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職場十大病

中國職場十大病

來源: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詹騰宇插畫:歐陽昳(除標註外)

經授權發布,有刪減,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職場的病,數都數不完。圖/OIVIND HOVLAND

「工作是快樂時,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義務時,人生便是苦役。」—— 高爾基

最好的工作狀態應如阿蘭·德波頓所描述的那樣——「有尊嚴地感到疲憊」。

當工作出了問題,職場出現十大病:

摸魚成性、抑鬱成疾、過勞成癮、自殺成真、接鍋成仁、合群成精、妄想成災、幻聽成謎、嗜會成痴、多動成名,環環相扣,卻無十大解藥,在《隔間》中,這種病人被稱為格子間動物。

十大病之一:摸魚成性

古有渾水摸魚撈利益,今有無水摸魚求嗨皮。上班什麼都干,就是不工作。

公司角度的所謂「正事」是可為公司增值之事,是對得起員工身價之事,是一名員工應該克服惰性、爭分奪秒去完成之事。

但當一個人篤定認為公司或自己根本無值可增,身價被公司強行壓低,不想如機器般麻木勞碌,只想消磨時光、不扛不忙、到點下班時,摸魚成了唯一合理的生存方式。

在工作這場長達每天八小時、一次持續五天的循環戰役中,耳機隔世、微博上班、帶薪發獃、在職走神,與時間對抗,跟無趣開懟,和命運嘻哈,跟嚴肅認真說拜拜,讓放任自流成為習慣,是為「摸魚成性」。

十大病之二:抑鬱成疾

目前職場上已出現越來越多的致郁因素:年齡,性別,觀念;市場結構重組,新興職業冒頭,社會環境更迭。生活和職場的雙重壓力,樣樣戳,時時戳,每一個年齡、性別和崗位,都並非安全無憂。

高齡(35歲以上)員工被當成企業累贅,被盤算著淘汰掉;婚齡女員工可能被懷疑「隨時會懷孕,隨時生二胎」而在招聘中倍受歧視,導致許多女性在簡歷中得寫明「已育,無二胎計劃」;新人約等於被排擠的茶水工和背鍋俠,試用期約等於低價試工;創業老闆一邊畫大餅一邊愁生計,創業員工一邊看大餅一邊愁兌現。

公司要效益,員工要權益。

兩者相衝,聲大為贏——通常是公司勝出,員工多吃啞巴虧。對有職場抑鬱的人來說,快樂工作是什麼?能吃飽肚子嗎?能不受歧視嗎?能不被淘汰嗎?有等來諾言兌現的一天嗎?

十大病之三:過勞成癮

有一類員工,堅定反摸魚。他們非常符合AI時代的基礎崗位要求,堪稱「當代人形機器人」。

過勞是他們的信仰:996,白加黑,以司為家最光榮;曬加班,曬單量,曬喜提,移動才是真辦公。這種人被丟到與世隔絕的大山裡都會催生負罪感:咦,網路呢?信號呢?電話打進來怎麼辦?急事不能處理怎麼活?哎哎,我不要假期,我要回去工作,工作和老闆需要我!

他們篤信要在職場有所作為,就必須向死而生,或者裝作向死而生。

既要忙,也要讓所有人看見。他們唯一的額外要求是加班時曬個自拍,讓全世界見證自己勞碌而憔悴的面容(但是濾鏡該上還得上),以及「我努力我驕傲,我不多說了你們能看到」的隱形膨脹。

十大病之四:自殺成真

普通人進出格子間,摸魚的耍弄格子間,傳統意義上的「好員工」,則可能倒在格子間。

和摸魚導致的「安逸肥」不同,過勞導致的病症樣樣致命:無休止的加班,超負荷的工作量;隨時隨地的工作,沒有盡頭的調整修改;高度緊繃的神經,厭倦無力的情緒。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接受,都會給身體帶來不可逆的損傷。

最可怕的是,人會慢慢適應並接受這種強度。從無法控制精神和記憶開始,到無法控制身體的加速衰老,從初級的眼乾頸痛、加班暴肥、雅皮士流感,到致命的久坐成癌,日漸脆弱的腎和頸椎:一旦稍有責任心或者希望干出一番事業,為公司儘力或被公司壓榨,危害都是巨大的。

「哎,他不是一直都好好的嗎?為什麼會突然走了呢?」我們不乏會聽到這種感嘆。

十大病之五:接鍋成仁

人在格間坐,鍋從四方來。鍋不在重,砸到就行;手不在穩,接到則靈。

一個公司不可能不犯錯,一旦犯錯就有鍋,一旦有鍋就要找人接,一旦考慮找誰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總是你?

