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

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

提到素食,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兩個方面:"正心修德""有益健康"

有益健康,在很多西方的實驗和紀錄片中都有記載;而正心修德方面,如何理解,我們今天就來探討。

人們開始將吃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起源於中華文明的祭祀儀式。

在重大的祭祀活動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數日,以凈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認同,莫不尊行。可見"茹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味"。所謂"凈其身",意與"仁"同,聖人孟子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謂"清其心",意為不縱慾,滿足於恬淡之心境。《呂氏春秋》之《本生》篇說:"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的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真切地體現了這種深刻的理念。原來,夏王桀於乙卯日被商湯所滅,商紂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均是由於窮奢極欲,以致昏蒙而滅亡。所以後來的諸侯便在這些日子齋戒修心,節儉寡慾,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效仿,後來即演變成"朔望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說到"齋"和"素",原本不是一碼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飲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而吃"齋",則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為,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中國。"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進用的食物,除不許吃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所謂的"小五葷"或"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蔥、茖蔥)。

素之"正心修德"始終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們還不禁要問:"你是不是信佛?"

其實,吃素,對於中國人的「正心修德」已然是一種修為和教養的表現,和信佛與否無關。

每周吃素體驗的小tip

第一,每周定期保持1-2天全素食,食以大量蔬菜,保持清凈的身體。

第二,每天保持一個特定的時間,安靜獨處,正心修德。

第三,素食期間,同樣忌食酒類,微醺同樣讓身體里思維游戈,散亂,無法專註。

第四,素食期間,配合適量的散步和運動,可以加速體內新陳代謝,讓身體自然恢復清凈狀態。

第五,十點之前入睡,五點鐘起床,稱為最佳的休息時間,讓晚上身體的免疫系統出來工作,清掉負面的身體毒素。

第六,隨手一杯水,扔掉咖啡和熱茶,讓身體待續更新,不人為添加興奮素,保持身體的平和。

持續更新中國傳統養生知識,保留最原始的歷史資料,整理最適合現代的健康常識。

愛新覺羅——中國傳統文化踐行者

愛新覺羅AisinGioro

與我們一起探尋中國傳統美學的文化魅力。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新覺羅AisinGioro 的精彩文章:

皇上家的水缸,文能辟邪納福,武能立滅走水
唐楷:法度莊嚴對話雍容自由

TAG:愛新覺羅AisinGio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