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硝煙中的美國貿易大州:身在前線很可怕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吳樂珺】美國商會總裁兼CEO托馬斯·唐納修16日在該機構的官網上撰文,對貿易戰給美國商業和消費者帶來的不利影響表示擔憂。他稱,特朗普政府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產品大征關稅,刺激別國針鋒相對,最終傷及本國民眾。據美國商會統計,截至上周,美國約75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響。隨著關稅問題從政治層面轉為切身的個人體驗,不少美國媒體開始講述貿易戰硝煙下普通人的故事。《環球時報》記者近來走訪美國部分州市,也了解到諸多當地民眾和企業主無奈捲入貿易戰的故事。
「形勢令人沮喪」——一名西洋參農場主的苦惱
「客戶就這麼離開了。」克雷格·鮑曼的家族在威斯康星州中北部的沃索經營著當地最大的西洋參農場,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美國的關稅政策,他最近失去了一個新客戶。
鮑曼家族種植西洋參已將近45年,目前擁有約500英畝土地,年產量在25萬磅左右。鮑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家種植的西洋參在中國市場出售時,包裝上都有二維碼,是專門針對中國消費者設計的。
「中國就是我們的市場。」威斯康星州西洋參農業總會會長羅伯特·卡爾頓斯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每天早晨起床後他最關心兩件事,一件是降雨量和光照,另一件是中國市場行情走勢。「我們一直緊盯中國市場,不僅是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還包括兩國政府間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
據卡爾頓斯基介紹,西洋參在威斯康星州雖然只是一個3000萬到5000萬美元規模的產業,但因與中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進行著非常重要的貿易往來,所以是一個非常重要且獨特的產業。進一步統計顯示,該州西洋參產業鏈為至少3000人提供就業機會,也為當地政府的稅收作出貢獻。「我們有起碼20%的利潤通過上稅的方式返還給本地社區,幫助促進其他領域的發展。」
威斯康星州生產的西洋參產量約佔全美的95%,85%銷往亞洲市場,其中又有80%銷往中國內地和香港。走進當地任何一家西洋參種植園、工廠或商店,隨處可見中國元素:門口的中國石獅,展示台上陳列的中國傳統「福祿壽」三星,還有方便取閱的中文資料等。但當下的中美經貿摩擦對該州西洋參產業產生巨大影響。「關稅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鮑曼說,在關稅生效之前,生意一直很好,現在農民們不得不提供高折扣以留住顧客,這種折扣使農民失去購買新設備和雇新員工所需的收入。「形勢令人沮喪」,鮑曼說。
不僅西洋參行業,對於該州的蔓越莓種植者來說,貿易戰也是他們最不願看到的。根據該州蔓越莓種植者協會的數據,美國每年向歐盟出口大約9500萬磅蔓越莓,占其產量的12%。現在,為報復美國的關稅政策,歐盟將這種水果列入目標清單。
此外,威斯康星州90%的牛奶製作成乳酪,在州外出售。2014年處於創紀錄高位的牛奶價格大幅下跌,令美國許多奶牛場命運堪憂。而近日,墨西哥宣布對美國的奶製品徵收高額關稅,讓該行業雪上加霜。墨西哥是美國乳製品最大出口市場。
他說:「我們對中國市場心存感激」
「大豆是按列種植的,在美國種植的每三列大豆就有一列要運往中國。我們支持自由貿易,希望在兩國的貿易衝突中,冷靜的頭腦能佔上風。」在伊利諾伊州埃爾帕索的農場,48歲的羅伯·沙弗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美國大豆產業分布在30個州,伊利諾伊是2017年產量最高的州,佔全國產量的15%,該州農民平均每英畝生產大約50蒲式耳大豆。據伊利諾伊州大豆協會估計,中國進口占伊利諾伊大豆出口市場的25%左右。
「我的曾祖父用80英畝地養大6個孩子,現在我們兄弟倆有超過1000英畝土地,養活兩個家庭」,沙弗爾說,「我祖父經營農場的時候,一個農民大概養活35個人,現在一個農民養活195個人。我們這門生意賺錢還是賠錢,是由全球市場決定的。」
