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本土】誰知道准格爾旗「五字灣」地名的來歷?進來漲漲知識

【本土】誰知道准格爾旗「五字灣」地名的來歷?進來漲漲知識

原標題:【本土】誰知道准格爾旗「五字灣」地名的來歷?進來漲漲知識


准格爾旗 「五字灣」地名的來歷


我出生在准格爾旗原五字灣公社,小時候就聽說「五字灣」這個地名是有個「五字兒喇嘛」住過,所以叫了「五字灣」。看過有人寫的一個資料也有這樣介紹,近年還有資料寫那裡有「奧斯潤喇嘛」住過,叫了「奧斯潤淘亥」、叫了「五字灣」云云。「五字灣」的地域範圍是哪裡?又怎麼有「前灣、後灣?」區分「前灣、後灣」的界限在哪裡?原來「公社」所在地沒有寺廟,哪來的喇嘛?「五字灣」那個地方蒙名是:「奧斯潤淘亥」(漢譯:「流水灣」,也譯作:河水從這裡流過),又怎麼和「五字灣」牽扯在一起呢?20多年來,我一直研探我們家族統譜工作,其中也涉及到了「走西口」等相關歷史,在與陝西府谷縣史志辦、縣文化局領導、史志專家多次交流探討學習後,對「五字灣」地名的來歷有了新的準確的了解。

一.漢族移居內蒙古的經歷


明朝初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元朝殘部潰逃到長城以北大漠地區(古代我鄂爾多斯是蒙古地)。為了防範蒙古部落再次南侵中原和填補中原地區的「荒無人煙」的人口空缺,明朝洪武二年至萬曆十五年,朱元璋從當時人口密集的山西晉南地區平陽府洪洞縣搞了18次移民。將移民遷到與蒙古部落接壤的長城邊和中原地區人口稀少的各省。古代明朝與蒙古部落是以長城(晉西北人、陝北人稱:邊牆)為界。府谷縣的「邊牆」在今天的黃甫、清水等一線地帶。山西河曲縣與蒙古地是以河曲「邊牆」和黃河為界。


從明朝開始,內地與蒙古部落的疆界是以「邊牆」為界互不往來,卻時有蒙古部落越過「邊牆」南侵騷擾。清順治年間,為封禁蒙漢兩族人民的交往,清廷沿晉、陝「邊牆」以北划出一塊東、西長二千多里,南北寬30—50里(可耕地段30里,荒涼沙漠地段50里)的長條形「禁留地」,這一地域既不許漢人耕種,也不許蒙古人游牧。清康熙皇帝執掌朝政親征葛爾丹,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曾途徑陝北、今內蒙古、寧夏等地私訪。去了府谷縣、神木縣,當地官員給康熙帝訴苦是:人稠地窄,遇有天災,民眾生活難以維持,請求朝廷恩准租借蒙地求生(見《府谷縣誌》、《神木縣誌》)。可是去了蒙古地(據傳是今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大路鄉黃河岸邊),鄂爾多斯七個旗蒙古王爺給康熙帝奏章:雨水好,草也好,牲口也好,就是吃糧困難,需要僱人種地放牧。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後,康熙帝體察民情,下旨准予漢民進入蒙古地租借「禁留地」交租耕種,沿邊山西、陝西、寧夏毗鄰今內蒙古各地農民紛紛湧入,最初只限於租種長城以外30——50里之內的「禁留地」,還必須是「春出秋回」(俗稱「跑青牛具」 )哪來哪去不得定居。這就是漢族人「走西口」的雛形。


二,「五字灣」名字的來由

據府谷縣政府史志專家康文慧先生介紹,府谷縣「禁留地」或「黑界地」在《府谷縣誌》和民間說法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這一片地域從明朝起三百餘年,既不許漢人耕種,也不許蒙古人游牧,以致樹木荒草生長茂盛,白天黑夜遠看漆黑一片特別醒目,稱為「黑界地」。又一說法是:清初為封禁鄂爾多斯各部和蒙漢兩族人民的交往而划出的一塊東西長二千多里,南北寬30—50里的長條形禁地,稱「禁留地」。「禁留地」是清廷劃定的,康熙36年後朝廷允許漢人開墾租種「禁留地」,可又有漢人越過「禁留地」進入蒙地租種土地或當牧工。以後隨著國家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和內地人口的增加,開發「禁留地」政策失控,大批「口裡」漢民湧入「禁留地」和越過「禁留地」進入「蒙古地」。於是,山西河曲縣,陝西府谷縣地方官府和鄂爾多斯王爺私下於清康熙至乾隆(1662~1795)年時,又在「禁留地」北面划了一條長約200華里,寬10里至15華里不等地帶,作為蒙漢疆界,(東從時屬山西河曲縣轄地長灘<原名:十里長探,意為:從「禁留地」往北探了「10里」,曾歸山西河曲縣又調整回准格爾旗>——現屬府谷縣的古城——現屬准格爾旗的五字灣——現屬府谷縣的沙梁)民間把朝廷劃 「禁留地」 界是光明正大的官方行為對應,就把地方政府劃定那段地域稱為「黑界地」。為方便管理,山西河曲縣、陝西府谷縣地方官府又將這一地段以 「仁、義、禮、智、信」五個字劃分為五塊地段由河曲縣、府谷縣分別管理。「仁、義」兩段歸山西河曲縣代管;「禮、智、信」三段歸陝西府谷縣代管(五字灣屬於府谷縣代管的「智」段)。據府谷縣有關檔案記載和從事地方史志的專家介紹,在清朝後期確定「黑界地」界限時,由於現在叫「五字灣」的地方那時沒有漢字地名,府谷縣官員和准格爾旗王爺府官員丈量到今「小昌漢溝」,這個地方距離哈拉寨(禁留地邊界)恰好15華里,符合「禁留地」 往北探15里為「黑界地」界線的規則。「黑界地」管理有「仁義禮智信」五個字,就以「小昌汗溝」為界,把那個地方定為「五個字的灣灣」(也理解蒙古地名「小昌汗溝」或「奧斯潤淘亥」發音漢人不便記憶)而指認了與蒙名「奧斯潤淘亥」(漢譯:「流水灣」和「河水流過這裡」)毫無關聯的漢名標識。現在分析,歷史上五字灣人稱的「前灣」「後灣」的地名也是依據「五個字的灣灣」那個標示的小河溝區分了「前灣後灣」的。後來人們為簡便口順,就把「五個字的灣灣」簡稱為「五字灣」。


