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的八種修養
關於道與德的關係問題,老子的意見是:「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它的功能。「道」之所顯現於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稱為「德」,「道」產生了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體現了它的「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老子·第二十一章》
符合道的人,其行為就可以被稱作有德。有德的行為表現,是完全以自然的基本法則作為依從。如果我們將身體作為一個小的宇宙來看,那麼,符合身體運行規律的人就具備了健康長壽的基本德行,反之亦然。
養生之道是人人都想掌握的,但是,所有自然的法則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規律往往隱含在事物的表象之下,時常給人以恍恍惚惚難以捉摸的感覺。
老子認為,儘管「道」是恍惚的,但通過一定的觀察和研究,人們還是能夠成為一個有「道行」的人,從而肯定了人們長壽的可能。
老子說:「道」雖然惚恍,其中卻有跡象可以認識;「道」雖然恍惚,其中卻有真切的東西;「道」儘管幽冥深遠,其中有精純可以被認識,這是毋庸置疑的。
古人認為養生要注重以下八種修養:
一養德: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和: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
三明法: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指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守時,四曰卻疾。」
四知道:宋代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五節制:明代醫學家江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六飲食: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凈。」
七娛樂:石成金的「八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樂之樂,狂歌之樂,高卧之樂。
八思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維,見德思義。」
從現今上溯遠古,養生之道從不消失,依據它才能認識人體與精神的關係。怎樣認識養生的規律,老子告訴我們:「我是怎樣知曉萬物本源情況的呢?就是依據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則進行的推演。」
人們通過對於古人流傳下來的經驗並結合現代科技進行合理的推演,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和生活環境,也一定能得出適合自己養生的辦法。從另一個角度上說,養生除了一些大的原則之外,更要注重個性化的理解和運用,我們習慣於把許多長壽的人形容為仙風道骨的有德之人,並不是一種恭維或者是巧合,而是說明這些長壽的人超出了一般人的智慧。只有擁有這樣的智慧,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道」,才會將「道」的普遍規律同自己的身心情況結合起來。那些試圖用一兩個妙法或者偏方就想達到養生目的的人,幾乎是一種妄想。因為,人的生命是那樣的寶貴,以至於不花費很大的努力以及認真對待的態度就養生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TAG:濟源市陽台宮 |