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15年來看火星的最好機會來了,時間就在一周後

15年來看火星的最好機會來了,時間就在一周後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7月27日,火星大沖。

古代被稱為熒惑的天體將再一次與地球、太陽連成一線,和地球來個「親密接觸」,成為徹夜可見的紅星。從觀感上看,無論是在過去15年,還是未來17年的時間裡,我們都沒有如此好的機會仔細端詳夜空中的紅色行星。

1

三星一線帶來的行星沖日

所謂沖,就是太陽與行星分列地球兩側,而且三者在黃道面的投影形成一條直線。當行星沖日時,火星與地球距離相對較近,而且整夜可見,特別適合進行觀測,因此,行星沖日也是每年天象的重頭戲。

今年,則是五星沖日的年頭。木星、土星、火星、海王星、天王星輪番上演沖日大戲。由於火星離我們最近,因此火星沖日一直以來備受關注,更何況,今年還是10多年才有一次的火星大沖。

地球與火星均圍繞太陽公轉,如果把公轉軌道比喻成賽道,那麼地球在「跑道」的內側,跑得比火星要快一些。在地球上一年約等於365天,火星上1年則約等於687天,因此每隔2年又2個月的時間,地球就會從後面追上火星。

「地球和火星軌道均為橢圓形,因此每次沖日時,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同,如果沖日時火星恰好位於近日點附近,這就叫做大沖。」北京天文館助理研究員馬勁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大沖是非常適宜觀測的,此時由於與地球距離非常近,因此看起來明亮而又通紅。」

上一次火星大沖在2003年8月。「那也是6萬年來火星與地球最近的一次,兩顆行星最近的距離約為5500多萬公里。今年火星大沖僅次於2003年。」馬勁說。

今年火星大沖的時間是7月27日深夜11時後。在火星沖日的前後幾天都適宜觀測。這幾天當太陽落山時,火星從東方升起,日出時才從西方落下,對於北半球的觀測者來說,火星在當地午夜時分位於正南方。

2

10多年一次的觀測良機

下一次火星大沖,是2035年的9月,距今17年。火星大沖周期為何是15或17年?這與地球與火星的匯合周期有關。

事實上,火星大沖最理想的位置是地球位於遠日點,而火星位於近日點,這樣兩者距離最小,火星看著最亮。「不過這樣理想的狀態並不存在,因為地球遠日點與火星近日點存在著53°的夾角,」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介紹,「所以只要火地距離比較接近理想中的最小值,就可以認定是大沖了。」

由於公轉周期的不同,地球每次「追上」火星時,兩者的位置都會比上一個匯合點前進一點點,直到累計15年或17年時,地球恰巧「追上」位於近日點附近的火星。而後,又是新一輪的追趕,以15或17年的時間為周期周而復始。

實際上,並非只有大沖是觀測火星的良機。「2033年6月出現的火星沖日雖然不是大沖,但火星亮度達到了-2.5等,明顯高於其他沖日時期,因此很適宜觀測。」馬勁說。

3

觀測效果還得看火星「心情」

人們對火星大沖充滿期待,但馬勁還是提醒說,火星大沖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壯觀」天象,不像流星雨、月全食那樣給人帶來視覺衝擊。「儘管大沖前後火星看起來又紅又亮,但普通肉眼觀測也僅限於此了,還是需要通過天文望遠鏡等觀測設備,才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細節。」

馬勁介紹,觀測行星時,木星和土星都有非常明顯的細節可以觀看,但火星幾乎只能看到一個紅色的圓面。大沖時可以看到火星上面白色的極冠,深色的盆地與峽谷和淺色的平原,還有條紋、過去被認為是「運河」的一些其他細節。

不過,有些天文愛好者對於今年的火星大沖能否順利觀測比較擔心。瀋陽的天文愛好者國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火星上的沙塵暴是否停止決定了觀測效果。據美國相關部門6月份發布的一條新聞顯示,火星上正在刮一場「史詩」級別的沙塵暴,導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無法正常運行。

「火星的沙塵暴往往是全球性的,」周禮勇介紹說,「不像地球上有海洋、森林、城市等等可以阻擋沙塵暴的東西,火星大氣也非常稀薄,一旦刮起來往往會覆蓋整個星球,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表面。」

至於火星沙塵暴能否在大衝來臨之前停止,「那就只能看火星的『心情』了。」國毅說。

4

對地球的影響沒傳說中大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存在著大量關於沖日、五星連珠影響地球、人類生活的預言,那麼行星沖日對地球會有什麼影響嗎?

「從目前掌握的科學資料來看,行星沖日只是一種正常的天體運行規律,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周禮勇介紹說。太陽質量太大、月球離我們太近,都是直接影響到地球氣候、潮汐的因素。「但行星的引力比起來就小多了,很難說有何種科學上的意義。」

即便是火星沖日,更多意義存在於天文愛好者觀測層面。「相比沖日,在行星軌道運行方面科學家們更關注凌日現象,」周禮勇說。所謂凌日,是指水星、金星兩顆地內行星運行到地球和太陽的連線上。「凌日時,陽光會穿過行星大氣層,此時對其進行觀測,可以分析行星的大氣結構和成分組成。」

公元17世紀,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曾經提出,金星凌日時,在地球上兩個不同地點同時測定金星穿越太陽表面所需的時間,由此算出太陽的視差,可以得出準確的日地距離。不過哈雷本人活了86歲,也沒有趕上過金星凌日的現象。

儘管火星沖日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並不顯著,但依然為人類探索火星提供了一些便利。在火星沖日尤其是大沖時,火星與地球的距離較近。1925年,德國物理學家霍曼提出了霍曼轉移軌道的概念。這條橢圓軌道連接著地球軌道與火星軌道。航天器發射升空後,先在地球附近加速,進入霍曼轉移軌道,再在火星附近減速,被火星捕獲。由於地球運動速度比火星快,因此航天器要在一段時間飛行後恰巧被火星捕獲,必須在火星運行到地球前方一段距離的時刻發射。而這一時刻,距離火星沖日約三個月。實際上,近40年來,人類陸續成功向火星發射了20多個火星探測器,其中大部分都是在火星沖日前三個月左右發射的,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燃料的消耗,便於將探測器送上火星。

來源:帶你去看耿耿星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答:大氣中的「鋒線」是什麼樣的?
銀河系中心最清晰的圖像出爐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