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這種植入式機器人竟能刺激體內器官生長
生物醫學工程師皮埃爾·杜邦是波士頓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生物工程科室的主任,他在近10年前開始進入該院工作時,問道:「我們能否製造出在身體內居住和工作的機器人?」現在,據我們所知,答案是肯定的。在豬身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植入式機器人或許能夠治療新生兒食管畸形。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目前是通過持續數周的侵入式醫療手段來治療。科學家希望,在機器人的幫助下,以後不必再採用這樣的手段。
近日發表於《科學機器人》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植入式機器人能在豬的體內誘導食管生長。從本質上來說,機器人拉伸食管,直至食管開始長到一起。雖然利用類似方法來治療人類還是一種科學幻想,但這是朝那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植入式機器人,誘導人類的食管生長。至少,這是研究人員的目標。
杜邦是這篇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他說,他一直想在醫療環境中使用機器人。他很快發現了一件值得去嘗試的事情:長間隙食管閉鎖。這是一種先天缺陷,指新生兒的食管間隙大於3厘米。「想想看,如果你喝一杯水,你的食管卻中途閉合,結果會怎樣?」杜邦說。這種疾病的發病率為四千分之一,如果得不到治療,將具有致命性。不過,用Foker手術進行治療後,死亡率會變得很低。當食管間隙太大,無法把斷端縫合到一起的時候,就會採用這種複雜的手術。醫生會把手術縫合線系在食管的兩個斷端,利用新生兒背上的兩個「按鈕」來拉伸縫合線。就這樣一天天、一點點地逐漸收緊縫合線,直至食管自愈。
這種方法在治療長間隙食管閉鎖時非常有用,成功率高達95%至100%,但也有其缺點:新生兒必須住院三個多月,並且必須被麻痹兩周左右,以便手術見效。此外,費用奇高——超過100萬美元。
有了這種植入式機器人,醫生不必再給新生兒使用麻醉劑。
「你將消除長期麻醉帶來的所有風險。麻醉對兒童來說無論如何都不是什麼好事。」杜邦說,「你不知道如此長時間地使用麻醉劑,會對他們的神經認知發育有何影響。」
這種植入式機器人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根據不同患者進行量身定製,精確度和可控性都可以提高。
一隻植入了機器人的豬在進食
杜邦等人設計的植入式機器人工作原理如下:一個電池驅動的機器人系有兩個縫在食管上的環,通過信號線與動物(豬或者以後的人類)背上的一個控制器相連。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控制作用於食管的力度,將較低的環拉離較高的環,一次使食管延長一點。
這個過程被稱為機械刺激,利用牽引力或者拉力,誘導組織生長。杜邦說,機械刺激還沒有被人們完全理解,但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其中一個常常用於乳房再造的應用被稱為組織擴張器,醫生把氣球嵌入皮膚之下,刺激皮膚生長。)
研究人員發明這種機器人後,把它植入了五隻豬的體內,還有三隻豬沒有被植入機器人,它們構成了對照組。所有八隻豬的食管都是正常的。然後,機器人根據研究人員的指令,每天把兩個環之間的距離加大一點。研究顯示,豬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感,哪怕是在手術過後,胃口也沒有受到影響。
經過八、九天的拉伸後,研究人員發現,生長幅度達到了77%。與對照組相比,這具有相當的統計學意義,儘管實驗對象的數量較少。
杜邦及其論文合著者還發現,食管細胞的數量出現了增加,這說明牽引力不僅是在拉伸,還刺激了生長。這就像套在兩根手指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僅在力的作用下拉伸,而且還在生長,因為拉伸時的皮筋與鬆弛時一樣粗。
研究人員發現,新長出來的組織具有功能性,至少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蠕動,也就是食管肌肉的收縮。正是由於這種收縮,動物(包括人類)才能吞咽食物。
杜邦希望,今後能擴大這種植入式機器人的應用範圍,用以治療短腸綜合征。短腸綜合征是指出生時擁有完整腸道的兒童,因為受到感染,導致很大一部分腸道被切除,以至於兒童常常無法正常吸收營養,只能通過靜脈注射來補充營養。
用來治療食管閉鎖等罕見病的設備很難商業化,所以杜邦希望,這種植入式機器人能證明自己具有多種用途,可以用來治療短腸綜合征和其他涉及管狀器官缺陷的疾病。
依靠這項研究,機器人距離成為醫療備用品又近了一大步。在可能的情況下,所有疾病,包括罕見病,都應該有一個機器人助手。
來源:搜狐
TAG:科學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