沙弗爾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述說,不久前他去華盛頓參加行業會議,恰逢美國貿易政策出台。「那會兒我們已經有所擔憂。記得那晚10點睡覺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顯示的大豆價格剛漲了兩美分,第二天五點半起床時,價格卻跌了45美分。我頓時意識到肯定有事情發生了,於是打開電視看新聞,得知大豆成了目標。」
在伊利諾伊大豆協會CEO 克雷格·雷塔傑基克看來,中國是一個關鍵的夥伴。「豆農把大豆賣到中國,他們從中獲得的收益最終將會進入伊利諾伊社會,他們把錢花在教育、就醫等各個方面。換句話說,這筆錢進一步促進了伊利諾伊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中國市場心存感激」,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伊利諾伊是美國排名第五的經濟大州,相關政策顯示,貿易戰爆發後,美國豆農利益必將受損,但伊利諾伊州政府不會對豆農有任何補貼。目前該州是全美債務最高的地方州之一。在貿易戰中補貼農民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受損的不只是農業,州政府需要決定把補貼投在哪個行業。
據統計,目前有400多家總部在伊利諾伊州的企業在華投資,例如卡特彼勒、麥當勞、雅培等;中國是伊利諾伊州第三大投資國,40多家中國企業在這裡紮根,涉及農業、計算機、製造業等領域。
類似故事越來越多
加里·尼科爾斯在佛羅里達凱斯島當了30年漁夫,他認為這場貿易戰爆發的時機再糟糕不過。龍蝦季即將到來,成千上萬的捕蝦器等著被裝載上船然後下水,但如今龍蝦不好賣了。
尼科爾斯記得,9年前,當龍蝦價格降至每磅3美元時,他幾乎破產。隨後,中國市場的需求不斷上升,挽救了凱斯島的漁業。尼科爾斯還是第一個想出如何將活龍蝦運到中國的人之一。但隨著中國宣布對美國龍蝦徵收高關稅,他無奈地表示,「過去幾年,我們在中國市場上非常幸運……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
類似故事越來越多。除了《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經歷的,也看到、聽到很多。在佛州,一家名為可雷特船務公司的小企業以獨特的「美國製造」遠銷海外,它在美國各地建了6家工廠。不久前公司打算雇更多工人造更多船,但忽然發現自己成了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報復性關稅的目標。隨著訂單不斷流失,公司CEO在當地媒體上感嘆道:「身在前線,很可怕」「形勢因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和客戶感到的不確定性而越來越糟」。
過去幾個月,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給本國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巨大壓力。這是確鑿無疑的,也是記者採訪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的。以威斯康星州為例,從農業到製造業,整個州都感受到關稅激增帶來的壓迫感。按美國商會的估計,該州超過10億美元的出口行業將變得脆弱不堪,80萬從事國際貿易的崗位中很多將受到影響。
其他州的情形也很明顯:得克薩斯州受關稅影響的出口將達39億美元,特別是豬肉和威士忌;亞拉巴馬州可能有36億美元出口受影響;在南卡羅來納,汽車、割草機的製造商蹣跚前行;在新墨西哥州,辣椒產業遭受損失……
美國不少機構及媒體所做的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更希望美國政府同別國談判新貿易協定,而不是發起貿易戰。然而,一個現實擺在面前,那就是已經發生的這一切尚未真正影響到現政府貿易政策的基石——選民。
外國針對性的舉措刺痛了美國政府,後者知道這些行業選民的重要性。有美媒說,農民雖然還不至於憤怒,但也離憤怒不遠了。目前看,短期效應尚不確定,長期效應需要時間檢驗。有分析稱,如果貿易戰持續到年底,屆時由於要籌劃明年作物種植,美國農民可能才會真的開始擔心。還有人提出:受益於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和受外國關稅影響的選民各有多少?也許,11月的中期選舉能提供些啟示。
※英媒:中國有意斥數十億英鎊購買英國8座核電站股份
※特朗普稱「讓美國再次偉大」更好「美國優先」聽著有威脅性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