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神——《針灸心法淺談》心得
編者按:為加強同學們的氣功科學理論水平,江西中醫藥大學章文春教授帶領氣功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們正在進行暑期讀書活動,對江西中醫藥大學特聘教授龐鶴鳴教授著的《混元整體理論》、《針灸心法淺談》等書進行深入的學習,以下為彭穎欣同學的讀書體會。
「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道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受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
在《針灸心法淺談》的首篇就引出了《黃帝內經· 素問》遺篇「刺法論」的最後一段的內容,強調了刺法不僅僅是單純用於治療疾病,還是保全神氣,調養真元的途徑,提出了「調神守神」的重要性。調神以固本,精氣不散,神氣內守才能保全真氣。然而這麼重要的內容已經被我們給忽略了,卻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耗在背經絡穴位的定位、扎針的深度、操作、解剖等。
通過閱讀此章節,我發現自己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候,對於神的概念是含糊的。因為神是一個由原始系統思維、意象思維方法抽象出來並運用自然語言表達的概念,其內涵與外延的界限都非常模糊,所具有的一詞多義或指意不確切常致歧義頻生,就像一般當我們說到「神」,首先必定會跟宗教、哲學扯上關係,令人難以把握。而中醫「神」的概念是精氣神當中最不好理解的。
《內經》對神概念的論述大概分為三層含義:第一層指的是一切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包括人體生命規律;第二層指的是人體生命的內在活動和其外在表現的統稱;第三層則指的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志、感覺、動作等生理活動,為人類生命活動的最高級形式,即中醫學中狹義的神。人的神志活動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憂、恐)兩個方面。然而在《混元氣理論》和三層物質理論,明確且更具體地指出神即是意識,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根據三層物質理論,意識,是宇宙物質中的第三類,是以信息為主要表現形式,一種以能量和質量為隱態形式、以時空結構整體信息為顯態形式存在的物質。
在還沒有接觸這些以前,我對神的掌握或許只局限在直觀地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神或無神。但通過對三層物質理論的理解和氣功、經絡體察的學習,自主地調神守神不僅有對人體機能能達到調節的效應,還對生物、場性物質都有明顯的效應作用。可見中醫之神(意識)不只是一個用於診斷病態的指症,還可以主動的運用意識來調理人體臟腑機能,改變環境,甚至改變命運。
從《針灸心法淺談》里也提到說,中醫治病的手段除了服藥,針灸,推拿等,其實最為重要的是醫者與患者直接"神"的交流。醫者首先要強調自己的神意。醫者的神意,無論是在開方子或是在進行任何治療特別是針灸時都要高度集中精神,首先要心存治好患者的意念,再來要明確決定行針的需要。身為醫者要明白扎針的目的是要通過經絡以調節人體功能狀態而發揮作用的。
如《內經》所言:「以己治彼」,醫者應當通過意識去通,去進行補瀉手法操作,以調控經絡之氣導通,使達到治病的目的,而不是簡單地把針扎進穴位,捻一捻針,單純的機械性操作。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即使針只是點刺在皮肉,或者指按,或者組場誘導患者去意想,都能達到治療效果。另外,治患者的神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醫者不僅要定自己的「神」,還要讓患者的「神」定下來。
這裡的「神」指的就是患者的精神、情緒,使其維持平衡狀態,尤其是建立患者的信心。這是醫者可透過注視患者的眼睛,把正確的意識通過瞳孔灌輸到腦子裡去,消除他的疑慮,讓他信服醫生,樹立起信心,這時病或許已經好一大半了。這或許就是《靈樞經》所講的「粗守形,上守神」的道理所在。
來源:江西中醫藥大學氣功科學研究所
※練好意識力——《混元整體理論》的體會
※堅持修身治學的內求法——《針灸心法淺談》感想
TAG:氣功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