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竹編大師的赤子情懷

竹編大師的赤子情懷

【竹人竹事 第53期】

從事竹編藝術之前,劉均年薪超過百萬,同時還攻讀博士學位。是什麼原因促使他放棄了白領工作,只身前往福建偏僻的鄉村開辦創意竹蔑傢具實驗基地,從零開始干起了冷門的竹編手藝?

劉均曾是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城市綜合體設計研究中心的設計師。從上市公司的設計高手,到竹編藝術作品公司的創始人,這種轉變既是因為他對自然、對竹林的親近感,更是因為他對竹篾工藝這項傳統技藝的無限熱愛和赤子情懷。

外國人做的竹塔刺激了他

16歲的劉均離開了泉州農村到城裡讀書,回農村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在他後來的設計工作中,農村生活經歷使他對各種自然材料有一種天然的感知力,對自然有著莫名的親切感。那些年,他負責的項目基本都貼近大自然。在狂熱的城市化進程中,他對自然村落和景觀總懷有一種憐憫之情。

2014年,在第十四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他無意中看到一個優美簡潔造型的塔型建築作品。這個竹塔是由上百支竹桿圍合而成的。當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中國建築師的作品真棒!當他把目光轉向作品標籤的時候,卻發現作者原來是位芬蘭人。此人在越南旅行時生平第一次見到了高大挺拔的竹子,便觸發了創作靈感。

劉均想:一個只見過竹子一面的建築師,就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作品。而我從小在竹林長大,卻只知道竹子是燒飯的燃料……

從義大利回到北京之後的幾個月里,那個外國人做的竹塔一個勁兒在他眼前晃。他一直在思索著自己的差距。他想不通的是,為什麼在中國這個竹子大國卻無人創作出這樣優秀的作品?

有一天,他在一家泰國傢具店看到了一隻可愛的藤編小椅,毫不猶豫地花了不菲的價格買了回去。他反覆琢磨著這把小椅子,想起了兒時在老家的情景。在老家,許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製成的。竹子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識里,一向都是被歌頌的植物。他萌生了將竹子材料和竹篾工藝相結合的傢具創作念頭。他下決心,要為中國的傳統竹篾工藝做貢獻,讓外國人看到中國人的創造力和竹篾傳統工藝的魅力。

把傳統竹編工藝發揚光大

劉均之所以熱衷傳統的竹編工藝,一是想藉此收集第一手材料,二是希望通過創新理念及實際行動,促進傳統竹編工藝的復生與傳承。他在恢復工藝時,既注意保留傳統固有的特徵,又力求在功能上符合現代使用需求和審美需求,賦予古老的竹編工藝以旺盛的生命力。

劉均的竹篾系列作品都是純手工完成的,造型有一種現代雕塑的美感。在技術上,他遇到了許多難題。但他留心生活,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得靈感,想法設法克服困難。老藝人看到他做的傢具,感嘆地說:「當了幾十年的竹篾匠,這樣的傢具還是頭一回見……」。

劉均在本質上比較喜歡簡單省心的東西。他主張利用文化和傳統手藝去簡化人們的視覺、思維體驗。在這樣一種簡約的理念驅動下,他在作品設計中一貫主張要放棄多餘的一切!這就是他的竹篾作品總是儘可能地選用一種材料、一種工藝的原因。

在他的作品中,除了用擺設體現簡約風格的不簡單之外,一些微妙的竹藝作品裝飾,也能夠讓簡約風格的特質發揮到極致。簡約的風格是他最喜歡的一種設計形式。無論是藝術品,還是實用竹製作品,他都強調用簡單明了的線條和層次感,從而創造出無限的、自然的「成熟感」。

在永安竹天下博覽會藝術品傢具收藏中,有他的作品——衛風。它以簡單的線條、完美的弧度,勾勒出像鵝卵石一般的竹坐凳。正是這種匠心獨運的設計,反而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心靈的奢華感。

除去過多的點綴帶來的繁瑣感覺,留下的更多的是整潔、乾淨和自然。這正是傳統竹編工藝賦予劉均的設計靈魂,他從內心對返璞歸真、自然簡約有了更多的渴望。

巧手做出有靈魂的竹編作品

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會關注一些有趣的圖形。有一次在日本東京地鐵站,他發現人行道和牆角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幾何圖形,隨即拿起相機拍了下來。後來這張照片就成了作品的創作素材。他用設計軟體進行反覆的模擬與推敲。方案敲定後,他找到了雕塑製作廠家,把設計圖紙轉換成了金屬模型。他希望用竹篾創作出一件與這個金屬模型一樣的作品,卻不知如何下手,陷入了創作的瓶頸。

他帶著金屬模型到福建泉州尋找傳統竹編工藝師。一位竹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搖著頭說:「你設計的作品曲面多變,在當地的傳統竹編工藝里沒有經驗可循……。」他毫不氣餒,在嚮導的帶領下,驅車跑了4多個小時的山路,找到了竹編之鄉仙夾鎮。他走家串戶,了解了數百名竹編從業人員的情況。在最後幾個飄雨的日子裡,他又尋訪了四、五個村鎮,約見了幾十個具備不同經驗的竹篾匠人。但這些師傅只會做常規的生活用具,還是以失望告終。山重水複之時,他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敲開了傳說中的一位竹編高人的家門。

這個師傅熱情答應試試。第二天他們開竹破篾,經過一周時間的工藝研究和材料試驗,終於按設計方案編出了一個初步輪廓。雖然比較粗糙,但總算摸著過河的石頭了。經過相當於核裂變的工程試驗,最終確定竹齡在三年左右的楠竹是理想用料,使竹篾作品有了質的改善。

劉均就是這樣甘於清貧和寂寞,執著地守護著心中那份炙熱的對竹編傳統工藝的熱愛。他的作品《中國門》入選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許多佳作都獲得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鐵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竹藤組織 的精彩文章:

TAG:國際竹藤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