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庚子事變中的第九國軍隊

庚子事變中的第九國軍隊

庚子之亂。

庚子事變中的第九國軍隊

很多帖子紀念厲害國大清向十一國列強宣戰,忽然想到當年侵略者中的一支特殊部隊。

118年前的6月22日,當英、美、法、意、俄、日、德、奧(奧匈帝國)八國聯軍從天津大沽口登陸時,其中一支部隊,並不屬於八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

這支385人的組成的隊伍,其中363人雖然身著英國軍服,卻有著和日本人一樣的黃皮膚和黑頭髮。他們操著一口濃重的膠東口音,他們就是本土中國人,他們來自山東威海,他們受雇於大英帝國,在英方文獻里,它的名字是First Chinese Regiment(第一中國軍團),而在中國史家筆下,他們被稱為「華勇營」。

山東人組成的華勇營士兵。

今日華勇營大樓。

今天的威海北山路上,有一幢歐式建築,就是當年的華勇營所在地。建築就是華勇營抹不去的歷史痕迹。

很早就知道八國聯軍中有這樣一支軍隊的存在,但一直覺得,在那場中外軍事對抗中,他們不過是一群打醬油的。但是,依據這支隊伍的連長阿瑟?巴恩斯上尉日記記述,這支現代軍事史上的第一支漢奸軍隊,比我們想像的要善戰,而且心理要複雜得多。

據記載,該僱傭軍團設有機槍連、長槍連、騎兵隊和炮兵隊,另外還有譯員、樂隊、衛生隊等,武器配備精良,一水兒的馬丁尼?亨利式來複槍,甚至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馬克沁Maxim機槍。士兵和隊長由中國人組成,而尉級以上軍官都是從英正規軍中調任。

華勇營機槍訓練。

他們登陸天津後的第一仗是攻打天津機械局東局子,東局子是大清軍隊武器庫。此戰,華勇營第一次在實戰中表現自己的軍事素養和戰鬥意志。在與清軍的遭遇戰中,他們沉著冷靜,以排槍擊退清軍。巴恩斯對他們的表現予以充分肯定。

7月3日,聯軍包圍天津老龍頭車站,也就是今天的天津火車站舊址。據說,這是八國聯軍侵華中戰鬥次數最多,維持時間最長,最為血腥的一次戰鬥。守衛車站的清軍和義和團彈藥耗盡,退進火車廂內,八國聯軍衝進車廂,雙方展開肉搏。而最先衝進車廂的,就有華勇營。

巴恩斯筆下,華勇營屠殺起同胞,毫不手軟,攻打天津城,華勇營與日軍敢死隊最先登上天津南門城樓,衝進城區。

為表彰他們攻打天津城的勇敢,一年後,英國皇家授予華勇營的軍徽,標誌主體就是天津城樓。

華勇營帽徽。圖案為天津城門。門洞上方是中文「天津」,下方是英文「1st Chinese Regiment」(第一中國軍團)。

8月15日,隊伍來到北京城下,面對高高的城牆,正一籌莫展之時,北京市民搬來梯子,華勇營一馬當先,援梯登城,在城牆上架起大炮,對準紫禁城。

北京市民送梯子,幫助八國聯軍登城。

8月28日,八國聯軍在大清門內廣場(今天安門廣場北側)舉行閱兵式,身著英軍制服的華勇營參加檢閱。他們一路的英勇表現,得到了其他國家軍隊的喝彩。

戰鬥英勇,也使得他們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北京檢閱後,他們作為佔領軍,被派往通州和天津河西務。在自己的防區內,他們曾經多次制止俄國軍隊的破壞軍紀行為。

華勇營組建於1899年。

1898年7月1日,英國強租威海衛,把威海衛變成英國遠東海軍基地。為了加強防守,英軍援引在印度的慣例,招募中國人,組建僱傭軍。華勇營士兵是簽約制,合同期三年,最長可以簽四年。士兵們每天訓練四五個小時,每人每月8塊銀元,隊長12塊,兩年後,如果沒有錯誤,可以再獲得30塊銀元的獎勵。伙食、服裝全免費。

可以說,豐厚的報酬是這支軍隊的第一吸引力,而英國軍官的公平公正,是華勇營富有凝聚力的另一個原因。

據記載,華勇營士兵,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圍三十五英寸,在當時華人中,算是強健的一群。帶兵英官評論他們「堅忍、耐心、聰明」,是「十分優秀的行軍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遠」。其實,這也是中國士兵的普遍素質。

巴恩斯認為,華人如果得到足夠的裝備和訓練,一樣可以成為最優秀的士兵。他筆下的華勇營,訓練有素,富於犧牲,遵守紀律,尤其表現出高度的忠誠。

「庚子之亂」之後,英國在威海衛立了一塊碑,上面鐫刻有23名華勇營陣亡官兵姓名。

晚清因戰爭而死的中國軍人很多,能在身死之後,有塊記著自己姓名的紀念碑的,恐怕只有這23名為異族賣命的中國人。

華勇營庚子之亂陣亡士兵紀念碑。

1902年,英國愛德華七世加冕,特意邀請12名庚子事變中表現英勇的華勇營官兵,參加典禮。英王向「華勇營」官兵頒發了勳章,表彰他們在「庚子之亂」中的「犧牲」。

這支軍隊之所以戰鬥意志強悍,除了金錢的誘惑之外,自己感覺受到尊重,恐怕也是重要的因素。

但是,能堅決服從異國上司命令,參與到顛覆本國政府的軍事行動中,還是需要其他的解釋。甚至在威海英租界征地過程中,華勇營還有過奉命開槍鎮壓當地鄉親的紀錄。

庚子之亂中,除了華勇營,還有很多現象值得人們思考,比如,八國聯軍兵臨城下,給敵軍送梯子的北京市民;比如,國家向外國宣戰後,東南五省以「通敵」的方式,和外國使團達成諒解的「東南互保」。

這些與37年後的中國抗日戰爭形成對照。雖然,抗日時期也有漢奸部隊,但是,首先,漢奸部隊不與中國抗日軍隊直接作戰;其次,成建製做漢奸的只有「反水大王」馮玉祥的西北軍,其他地方軍閥除個別人做漢奸,大都服從中央,堅決抗戰。要知道,之前的1936年,兩广部隊還曾與中央軍兵戎相見。

拿著高薪的華勇營,肚子飽了;享受英王的褒獎和立碑紀念,尊嚴也有了。比之於在大清帝國治下,飢腸轆轆,生活難以自保,乃至隨時遭受官府的欺凌,死心塌地效忠大英帝國,也就不難解釋了。

華勇營、北京市民和「東南互保」的五省,用一句「漢奸」就定義他們,顯然太過於簡單化。

貌似支離破碎,軍閥與中央平權的中華民國,在日酋侵國之時,凝聚一起,奮起抗日,而貌似極權大一統大清帝國,在八國聯軍面前,卻支離破碎,各自自保,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明末。

大敵當前,抗敵還是自保,與中央政府有關,與個人境遇有關,更與國家總體環境有關。大一統極權國家,並不一定有統一的衛國意志,而看似地方各自為政的國家,卻可能有著不可思議的凝聚力。權利有多少,禦敵的自覺性就有多大,看來,「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或許真是千古定理。

2018年6月22日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侯說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老侯說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