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赤岩山上蓮花寺!蓮花朵朵度迷津

赤岩山上蓮花寺!蓮花朵朵度迷津

世人修凈土,參悟見蓮花。

般若真智慧,慈航渡萬家。

蓮花寺座落於壺鎮赤岩山北麓。東臨迴龍廟和福雲庵,南向正覺庵,西臨五壺縣道主幹線,北接青川(花棚頭)村民房。寺廟建築高大宏偉,裝飾華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可謂宗教元素與現代元素、人文關懷與生態環境、古典格局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堪稱浙南信眾修學朝拜及休閑觀光的絕佳佛教聖地。

蓮花寺前身為玉皇殿。始建於民國十五(1926)年,由殿主金錦進(1883-1930年,唐市岩背村人)籌資創建。寺廟坐南朝北,為懸山頂二層木石結構,有正殿三間及東、西偏房共五間。正殿供奉玉皇大帝,造像頭戴帝冠、身著龍袍,正襟危坐,神態威嚴。左、右偏殿 分祀玄天上帝及天師爺,兩壁並設日月神龕,上塑日神、月娘及風、雷、雲、雨四神像。民國十八(1929)年,金錦進遷居水口村集慶庵,翌年病卒。民國二十(1931)年,師尼釋志通(?—1987年,新建筧川村人)以三十四塊銀元從金錦進親戚手中購得此廟產。旋更名蓮花庵,改奉千手觀音,故又稱千手觀音殿。此後數十年,庵堂梵唄罄聲,香火燃燒不斷;晨鐘暮鼓,信眾絡繹不絕。

在文革間,蓮花庵佛像被毀,庵房易作青川村初小校舍。至1980年秋,落實宗教政策,志通回庵住持,恢復佛事。1985年,志通著手殿堂修理,住尼數人。1987年祖師釋志通圓寂,尼師生娥(生年不詳)繼承衣缽。1991年,尼師生娥歸西,由釋慧寬接任住持。慧寬善醫術,懂陰陽,救死扶傷,鄉民感佩;懷慈悲,修凈土,憫世渡人,信眾歸心。是故,十里八鄉,德行昭著;佛光應驗,名聲遠播。香客慕名而至,施主聞風而來。此後二十年間,相繼籌建般若門、觀音殿、祖師殿、大雄寶殿、天王殿及東西廂房等寺廟建築,次第為各大寶殿恭請佛像,並擇良辰吉日隆重開光。2009年後,釋慧寬因年邁多病,遂請釋慧舟(縉雲縣佛教協會會長)接任住持。同年9月23日,經縉雲縣七屆一次佛協常務理事會決議通過,改蓮花庵為蓮花寺。

蓮花寺由般若門、觀音殿,以及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東、西廂房等兩大寺廟建築群組成,各殿分布於二條平行的南北縱軸線上。依傍山勢,沿坡而建;分布合理,錯落有致。其建築布局,融合現代建築形制與傳統寺院結構模式。寺院內部延用軸線對稱,院落圍合型的傳統布局形式,甚為符合民眾在建築格局上稟承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

般若門

般若門建於2002年。座落於蓮花寺的東北部,是通往觀音殿的北面門戶。為上下兩層木石門樓建築,底層是由銀灰岩條石疊砌而成的大門及樓道;上層為單檐歇山式枋木鋼混結構。大門地勢低於觀音殿台基,故底層作為通往觀音殿的廊道,門樓作為彌勒殿。

般若門底層門楣塑有兩條盤旋的東、西相向的鏤空金龍,兩側門牆有「弘揚佛法續佛慧命,諸惡莫作眾善奉持」字聯。門樓北牆開啟直徑一米五的圓窗,窗楣與檐下牆面題有「般若門」(醒悟題)的扇形牌匾,窗聯曰:「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若進般若門,經樓道後,再登十餘步台階,回身可見門樓,即彌勒殿。殿面闊5.22米,進深4.10米。殿南有木質護欄,東、西兩面敞開,然有石階通彌勒殿。殿中只塑二尊造像,面向般若門的是彌勒佛坐像,示歡喜相,意為喜迎八方賓客。在彌勒佛背後,面朝觀音殿大門的是韋馱立像。其身著將服,一手掙腰,一手拄杵,面向觀音殿觀音菩薩像,兩眼圓睜,意為時刻牢記護衛佛法之責。

般若者,智慧也。般若門,即佛門也。信眾欲「弘佛法,續慧命」,必先「離諸惡,奉眾善」,此崇佛之初衷也。然欲更進「無我無人」「非空非色」之虛幻意境,即當「觀自在」、「見如來」,力求一切由心,無樂無苦,無喜無憂,方能成就無為清凈圓融大境界。

觀音殿

觀音殿位於彌勒殿的正南方。其後緊鄰通往正覺庵、圓通殿等寺廟以及靈黿塔的水泥道路,距路對側的天王殿僅數十步遙;西北面是「蓮花庵」舊址重建的「千手觀音殿」(1999年建訖,由釋願慧主持佛事);東北部是般若門樓以及壁上嵌有十數塊功德碑的圍牆,由此形成觀音殿建築群半開放式分布格局。

