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老寨城子山與安南土司400年
文 左宗舜
老寨城子山(亦稱白虎山),位於蒙自城以東100里的蒙自市苗族鄉老寨村旁的山谷中。城子山屬喀斯特地貌,山體由石灰岩構成,灌木繁密,百草蔥蔥,四面均為陡峭的岩壁,唯有一條山沖能直達山頂,易守難攻。山上有一個分上下三層的溶洞,可容人無數,地勢由為險要,是歷代受朝廷冊封的地方部落首領駐紮據守的理想之地,是古中越交通要道和軍事戰略要地,是其土司治所所在地,曾修建有城牆、司政用房及其他軍事防禦工事,故稱城子山。
老寨,舊名「褒古」,屬阿僰蠻(即:古彝族人)所據之地,是南詔國及大理國時土著封建領地,宋朝末年大理政權時,傳至裔孫舍資,稱「舍資部」,為雲南最古老的土司王國之一。
蒙古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蒙古忽必烈率軍進入雲南,在原大理國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將雲南分為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採取「以夷治夷」實現對中國邊疆的統治,實行嚴格意義上的土司制度,其朝廷冊封的少數民族土司(地方行政首領,負責轄地的政治、軍事、經濟、稅賦等),可以世代承襲(有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萬戶府、千戶所等機構,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萬戶、千戶等武官職務)。後於蒙古憲宗六年(即: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元朝廷又按蒙古牧區軍隊的編製建置,改舍資部為舍資千戶所,實施軍事管理和統治。
舍資千戶所為加強守防和統治,選擇在城子山上修衙署建城池,就地取材用毛石沿山樑壘砌起城牆和烽火台,並通過山下的城門把城子山和豹子窩山兩山連為一體。城牆曲折迂迴,高低起伏,蜿蜒連綿數公里,東可防橫路方向(今文山縣方向)、南可防老寨街方向、西可防鳴鷲方向、北可防石刻路方向(今白牛廠方向)的來犯之敵。並不斷完善衙署配套設施,先後在山下建營盤、戰豪、驛道、集鎮、經堂等,以及建了供土司族人、商賈往來的通信聯絡和接待辦事的信房和洗馬塘等。
蒙自老寨(網路圖)
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建立統一的王朝。元朝政府在雲南設行省,正式將雲南併入元朝版圖,繼續對外擴張,欲降附和收復交趾(越南古國名,亦稱安南國),但在進攻越南時卻多次受挫。因舍資千戶所接近交趾,元朝政府為牽制和抗擊交趾,遂將舍資千戶改為安南道防送軍千戶,其隸臨安路(今建水)。進而加強了舍資千戶軍事上的鎮戍和防禦,舍資千戶傣族土官那氏佔據城子山,勢力不斷得到壯大和發展。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至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統一戰爭中,朱元璋任傅友德為主帥、藍玉為右副帥、沐英為左副帥率兵消滅雲南元朝梁王政權,平定雲南全境,置雲南布政司,改所屬諸路為府,州、縣仍其舊名,授任官吏,安撫其民,基本沿襲前朝的區劃格局,在委派「流官」到雲南任職的同時,完善土司承襲、貢賦、徵調、獎懲等制度,對少數民族地區普建土司區遍設土官。雲南各地土司紛紛歸降,朝庭均保留各路土司世襲的官職,並准世代世襲,最大為州府一級,最小者類同鄉保長。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安南道防送軍千戶那由率其部以其地歸附大明王朝,明朝庭即把安南道防送軍千戶改為安南長官司,授原千戶土官那由為安南長官司副長官,掌管其所轄之地,且子孫傳襲副長官之職。