接鍋症患者通常同時具備兩個毛病:太善於自省,又太拙於爭辯。

還有因為事情做得多而習慣性接鍋的。鍋不由分說地來,無論怎麼爭辯、向誰爭辯,都像與空氣對話,被一句話噎死:「這事兒不是你負責的么?你為什麼事先沒想到呢?」

鍋分層級,分管領導不作為,大領導砸下來,你被拖出來擋槍,當然比被分管領導直接懟要痛得多。甩鍋的不是傻子,知道誰不反抗或難以反抗,甩得乾淨還沒人追責。如果頻頻接鍋成仁,不如考慮換個「戰場」。

十大病之六:合群成精

太過於強調職場人際關係是種病,這會導致「明明職場塑料同事情,偏偏假裝歡樂扮合群」。

職場里有喜歡強行團建的領導,有喜歡打哈哈做和事佬的員工,還有一種「我很能處理同事關係,很有領導力,大家都喜歡我」的集體幻覺。

此外,能力平庸又喜歡做老好人的「小白兔員工」受到越來越多的警惕。「小白兔員工」扎堆,會讓公司陷入創造力和進取心的雙重停滯。

能力強、個性足、不那麼合群的人會憤而選擇離開,剩下一堆假合群的「小白兔」抱團取暖——或者叫抱團沉淪。

太多假合群的平庸員工看似營造了和諧氣氛,實際上影響併產生了容不下正常物種的「死海效應」,落得個艱難存活、雖生實死的結局。

十大病之七:妄想成災

很多人因為工作不順、升遷困難、同事關係差,天天懷疑被人算計、遭到不公壓迫,「總有刁民想害朕」,可不是天子才有的想法。

「我得罪了誰,誰又得罪我,我想屏蔽誰,誰屏蔽了我,我在打聽誰,誰在議論我,我想無視誰,誰無視了我……」這種強烈的不安定感讓人無法安心工作,捲入無效社交和自我懷疑之中,過得緊張兮兮,這是自閉型幻想。

另一種情況,則是「為什麼這件事不經過我的同意,為什麼這個工作不讓我參與,為什麼不問我意見,為什麼可以動我的蛋糕」……對任何事情都持居高臨下的批判意見,對任何忽略都充滿怨念,這是自大型妄想。

十大病之八:幻聽成謎

微信每次響起都覺得是催活兒,電話每次響起都覺得是甲方追殺——條件反射之劇烈,幾乎相當於想到「今天周日,明天是萬惡的周一」。

24小時待機的不只是手機,還有人。移動辦公創造了幻聽的必要條件,媒體、銷售、諮詢、公關等行業,需要與人密切打交道的人都苦不堪言。

人總有惰性和畏懼,而被動的、無聊的工作,把這些負面情緒狠狠放大,讓人無處可逃。日常的工作內容才是致幻的要素。

幻聽的心態,一種是要求明確,卻懶得執行,怕被催;一種是要求模糊,不知道如何執行,怕被問思路和進展。怕什麼來什麼,來什麼崩什麼,每個人都被消極的幻覺統治,成為職場一大惡性循環。

十大病之九:嗜會成痴

開不完的無用會議,做不完的無用PPT,幾乎是格子間文化的代名詞——格子間文化強調的正是高度集中想法、將其模板化展示的思路。

前者是內化,後者是外化,都是管理者濫用權力的奇異偏好。

開會最可怕的,是決策會開成了討論會,遲遲無法下定論;討論會開成了茶話會,往往回不到正題。同理,做PPT最可怕的是無法提煉中心,導致PPT做成了閱讀理解和視力檢查。

有效信息被無效信息淹沒,高效流程被低效形式擊潰……對許多格子間居民來說,短平快地完成工作,似乎永遠是個夢。

痴迷文山會海和做PPT的管理者,總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所以他們永遠不會明白底層員工在吐槽些什麼,他們也一直都弄不懂那些看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總也辦不成。

十大病之十:多動成名

跳槽成性是當代職場人的常見病,這倒不完全因為見異思遷和抗壓不力,而是因為當代職場有一條「刷大案子—反覆跳槽—抬高身價」的升級路徑,這簡直就是當代真人版的「跳一跳」。

管理學家傑恩·巴尼在《企業資源與可持續競爭優勢》中提出VRIO人才模型,如今依然適用:價值、稀缺性、難以模仿性、組織四點,讓人才考量變得有據可循。簡單說就是你要牛到獨一無二,才能在職場中擁有理想的議價能力。

在職場多動症患者的眼裡,某段風光到獨一無二的經歷也是拿得出手的——這恰好契合了一些企業急功近利、要虛名大於實績的特質,比如某個風口創業企業融完資,給原本值七千元的人豪開兩萬元,而當創業失敗、員工離散時,這些價碼高但能力低的人重新回到市場,自然會遭遇眼高手低的尷尬現實。

秉持「多動一動,在這個混亂的市場中或許真能一舉成名」的病態思維,人與企業相互哄抬,相互成就,共造了一個浮躁又落差巨大的職場生態。

熱文導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SS直聘 的精彩文章:

同學聚會AA制,餐後要求班長報賬退錢,見到班主任,當場愣住了!

TAG:BOSS直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