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中唯一一篇宋玉的文章,直指兩千年來國人世俗的本性
宋玉,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崇尚老莊,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曾事楚頃襄王。相傳所作辭賦甚多,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他的散文《對楚王問》被選入《古文觀止》。在這篇文章中,他用引譬設喻,借喻曉理的方法,揭示人性中世俗的一面,表達了對世俗的蔑視,標榜了自己的超凡脫俗,卓爾不群。並給我們留下了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等成語。
對楚王問
宋玉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崑崙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宋玉
譯文:
楚襄王向宋玉問道:「先生難道有什麼不好的行為嗎?為什麼廣大士民都說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說:「是的,不錯,有這麼回事。但希望您能寬恕我的過失,讓我把話說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開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裡聚集起來跟著唱的有數千人,接著他唱《陽阿》、《薤露》,都城裡聚集起來跟著唱的有數百人,後來他唱《陽春》,《白雪》,都城裡聚集起來跟著唱的不過幾十人,最後他時而用商音高歌,時而以羽聲細吟,其間雜以宛轉流利的徵音,這時都城裡聚攏來跟著唱的不過數人而已。這說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著和唱的就越少。」
「故此,鳥中有鳳凰而魚中有大鯤。鳳凰拍擊空氣,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貫穿雲霞,背負青天,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躍於籬笆之間的鷃雀,哪能和風凰同樣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鯤魚早上從崑崙大山出發,在碣石曬背曝鰭,晚上在孟諸大澤投宿;那處於小小池塘之中的魚兒,怎能與大鯤一樣測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鳥中有鳳魚中有鯤啊!在『士』中也有出類拔萃的人物。那些高潔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獨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為呢?」
曲高和寡
用今天的話說,宋玉的人際關係大概是糟透了。不僅是同僚中傷他,非議他,沒少給他打小報告,就連「士民眾庶」都不大說他的好話了,致使楚襄王親自過問,可見其嚴重性。面對楚襄王的責問,宋玉不得不為自己辯護,然而整篇應對之詞,卻又沒有一句直接為自己申辯的話,而是引譬設喻,借喻曉理。分別以音樂、動物、聖人為喻作比。先以曲與和作比照,說明曲高和寡;繼以鳳與鷃、鯤與鯢相提並論,對世俗再投輕蔑一瞥;最後以聖人與世俗之民對比,說明事理。總之,把雅與俗對立起來,標榜自己的絕凡超俗,卓爾不群,其所作所為不為芸芸眾生所理解,不足為怪。「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既是對誹謗者的有力回擊,也表現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懷。
宋玉的形象,頗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裡,除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僚文人或未爬上高位的奴才文人之外,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宋玉的性格特徵。他們才高而命薄,正直而軟弱,對社會的黑暗與醜惡十分敏感,卻又無能為力。他們大都想入仕,想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但「世」是俗的,是小人的天堂,因此,他們常常在仕途上失意潦倒,最後只落個自命不凡,自命清高,懷著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憤慨而孤芳自賞。他是寂寞的,不被世俗理解,不被社會接納。但他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方向。如屈原一樣,世人皆醉我獨醒,但到頭來,反被世人看成是醉者。兩千多年來,曲高和寡的社會現象依舊存在,而如宋玉一般卓爾不群的人的命運也沒改變。
對楚王問
這篇文章,作者用不到三百字,就把自己不被人理解的行為解說清楚,並間接指出了世人世俗的本性,標榜了自己的超凡脫俗。對比設喻手法的運用,生動形象,水到渠成。同時,作者更給我們留下了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給人感覺高端大氣的成語,與這篇文章一起流傳千古。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一首選入《早教古詩100首》的小詩,反映的卻是人人痛恨的大問題
※一首詞采旖旎,情思委婉,美到極致的小令,讀後卻令人傷心落淚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