觀音殿,座南朝北,單檐歇山式枋木鋼混建築。面闊13.80米,三開間;進深10.60米,三開間;大殿四周露台寬為1.45米;因東、西、北面露台均高出台基許多,故三邊露台皆以雕欄圍護。大殿門前即是御路踏跺,即左、右是踏跺,中央鋪設生動「盤龍戲珠」圖案的浮雕御路石,四周以石欄護之。

觀音殿正中塑一尊香樟雕就的鎏金四面千手觀音立像。觀音法相慈悲莊嚴,肩披瓔珞,端立於法座之上。金身立像高3米,蓮花座高0.9米,底座高1.08米。造像頭戴天冠,冠中雕有化佛;上身袒露,腰束飄帶,裙幅垂直。身分四面,胸前雙手合十,其腰間雙手置腹下作禪定印,肩上雙手伸過冠頂,似托頭頂放光化佛狀,其餘雙手各持法器。總具千手,掌心各刻一眼,以示千手千眼。據統計:造像每面大手12隻,共48隻,頂上有化佛1尊。四面各有排手6排,共24排。每面第一排45隻手,第二排39隻手,第三排35隻手,第四排35隻,第五排39隻手、第六排45隻手。再加上大手48隻,共有1000隻手。千手千眼觀音表示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廣度無量。千手表示擁持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世間。觀音菩薩不僅具有大悲心、大方便,且具大智慧,可除人間一切怖畏、厄難,可謂妙用無方,神通廣大。

觀音殿左、右側分別供奉伽藍菩薩和地藏菩薩。伽藍,即伽藍護法,猶如寺院之土地。伽藍菩薩護持佛寺,功德無量。相傳周靈王太子晉,得道成仙。後來拜謁智者大師受戒,成為國稱寺的護法伽藍,民間稱為「山王土地」。天台山寺觀普遍供奉,又稱之「天台神道」,在朝野僧俗中具有無上的權威。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而得名。地藏菩薩復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故又尊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成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觀音殿東、西側壁分塑觀音三十二應身。所謂觀音三十二應身乃指觀音菩薩為了普渡眾生而示現的三十二種應化身形。即指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天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天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和摩侯羅伽身。

觀音殿創建於2002年。2016年,壺鎮籍知名企業家、居士丁澤林夫婦慷慨解囊,重新粉飾般若門及觀音殿,增塑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像。而今殿堂華麗,佛像莊嚴;施主功德無量,宜加旌褒。

天王殿

天王殿,與大雄寶殿及東、西廂房相接形成規整的院落圍合型建築格局。天王殿,還是通往大雄寶殿的莊嚴門戶。創建於2016年春,並於2016年6月25日(農曆五月二十一日)舉行隆重的天王殿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

若自赤岩山西北部有石獅踞守的路口進山,邁上一折二截共數十步垂帶踏跺後,即是一塊鋪以方塊石板的空地,穿過約三百平方米空地,再登12步垂帶踏跺,即是左、右各約50平方米月台。過月台再走18步垂帶踏跺即至高大雄偉的天王殿前。殿前廊柱上有楹聯:「慈相一順了千事,大肚三通行萬船」。殿檐下高懸的「天王殿」雕花金匾,即是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宗性大和尚所題。

天王殿,為重檐歇山頂枋木鋼筋混凝土建築。坐南朝北,面闊16.32米,三開間,進深9.27米,二開間。前置重檐抱廈,檐廊寬2.10米。殿南露台寬1.62米,殿北及東、西三面露台寬各1.00米。

大殿供奉彌勒佛、韋馱菩薩及四大天王。正對殿門,端坐在神龕中的彌勒佛,滿面笑容,栩栩如生。其以笑臉和大肚表達佛家的思想觀念, 即「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張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在彌勒佛菩薩背後的神龕中塑有韋馱菩薩立像。其形象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單手豎持靠肩的金杵,面朝大雄寶殿。韋馱菩薩乃四大天王手下的首席弟子,是釋放迦佛的護法神。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將佛之遺骨搶走,因韋馱及時追趕,奮力奪回,故佛教視其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

在殿的東、西側,供塑高至房梁的威武四大天王座像。東側供奉東方持國天王和南方廣目天王,西側即供奉北方多聞天王和西方增長天王。四大天王乃佛教的護法天神,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天中的第一重天,故又稱四天天王,通常分別在凈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兩側,天王殿因此而得名。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持琵琶,住東勝神洲;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持寶劍,信南贍部洲;西方廣大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龍),住西牛賀洲;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持寶傘,住北俱盧洲。中國佛教認為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琵琶,司調;北方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組合起來便成民眾祈盼的「風調雨順」。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包含萬有之意;雄者,乃攝伏群魔之意。因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雄鎮大千世界,故佛弟子尊之為大雄。寶殿之寶,即指佛、法、僧三寶。皆歸此殿傳持正法,我佛威力,雄鎮大千也。