抗戰時期的1938年11月21日、1939年2月10日、1940年1月25日、1940年2月7日先後四次有30多架日寇飛機侵入哈拉寨(今:哈鎮)上空,轟炸了抗日名將馬占山設在那裡的 「東北挺進軍司令部」和「黑龍江省政府」,造成「哈拉寨」的富豪和民眾紛紛逃到了15華里之外的蒙古地「五字灣」避難生存,准格爾旗蒙古王爺在王爺府管轄的「五個字的灣灣」( 小昌汗溝)北岸,設有「營、團」編製的蒙古軍營。為防避日軍飛機轟炸五字灣,駐守五字灣蒙古軍「韓團部」(團長漢名:韓守信)還修挖了防禦工事地道。原五字灣公社舊址東牆外至今還能見到蒙古軍「韓團部」所修的防空洞。



(原五字灣公社舊址)


(原五字灣供銷社舊址)



(原五字灣公社衛生院舊址)


三,府谷縣管轄的「五字灣」咋么歸回准格爾旗了?


我們知道清朝後期「黑界地」的「仁義」二段地域由山西河曲縣官府代管, 「禮智信」三段是由陝西府谷縣官府代管,進入那一地段的漢民種地由河曲縣、府谷縣官府收到糧稅轉手再交給准旗蒙古王爺府。可清末民初,「走西口」雖然表面「官化」了,但蒙漢矛盾依然存在。清光緒年間,清廷派駐綏遠地區的蒙旗墾務大臣「貽谷」同意山西河曲縣、陝西府谷縣在准格爾旗設立幾個「墾務局」,還是讓時任准格爾旗東協理丹丕勒(也譯為「丹丕爾」,黑岱溝蒙古人)率兵搗毀了設在長灘的「墾務東局」、五字灣南石拉塔的「墾務中局」和沙梁(今羊市塔南)的「墾務西局」,並把河曲縣、府谷縣派來的墾務人員趕走。

准格爾旗有一首「蠻漢調」小曲,歌名《二少爺招兵》歌詞有:「沙格堵點燈楊家灣明,二少爺招兵「忽撒撒」的人。」這個「二少爺」蒙名:熱不騰,漢名:奇子俊。民國初期,「二少爺」的父親「納森達賴」時任准格爾旗東協理,是個很強硬的蒙古族地方官員(欲競爭「伊克昭盟盟長」,後被同族暗殺)。




(上圖(二排左四)及本圖均為:那森達賴)

那個時期,陝北神木、府谷地區「鬧紅」嚴重(指:陝北紅軍游擊隊經常出入府谷各地與國民黨縣政權交火,殺富濟貧),府谷縣國民黨政權亂作一團,1928年,「那森達賴」提出收回原來「黑界地」由府谷縣代管的「禮智信」三段里「智」段的「五字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綏遠省政府同意將由府谷縣代管的「五字灣」(蒙名:奧斯潤濤亥)收歸准格爾旗轄領至今。


由於「納森達賴」的強勢,陝西府谷縣在清朝後期接管「禮智信」三段「黑界地」里「智」段 「五字灣」地域讓蒙古王爺拿回去了。這也是府谷縣唯一失去的一塊「黑界地」。


作者簡介



段秉仁,男,漢族,1952年9月出生,退休前曾在准格爾旗兩個企業工作過。愛好新聞寫作,上世紀80年代,連續三年被當時的《鄂爾多斯報》評為「優秀通訊員」。至今二十多年來一直喜歡到各地採訪研討家族統譜工作,也有成果。


大家都在看


期編輯:王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准格爾旗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准格爾旗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