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朝興衰的分界線:昭王伐楚

周朝興衰的分界線:昭王伐楚

《三國演義》開篇寫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因為對於三國故事的喜愛,從小就很自然的把這句話奉為總結歷史發展的真理。

但後來想想,應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有許多外國學者,把中國的歷史階段分為兩個大趨勢:一個是統一的趨勢,一個是分裂的趨勢。

其說法和三國開篇這句話不謀而合。

從哲學意義上來看,首先所謂天下大勢就是兩種狀態:分和合。

再者根據「矛盾的對立統一性」來看,分和合這兩種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就會互相轉化。

似乎我們對這種變化無能為力,但能抓住的唯一重要的問題是——

轉化的條件是什麼?

讓我們的腳步繼續沿著歷史的長河順流而下。

河流經過了一段舒緩的路段,又一次急轉而下。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太平盛世「成康之治」歷經四十餘年就這樣過去了。

四十年的時光流逝似乎也不短,足以讓一個人從咿呀學語到中年不惑。

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四十年也不過彈指一揮間而已。

分與合的矛盾雙方似乎在隱隱的發生著變化。

為什麼就不能太平萬世,盛世不衰呢?

首先,還是從分封制說起。

什麼是分封制?把天子的土地分給別人。

諸侯們有自己的國,天子有天子的國,別人國的財政、軍隊,天子均沒有擁有權,這樣一來,看似天子的實力被大大的削弱了。

但周公旦很厲害的是,他也想到了這個制度的弊端,所以他規定,諸侯要按期納貢,天子如果打仗,諸侯要隨從,天子收到侵犯,各諸侯要出兵援助。

除此之外,他從「三監之亂」之後,從軍隊中選取精英,創立了西周八師、殷六師、西六師等直接聽命於周天子的「王室禁軍」,兵力達十數萬之多。

看上去,這是一套是很不錯的制度,但還取決於某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天子。

取決於天子的素養和實力。

一般來說天子賢明,國泰民安,實力自然不會弱,諸侯不會不服;天子昏庸,國衰民苦,實力當然不會強,諸侯服你才怪。

但有時候也不一定這麼絕對。

天子賢明和國泰民安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面對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崇禎皇帝一生勤勤懇懇,耗盡心神,你不能說他是一個昏庸的帝王,但已久無法阻止大明帝國的滅亡。

歷史深處似乎隱藏著一雙翻雲覆雨手。

非人力所能及也。

周王朝經過了成康之治,到了周昭王時期,已經是一個國富民強,上下齊心的泱泱大國。

但周朝北有鬼方,西有犬戎,南有楚蠻,東有東夷、淮夷。

這些部落或者國家有些隸屬於周朝,有些則屬於「外國」的範疇,但總之這些地方普遍都比較落後,常常會侵犯邊境,這也是常有的事情,但到了周昭王時期,荊楚的所作所為已經完全不能被忍受了。

於是周昭王決定,發兵南下,討伐荊楚!

事情的起因得追溯到周文王姬昌。

大家知道,文王姬昌是很愛才的,除了招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之外,他還招了一個叫鬻(yu四聲)熊的人入宮,時時請教一些問題,並且擔任周文王的「火師」(祭祀時舉火之人)。

鬻熊據說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人,先祖曾經做過「祝融」(火官)他本人能做文王的老師當然還是很有才學的,在其所著的《鬻子》一書中提出:「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的思想,直接影響了道家學說的產生。

《鬻子》一書,對後世諸子百家的影響也很大。

到了周成王時期,為了獎賞鬻熊極其後人的貢獻,就把鬻熊的曾孫熊繹分封到了江漢流域的荊楚之地(今湖北荊州區域),被封為子爵。

從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等級來看,子爵屬於倒數第二等的爵位,但爵位畢竟是爵位,熊繹還是很開心的。

後來「三監之亂」被平叛,周成王意氣風發,便召集天下諸侯們一起來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慶典。

楚國國君熊繹也被邀請了,舉國上下於有榮焉,但楚國實在是太窮了,去參加天子的party,也只是弄了個很爛的馬車上路了。

到了慶典上,看到別的諸侯們都是錦衣華服高檔馬車,熊繹有些自慚形穢,而且最氣的是他還被嘲笑了,說他是祝融的後代,看火最好,於是讓守了一夜的火堆。

帶著難以消解的羞辱和憤怒,熊繹回到了楚國。

看不起我是吧?我一定要強大到讓你們所有人感到恐懼!

熊繹心中暗暗決定。

於是經過了「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楚國迅速崛起了,到周昭王時期,已經是南方的霸主。

崛起的楚國不安分了,不僅再也不給周朝上貢,還跑去佔領周朝的銅礦。

周朝不幹了,你小子吃了豹子膽了吧?

於是周昭王率兵討伐,第一次可謂一路高歌,南方諸國也紛紛響應,極大的打擊了楚國,不僅壯了國威,南巡歸來也搞到了許多奇珍異獸和銅礦,昭王覺得很不錯,決定再次出兵。

很快周昭王集合了全國的精銳部隊,再次南征。

但這次就沒那麼幸運了,軍力更盛的周軍顯然有些驕傲,然而卻想不到遇到了楚軍的強力抵抗,大敗而歸。

此一役,王室的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周昭王竟然在撤退途中意外死亡於漢水之畔!

關於周昭王之死,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

有說,周昭王喜歡奇珍異獸,聽人說荊楚之地有一種叫白稚的的神鳥,就跑去打,結果到了那發現並沒有這種神鳥,氣急敗壞,搶奪了楚國百姓一番,班師回朝,但老百姓很不爽,在給他打造的船上塗上了遇水融化的膠水,昭王就掉進水裡淹死了。

這是晉代時的皇甫謐給出的說法,他在《帝王世紀》中稱:「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諱之。」

《史記》中對昭王卻只用語焉不詳的兩句話一帶而過:「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

《呂氏春秋》的《音初》中記載:「周昭王親將征荊,辛余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渉漢,梁敗,王及祭公抎於漢中,辛余靡振王北濟,又反振祭公。」

《呂氏春秋》的說法和皇甫謐的差不多,不同的是一個是從船上掉下去的,一個是從橋上掉下去的。

橋上怎麼會掉下去呢,說是因為「共振」,即部隊過橋,步履一致,產生共振,橋塌了,當然這種說法也不是不可能。

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搞笑,說是昭王掉到河裡被鱷魚給吃了!周朝人覺得比較丟臉,於是秘而不發。

總之,周朝的精銳部隊(周王室禁軍)死的差不多了,周昭王也死了,從此之後,沒有了禁軍部隊的周王室顯然不會受到諸侯國的尊敬,自此周王室開始衰落,眼看著其他諸侯國迅速崛起。

周朝的衰落可以說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疊加,客觀主管因素都有,周昭王伐楚並不能說有錯,但冒進輕敵導致全軍覆沒卻也是他的責任。

總之,歷史河流大趨勢從這件事開始轉彎了,按照我們前面的說法,又開始了「分」的趨勢,之後一個先秦最波瀾壯闊的時代將要到來。

下次,我們接著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好音響,效果就是不一樣!不信,你看!
型男穿搭展現青春魅力,燃燒熱血青春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