安南長官司為臨安府所轄九個長官司(納樓茶甸、教化三部、溪處甸、左能寨、王弄山、虧容甸、思陀甸、落恐甸、安南)之一,曾是現今周邊數縣的統治中心,土司那氏控制了現今蒙自東南山區及屏邊、馬關、麻栗坡等地的廣大地區。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蒙自祿氏兄弟為爭襲其父土知縣的繼承權,安南長官那代(那由後裔)以軍隊幫助祿祥謀殺了土知縣祿仁,藏匿並拘禁祿仁的兒子。官府到安南長官司擒捕那代,那代畏罪擁兵拒捕而起兵反叛。朝廷迅速平叛,擒那代其黨七十餘人,斬首三十七級,坐斬者四十五人,徙、流及沒入為奴者一百九十餘人,發邊充軍數人,那代被詔凌遲處死,那氏滅絕。同年,明朝政府遂革去蒙自土官祿仁知縣職位,並改安南長官司為新安守御千戶所,調遣臨安衛中所的官軍前往駐紮和戍守。
蒙自老寨(網路圖)
因安南長官司地區系「炎荒夷地,山高地窄,地無源泉」,臨安衛中所調來的官軍們認為衛所要實現對交趾的防禦以及對轄區的有效治理,僅憑建造的一座城池是做不到的,都不願在此屯田戍守、修築御城和建立衙門。建所之事經多次選址又未能確定新址,臨安衛中所官軍在安南長官司滯留三年之後,方於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決定在普瓦寨(即今蒙自市新安所鎮)築城新建守御千戶所。
明朝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王弄山所屬壯族部落首領沙伏誠之子沙源因奉命徵調擊退交趾進犯,為保衛邊疆立下戰功,巡撫委任沙源為王弄山長官司副長官。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建水土官勾結交趾地方勢力屢次舉兵侵擾邊境,攻破了五邦等地,王弄山副長官沙源再次率兵堵截,斬交趾偽候伯二人,平定交趾之亂。因此朝廷將已廢的安南長官司轄地賜給他,令其高度防守交路和阻截交趾。至此,沙源據有安南和王弄山兩個長官司轄地。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交趾武氏數萬兵再次侵犯邊關,王弄山沙源率其弟沙青出馬迎敵,從間道破其中,活捉敵帥翁董,殲俘2000多人,為捍衛疆土再次立下功勛。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明朝復設安南長官司,沙源以軍功受命掌安南司舊印,世襲安南長官司長官。沙源並先後以計滅掉鄰境內為非作歹的新現土目何啟龍,統管其地,並乘機打敗寧州土司祿氏。至此,臨安府內諸土司盡敗,惟安南土司沙氏獨佔鰲頭,且愈戰愈強。
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貴州水西安邦彥和烏撒安效良聯合東川、沾益、武定等土司發動反明戰爭,起兵攻滇。沙源奉調出征曲靖、尋甸、武定、東川等地阻截鎮壓,一路所向披靡,嵩明楊林一戰,大破安效良兵,為全雲南首功,當地建祠以祀。沙源由此又得到升遷,加沙源為土守備,世襲。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明朝中央依雲南巡撫閔洪學奏題,授安南長官司為安南宣撫司,秩從六品,沙源任宣撫使。沙源所率之兵號為「沙兵」,雄鎮於滇東南。
沙源死後,長子沙定海襲宣撫使一職。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阿迷州(現今開遠)土知州普名聲死後,其妻萬彩蓮嫁沙定海,又與沙定洲私通。沙定洲便借萬氏力量逐兄自立,萬氏也拋棄定海並暗殺了普名聲之子,佔據其地,沙普兩土司合二為一,勢力越加壯大。沙定洲不斷四處擴張,日漸坐大,兼并鄰近諸多土知州,擁安南、王弄、教化、古木、八寨、阿迷之眾,西到元江,南連交跤,東抵廣南,北到瀘西的廣大地域為其所控制,擁兵二十萬,大小兵營三百餘座,成為雲南較強的地方武裝勢力。
