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死後,姜維為何要九伐中原?司馬昭一語道破箇中玄機
大家看歷史故事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了報答他的知遇之恩,繼續扶持劉禪。他在此期間先後六次出祁山伐魏而都失敗了,不過後人還是對他的那種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動不已。
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他指定的傳人姜維也先後進行九次伐魏。這九次時間算下來從第一次到第九次差不多過去了十五年的時間。一共取得了三次勝利,兩次失敗,平局有四次。總的來說他還算是勝多敗少,也並不是很多人說的屢敗屢戰。
大部分人評論一場戰爭如果沒有最後取得勝利的話,往往都會用勞民傷財來形容。表示這樣的戰爭沒有打的必要,又沒取得實際效果,又花費了人力物力。那麼我們不妨來分析下,如果不進行這幾次伐魏,後面的結果會如何。
從蜀國本身來看,自從一些功臣的慢慢離世,實際上那時候的政權也落在了劉禪所寵信的太監黃皓手中。雖然說蔣琬和費禕時期沒有什麼大的戰績可以來誇獎,但還都算是繼承著丞相的局面,對內發展經濟。
後來到了黃皓時期,內部爭鬥開始激化和升級,政治局面也開始動蕩,當時最明顯的就是黃皓與閱宇的勾結,想要廢除姜維的呼聲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在軍事上再強化下,基本上國家就內耗得差不多了。
而從軍事實力來說,到了蜀後期,那些善戰的高級將領老的老,死的死,已經沒幾個了。別說這些善戰的將軍,就連訓練有素的士兵也不多了。在這種條件下,如果只是防禦估計也是遲早會出問題的。根本就抵不過魏軍長時間作戰的消耗。只有採取像現在說的以攻加強防守,或者是在總體防禦的情況下,選擇有利的時機撈一把,部分以攻代守,才能跟強大的魏國抗衡。
所以姜維在兵力不多,國力衰敗的條件下,還是盡自己所能,數次組織北伐,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種做法,其實就是在挽救蜀國自取滅亡的自救的一種方式而已。這其實也是諸葛亮幾次北伐的原因之一。
而正是因為這幾次伐魏,使得吸引了分散了魏軍的軍事力量,牽制了對方,從而使蜀的邊境一直穩定,所以後來司馬昭對姜維的幾次北伐,他的評價只有四個字就是明智之舉。
所以以蜀國當時情況來說,北伐雖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卻是在魏軍壓近時,一種不算太壞的方式,也是一種自己自救的策略。
※東方女魔川島芳子臨終前,說想和猴子埋一起,這是為什麼?
※清朝有一個高官白天是青天大老爺,晚上卻做這種勾當
TAG:小岳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