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馬的漢子拴馬的樁,中國式庭院景觀為什麼這麼萌?
在很多中式項目的售樓處或庭院景觀里,都有這麼一個東西:這些帶有雕刻的石柱子具有極強的裝飾味道,現在已經成為中式景觀里的標配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拴馬樁。
顧名思義,拴馬樁就是用來拴馬的樁子,拴馬樁由拴馬柱演變而來,那麼什麼是拴馬柱?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寶貝: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
「照夜白」是唐玄宗最喜愛的一匹馬。這種馬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桀驁不馴,不服管束。韓干畫它的時候,特意選了一個場景:照夜白被拴在一根拴馬柱上,鬃尾亂炸,蹄跳嘶鳴。這要不是被柱子拴著,早就衝出去給貴妃娘娘托荔枝去了。
從畫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根拴馬柱,「真的是根柱子」,沒有任何裝飾和雕塑。拴個馬,什麼地方不能拴,牆上鑿個孔,或者用個鐵環之類的就可以解決,用的著費勁雕刻那麼多裝飾物嗎?
說起這個原因,透著一股古代老百姓可愛的小聰明。
這種帶有精美雕飾的拴馬樁,來源於古代的華表,也就是一種石柱,也叫望柱,常立於官寺或碑亭旁,具有地標和指引風水的功能。後來發展到,皇帝的宮殿前也要立華表以示威嚴。還記得故宮天安門前的「望君出」和「望君歸」嗎?
天安門前的華表,按照中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這種給皇家使用的華表成為了一種皇權符號,老百姓是萬萬不能用的。
那麼,聰明的人們就開始琢磨了。反正門前也得放個拴馬的東西,何不做成石頭柱子,再放點雕塑,做高一點,這不就是個簡易的華表。反正沒有超越等級,只是在家門口拴馬的柱子上刻了個裝飾性的獅子。
於是,越來越多老百姓的家門前放上了這種柱子。至於拴不拴馬,是不重要的,何況大門前也不是馬廄,拴一堆馬在那兒,堵塞了交通也是不好的。就這樣,石制的拴馬樁和大門前的上馬石、下馬石、抱鼓石等其他石制構件一起,形成了民間住宅大門前的儀式感。
拴馬樁,已成為現代中式建築的裝飾品。這種儀式感,來源於華表和望柱等超越禮制的威嚴感,也來源於拴馬樁等建築構件自身極強的裝飾性。
這種儀式感,也就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大的魅力之一。你看關於四合院的這些講究:門前要有拴馬樁、上馬石、下馬石,門口要有門墩、抱鼓石,大門上還得有門環、門釘,上面有門簪,下面有門坎,更別說椽子上的彩畫,墀頭上的雕塑了。
這一套下來,門前這一畝三分地兒算是「武裝到牙齒」了。
如果是王爺,那講究就更多了。王府大門對面要有雁翅影壁,門口的上馬石、下馬碑、拴馬樁一應俱全。出門時由僕人將馬牽到上馬石前,就很容易「走」上馬了。
要說中國建築上的雕刻,那就更講究了,跟據材料的不同,有「三雕」之說,也就是磚雕、石雕、木雕,它們主要承擔了建築上的裝飾部分,使中國建築不只有遮風避雨的功能,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TAG:鬥文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