隨著安南長官司勢力的不斷龐大,城子山上的司署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安南長官司決定新建府衙於大黑山西麓。衙院依山而建,次第升高,青磚碧瓦,石雕蟠龍,飛檐翹角,布局嚴謹,氣勢宏偉,富麗堂皇,東西長百米。(註:沙土司衙院早年毀於戰火,現今存逾千斤重的條石堆砌而成的屋基、石階、柱基和柱礅。1983年公布為蒙自縣文物保護單位)。
蒙自老寨(網路圖)
明末政局動蕩,制度廢弛,雲南土司已不受朝廷約束。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鎮守雲南總兵黔國公沐天波成為無主孤臣。次年九月,元謀土司吾必奎謀反,聲言「已無朱皇帝,何有沐國公」,並先後攻下大姚、定遠、姚安等地,全滇震動。沐天波急調安南土司沙定洲、石屏土司龍在田、景東土司刁勛等前去討伐叛軍。沙定洲在吾必奎被活捉、叛亂平息後,仍滯留省會昆明屯兵城外,以告辭為名帶數兵佔領沐府,沐天波逃往楚雄。沙定洲輕易地攫得沐府財富,並佔領昆明奪取雲南政權,自稱總府。其後四處出兵掠地,在短時間裡連續攻佔雲南東部各州縣,除楊畏知和沐天波控制的楚雄以西地區外,都歸附了沙氏,沙定洲控制了大半個雲南,史稱「沙定洲之亂」。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沙定洲在佔領昆明兩年多之後,四川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人的率領下南征,以為沐天波復仇的名義由貴州出兵雲南,得到了當地地主鄉紳的支持。沙定洲退出昆明,敗走阿迷州,藉助安南老家勢力屯兵於地勢險要的佴革龍(今文山縣德厚)。經數月堅攻熬戰,無水無糧,沙定洲和萬彩蓮於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李定國摛獲,解押昆明削皮處死示眾,沙氏土司至此滅亡。安南長官司沙定洲下屬溪烏石洞土司王朔、教化土司龍升霄、古木土司龍雲祥等先後到佴革龍投誠,俱各授土司職,其餘部都得以保存。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入滇鎮守雲南,初期對土司政策仍沿用明朝土司制度,吳三桂准土司世襲,給予印信。王朔集沙定洲餘眾等藉機投誠,仍授世職。王朔繼掌安南司之職,仍兼有王弄山和安南之地,但所轄區域已大大縮小。清朝定鼎雲南之後,於順治十七年(1960年)增設臨元鎮總兵官駐紮於臨安,但卻沒有直接進駐三長官司(安南、王弄山、教化)之地。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安南王朔、教化張長壽、枯木龍元慶、八寨李林等土司參與滇東滇南土司反清運動,攻臨安,陷蒙自、熠我、寧州、易門,圍彌勒、通海、石屏、宜良等州縣,經瀲江府、廣西府等路出兵直犯省城,雲南為之震動。同年被吳三桂率軍進行討伐平定,擒斬數眾土司,王朔自焚而死。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政府在滇東南強制實行改土歸流,分割土司勢力,歸併土司轄地,裁臨安府所屬的教化、王弄、安南(含今蒙自鳴鷲,老寨地區)三長官司轄地新置開化府,隸雲南布政司,下轄開化、王弄、安南、永平、東安、樂農、江那、逢春8里。雖然土司制度消除,但僅是名稱不同而已,其政區仍沿襲其舊,仍由土司後裔和苗裔催征各里錢糧赴府交納,其治權仍掌在土司手中。
從有記年的蒙古元憲宗六年(公元1256年)設置舍資千戶所起,老寨已有750多年的歷史,而其作為土司治所時間跨越元明清三個朝代先後長達411年。城子山上土司遺址尚存,城牆仍然保存完好,溶洞留有石盆、石凳、石缸等石器。不遠處的沙土司衙院、老雲盤、烽火台以及沙家開鑿的龍門洞石窟、修建的關聖廟、玉皇閣和古石道等遺址,真實地記錄和反映出老寨地區的發展和衰落的軌跡。
來源:人文紅河
TAG:蒙自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