大雄寶殿,是蓮花寺的核心建築,也是赤岩山各大寺庵里規模最為氣勢恢弘的佛殿。建築風格與明、清寺院和宮殿建築相似。屋頂的曲線和微翹的飛檐呈現著向上、向外的張力。配以寬厚正身及廓大台基,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加上嚴謹對稱的結構布局使整座大殿顯得莊嚴渾厚。在裝飾及色彩運用上,「屋不呈材,牆不露形。浥以藻綉,絡以綸連」(見唐代呂向註:皆以藻、綉、編、綬纏繞,不露其土木。)其獨特的、傳統的東方建築色彩藝術,在大雄寶殿建築上得以淋漓盡致的呈現。

穿過天王殿,地勢隨著院落的進深,台基亦隨之升高。大雄寶殿藉助於台基高隆的地勢,以及周圍建築群體的烘托,更顯宏偉莊嚴。走出天王殿南門,即是東、西向窄長形空地,先登17步垂帶踏跺,即至面積約400平方米的月台,越過寬敞的月台,再拾級(21步踏跺)而上即抵大殿正門前。樓檐下高懸的「大雄寶殿」雕花金匾,即是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大門柱聯: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台級兩側及殿前露台均以精美花崗岩欄杆圍護。坐行觀賞之間,予人安心寧靜之感。

大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枋木鋼混建築。佔地面積640平方米。面闊27.12米,五開間,進深18.36米,殿高16米。前置重檐抱廈,檐廊寬2.30米。四面露台寬1.63米。大殿正中是用香樟雕塑的鎏金釋迦牟尼坐像。金身高4.2米,蓮座高0.8米,檀座高1.4米,底座高1.5米;背光高度9米。釋迦佛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作環形名為說法印,示佛說法相。旁塑兩比丘立像,一年老(釋尊之左),一中年(釋尊之右),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者叫迦葉尊者--頭陀第一(即摩訶迦葉,叶音攝,禪宗一祖),中年者叫阿難尊者--多聞第一(禪宗二祖)。傳佛涅槃以後,迦葉尊者繼領徒眾,後世稱之為二祖。大殿中這組造像,一般稱為「一佛兩弟子」。

在釋迦佛的背面是塑有渡海觀音立像,金像高4.8米。觀音的兩旁塑有童男童女,後壁塑有觀音三十二應身像。渡海觀音像,造型精美細膩,整體比例合理,面目慈祥,氣度雍容,栩栩如生。渡海觀音金像有「撥苦與樂」和「驅邪除佞」等兩大吉祥寓意。在自然界災變不斷、人世間禍難難消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遂成為人們永恆的信仰和希冀。

在左、右側殿分塑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菩薩,象徵智慧的菩薩。在大乘佛教中,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也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牟尼佛宣說佛法。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台山,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協侍,塑像多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之意。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說法道場。普賢菩薩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六牙白象上。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

大殿兩側塑十八羅漢坐像。羅漢,阿羅漢的簡稱。羅漢最初是從印度傳入。意譯有三層解釋:一可除一切煩惱;二可受人天供養;三可免輪迴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為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之果位。羅漢者,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

十八羅漢坐像皆以香樟雕刻而成,體量近於常人,軒昂偉觀。其分別為:坐鹿羅漢(即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歡喜羅漢(即迦諾迦伐蹉尊)、舉缽羅漢(即諾迦跋哩陀尊者)、托塔羅漢(即蘇頻陀尊者)、靜坐羅漢(即諾距羅尊者)、過江羅漢(即跋陀羅尊者)、騎象羅漢(即迦理迦尊者)、笑獅羅漢(即伐闍羅弗多羅)、開心羅漢(即戍博迦尊者)、探手羅漢(即半托迦尊者)、沉思羅漢(即羅怙羅尊者)、挖耳羅漢(即那迦犀那尊者)、布袋羅漢(即因揭陀尊者)、芭蕉羅漢(即伐那婆斯尊者)、長眉羅漢(即阿氏多尊者)、看門羅漢(即注茶半托迦尊者)、降龍羅漢(即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

相傳,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標,然在佛祖釋迦牟尼佛開導之下,眾位羅漢紛紛回小向大,往世不涅,護持正法;隨緣教化利益眾生,後皆獲圓滿果位。

祖師殿,位於大雄寶殿後邊。座南朝北,單檐歇山頂鋼混建築。殿闊一間,面寬4米,進深10米。供奉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三尊),即中間阿彌陀佛,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乃為凈土宗專修對象。阿彌陀佛表無量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音菩薩表大慈悲,宇宙大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喜舍。

在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的東、西廂,建有寺院輔房若干間,建築面積計1600平方米,以為齋堂、寮舍、藏經及倉貯之所用。目前,蓮花寺總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多平方米。寺內常住尼師七人。釋寂弘任監院,主持日常寺院的佛事法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縉雲優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縉雲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