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完這篇文章,就別再說社會科學沒用了!

看完這篇文章,就別再說社會科學沒用了!

消費社會學在國內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依然有不少人對消費社會學的效用表示質疑。但要回答消費社會學究竟有什麼用的問題,不能不引申出更為一般性和根本性的社會科學的效用問題,即需要在社會科學的綜合效用分析框架中,討論分析消費社會學的效用空間。在這一框架中,社會科學的效用涉及多個維度,包括工具性效用與自目的性效用、外部效用與內部效用、潛在效用與實際效用等。相應地,人們對這些不同類型的效用的感知也存在差異。社會科學能否從潛在效用轉化為實際效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效用兌現的途徑和領域。

(一)效用的維度

1.工具性效用與自目的性效用

社會科學應實踐需求而產生的效用,可以稱為工具性效用;社會科學研究所具有的滿足好奇心和真理探求興趣的效用,可以稱為自目的性效用。

社會科學究竟是發源於實踐需要,還是好奇心?應該說,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同時共存的。不但如此,出於實踐需要而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研究人員,即使在一開始沒有滿足好奇心和興趣的動機,但隨著研究的推進,也會慢慢形成好奇心和興趣。反過來,對這部分研究者來說,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研究成果沒有顯示出任何潛在的工具性效用,那麼,隨著研究者的好奇心和興趣得到滿足,或好奇心和興趣弱化,他們的研究可能就會結束或轉向,從而使得原有的研究無法深化。可見,工具性動機和自目的性動機不但可以同時共存,而且可以相互促進。當然,社會科學的效用在短時間內可能是難以充分顯示出來的。因此,那些在短期內無法顯示其工具性效用,但卻具有長遠的運用價值的社會科學研究要能夠持續下去,需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來支撐。

2.實際效用與潛在效用

所謂實際效用,就是社會科學在當下所顯示出來的在實踐領域的直接的、即時的運用價值。與之相對,所謂潛在效用,就是那些在目前還無法顯示出即時的運用價值的社會科學所具有的在未來的運用價值。

社會科學,尤其是基礎性社會科學,在一開始或許不能立刻顯示出實際效用。但當下沒有實際效用,並不意味著未來沒有實際效用。在這個意義上,它具有潛在效用。要讓社會科學在促進社會進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就不能滿足於當下那些有實際效用的社會科學知識。我們必須不斷超越現有不完備的社會科學知識,致力於促進那些具有更重要的潛在效用的社會科學的發展,儘管它在目前還難以立刻顯示其實際效用。從理性選擇的角度看,那些具有即時效用的運用性學科,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投入和支持。而那些具有潛在效用,但沒有顯示出即時效用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不大容易得到資源投入和支持。這種對具有潛在效用的社會科學的資源支持短板,有可能導致抑制社會科學創新的結果。要避免這種結果,就必須超越狹隘的、短期性的實用主義效用觀。

3.外部效用和內部效用

按照社會科學知識是在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共同體的外部還是內部發揮效用,其效用還存在「外部效用」和「內部效用」的區分。在日常社會中,人們往往更注重社會科學知識的外部效用,而或多或少忽略了它的內部效用。事實上,社會科學的外部效用的落實,往往要先經歷一個只具有內部效用的過程。而凡是具有內部效用的社會科學知識,最終都可能轉化為外部效用。社會科學知識的內部效用和外部效用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從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踐看,內部效用和外部效用往往會存在階段的區分和學科之間的區分。一方面,就某一門學科來說,在學科發展的初始階段或早期階段,知識的形成發展可能還缺乏外部效用,無法在實際領域得到運用,但它卻具有內部效用。另一方面,效用類型還存在學科之間的區分。社會科學是多學科的體系。不同的學科不但在所探究的知識類型(依據研究對象劃分)上有所分工,而且在效用類型上,也存在不同的偏重。

(二)潛在效用向實際效用的轉化

1.效用轉化機制

所謂效用轉化機制,就是把社會科學知識的潛在效用轉化為實際效用的機制。效用轉化機制不但有助於把社會科學的潛在效用實現出來,或加快其向實際效用的轉變過程,而且它還可以反過來倒逼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更正確、更有效的知識。

在社會科學各學科中,不同學科的效用轉化機制的完備程度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既有學科分工的原因,也有實踐需求的原因。就實踐需求來說,某一門學科知識的需求市場越大,效用轉化機制往往也越健全。所以,社會科學的實際效用顯現差異的原因之一,在於社會科學各學科在實踐需求中所佔的重要性和優先順序的不同,以及所對應的實踐需求者對相應學科投入學術資源的力度的不同。不過,社會科學的實際效用的顯現還存在著基礎性學科和運用性學科的銜接度差異。

2.實際效用的兌現領域和途徑

讓社會科學學科得以集中、專一地兌現其運用價值的邊界明確的實際領域,就是社會科學的集中型效用兌現領域;而社會科學學科缺乏專一性、集中性的實際領域,需要在多個實際領域體現其運用價值的情形,可以稱為發散型效用兌現領域。

通常來說,集中型效用兌現領域更容易讓人形成某一社會科學學科有用的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集中型效用兌現領域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相比之下,發散型效用兌現領域更難於讓人形成某一個社會科學學科有用的印象,因為實際效用的發散性弱化了人的效用感知。但是,效用感知並不能同客觀上的實際效用劃等號。效用兌現的集中型和發散型不過是社會科學發揮實際效用的不同形式,而並不必然意味著社會科學學科的實際效用的大小。

實現社會科學的實際效用有三種不同類型的途徑:專業兌現途徑、人力資本中介的兌現途徑和公共兌現途徑。

(三)效用評價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資源獲得

在社會科學的效用評判中,研究對象與效用評價者可能是融為一體的。就社會科學來說,那些沒有導致分歧性的效用評價,就是一致型效用評價。與之相對,那些導致了多元的或衝突性的效用評價,就是分歧型效用評價。在社會科學的效用評價中,評判者之間的利益和偏好常常是不一致的,因此,評判者的利益、價值偏好和意識形態立場越是涉入其中,其效用評價就越可能是分歧和多元的。

對效用的評價會影響社會科學研究的資源獲得。不同的潛在知識需求者和資源支持者,對於同一個學科的效用評價,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他們對該學科知識的需求和資源支持也是不同的。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影響到社會科學的需求市場以及相應的學術資源的獲得。

在新時代,消費社會學的學科目標與公共決策部門的目標(建設美好社會)形成了高度的匹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自身的外部效用和實際效用的空間。同時,市場和公眾領域的需求偏好變化也給消費社會學提供了發揮外部效用和實際效用的空間。就市場來說,要了解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越來越離不開消費社會學的視角。因此,消費社會學將獲得越來越大的效用空間,兌現其實際效用的領域將逐步擴大。

總而言之,對一門學科的「用處」的判定,不但要有專業的眼光,而且要有綜合的視野。在社會科學綜合效用的分析框架下,社會科學知識發展的效用,必須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某種知識的實際效用形成還處在量變階段,就否認它的用處。隨著知識的不斷深化和完備,以及各種效用兌現途徑和領域的齊備,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潛在效用可以轉變為實際效用,獲得更大的效用空間。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8年第1期《新時代背景下消費社會學的效用空間——基於社會科學的綜合效用分析框架》,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振/摘編)

(作者:王寧,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

原標題:【文萃】王寧:社會科學的綜合效用分析框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二屆全國社科青年論壇綜述
黃楚新:提升我國新媒體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