民眾支持,而爭取民眾支持的必要性在於,雖然擁有民眾支持並不必然導致叛亂的平息,但是沒有民眾支持是不能平息叛亂的。在族群叛亂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國家政府只有贏得更多當地民眾的支持,才能成功治理叛亂。根據衝突各方的暴力行為方式及其對當地民眾支持的影響,成功平息叛亂應具備國家政府有區別使用暴力、叛亂組織無區別使用暴力、當地溫和派主導平叛行動等三個必要條件,以爭取更多民眾支持。這三個條件構成的條件組合,可以有效控制和減少叛亂組織能夠招募到的人員數量,只要國家政府的平叛戰略能夠有效控制叛亂組織所招募的叛亂人員數量,叛亂組織就將走向衰敗並最終消亡,也就是說這一條件組合能夠成為國家政府成功平叛的一個充分條件。通過對結合俄羅斯、印度和西班牙等國家治理族群叛亂的經驗和教訓的分析,進一步證實了以上觀點。

【關鍵詞】 族群叛亂;族群恐怖主義;有區別暴力;無區別暴力;治理族群叛亂

【作者簡介】 謝超,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北京 郵編:100084)。

革命者的失望」與「革命聯盟」內部分裂

——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阿拉伯之春」參與者的數據分析

周亦奇

【內容提要】 2011年以來,席捲西亞北非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對埃及和突尼西亞產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影響。在該運動產生的各種研究議題中,參與過此次運動的民眾對於該運動的評估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作者以「革命者的失望」為視角對此議題進行了探討,認為「革命者的失望」這一變數反映了「革命聯盟」在勝利後的分裂進程,是轉型階段中各種政治力量權力鬥爭、經濟衝突與理念衝突的體現。以上三種類型的衝突可操作化為民主支持度、經濟地位和政治伊斯蘭等三個變數,並根據「阿拉伯民主晴雨表」的數據,對以上變數與「革命者的失望」的關係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發現在突尼西亞和埃及兩國都出現了先前運動參與者對此運動發展的失望問題,不過,具體影響失望的變數在兩國有所不同。在民主支持度上,雖然埃及和突尼西亞民主支持度對參與者的失望都有著顯著的影響,但是其方向完全相反。在經濟地位上,突尼西亞呈現出了顯著的影響,但是埃及卻沒有出現顯著的影響。在政治伊斯蘭問題上,作者創新性地將政治伊斯蘭分成政策伊斯蘭、政黨伊斯蘭和政權伊斯蘭等三個維度,並且發現三個維度的政治伊斯蘭在埃及和突尼西亞兩國呈現的影響並不相同,反映了政治伊斯蘭與「革命者失望」之間的微妙複雜聯繫。

【關鍵詞】 阿拉伯之春;後革命政治發展;革命聯盟;定量分析

【作者介紹】 周亦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上海 郵編:2002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2018年度暑期專題培訓班
第二屆中國形象與全球傳播高端論壇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